第60章 削藩風云
- 帝王紀:朱元璋傳
- 東萊決
- 1593字
- 2025-06-08 00:36:39
建文元年的春日,南京皇宮的玉蘭花開得格外絢爛,卻難掩文華殿內凝重的氣氛。年僅二十二歲的朱允炆來回踱步,龍袍下擺掃過青磚地面,發出沙沙輕響。御案上堆滿密報,字里行間皆是藩王們擁兵自重的行徑——燕王朱棣在北平私鑄兵器,寧王朱權麾下“朵顏三衛”驍勇善戰,就連最不起眼的周王朱橚,也被查出暗中屯糧練兵。這位新登基的帝王握緊拳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不能再等了!”
黃子澄和齊泰作為朱允炆的股肱之臣,早已看出皇帝的憂慮。黃子澄捧著《削藩十策》,言辭懇切:“陛下,昔年賈誼曾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如今藩王勢大,尾大不掉,若不早除,必成心腹大患。”齊泰則展開輿圖,指著北方重鎮:“燕王朱棣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當率先削之!”朱允炆卻搖頭:“燕王勢大,若貿然動手,恐激其反叛。先從周王開始,殺雞儆猴!”
一場隱秘的行動悄然展開。錦衣衛指揮使宋忠領密旨奔赴開封,以“謀反”罪名逮捕周王朱橚。當官兵包圍周王府時,這位醉心醫藥學的藩王正在整理新采的草藥,鐵鏈的聲響驚飛了檐下的白鴿。朱橚被押解至南京,朱允炆念及叔侄之情,將其貶為庶人,流放云南。消息傳開,諸藩王人人自危,而朱允炆卻嘗到了削藩的甜頭,加快了行動步伐。
湘王朱柏的遭遇,則為這場變革染上了血色。當朝廷使者帶著逮捕令抵達荊州時,朱柏不愿受辱,緊閉王府大門,點燃府中柴草。熊熊烈火中,他身披鎧甲,騎著白馬沖進火海,高呼:“我乃高皇帝之子,豈能受辱于獄吏!”這場慘烈的自焚,震驚朝野,也讓朱允炆背負了“逼死皇叔”的罵名。但年輕的帝王并未停下腳步,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相繼被廢,或貶為庶人,或幽禁于王府。
面對侄兒的步步緊逼,燕王朱棣坐不住了。他裝瘋賣傻,在北平街頭披頭散發、搶奪酒食,甚至躺在雪地中呼呼大睡,試圖麻痹朝廷。但暗地里,他卻與謀士姚廣孝日夜謀劃,招募死士,打造兵器。王府地下室里,爐火日夜不熄,為了掩蓋鍛造聲,朱棣命人在院中養了大量鵝鴨,嘈雜的叫聲混著金屬碰撞聲,傳向王府外。
朱允炆并非沒有察覺朱棣的異動。他派工部侍郎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掌管北平軍事,名為輔佐,實則監視。然而,張信卻暗中倒向朱棣,將朝廷的一舉一動悉數告知。當朱允炆下令逮捕朱棣時,張信單騎奔入燕王府,跪地高呼:“殿下速作決斷!”朱棣猛然起身,抖落身上的稻草,眼中閃過寒光:“事已至此,唯有一戰!”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誓師起兵。他在王府庭院中豎起大旗,狂風驟起,將旗面撕裂。朱棣卻大笑:“此乃天助我也!旗裂,是‘裂’舊朝之兆!”燕軍迅速攻占北平九門,殺死張昺、謝貴,正式拉開靖難之役的序幕。
消息傳至南京,朱允炆震驚之余,迅速調兵遣將。老將耿炳文掛帥出征,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臨行前,朱允炆卻下了一道奇怪的旨意:“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道旨意,如同枷鎖,束縛了明軍的手腳。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雖手握重兵,卻因投鼠忌器,屢屢錯失良機,被朱棣打得大敗。
朱允炆無奈之下,啟用李景隆為帥。這位曹國公李景隆,空有將門虎子之名,實則紙上談兵。他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伐,卻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慘敗,損兵折將無數。朱棣則越戰越勇,燕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
在這場權力博弈中,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雖然出發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卻因操之過急、手段激進,不僅未能達到目的,反而激起了藩王的強烈反抗。而他優柔寡斷的性格、用人不當的失誤,也為這場靖難之役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當朱棣的鐵騎逼近南京城時,皇宮中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謎,而大明王朝的命運,也在這場削藩風云中徹底改變。
建文年間的削藩之爭,不僅是一場權力的較量,更是傳統封建制度下中央與地方矛盾的集中爆發。朱允炆的失敗,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也讓人們看到了改革的復雜性與艱難性。而那熊熊燃燒的皇宮大火,不僅燒毀了一個年輕帝王的夢想,更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