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處女作:一篇驚艷的國賽論文(求追讀)
- 我的學霸學姐也重生了
- 我思故我菜
- 2286字
- 2025-06-18 23:37:27
等到姬明回來,李夢蝶已經在開始認真的寫第二個問題的問題分析了。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基礎模板是分為了好幾個大塊。
問題重述、問題分析、基本假設、使用的數學符號說明。
然后第五步才是對各個問題進行建模與求解。
第六步則是對論文之中的模型進行自我評價與推廣。
模型的優缺點等等。
然后就是參考文獻以及附錄程序等等。
步驟其實挺多的,一步一步下來,三天的時間確實是很緊迫。
對于第一次參賽的新人來說,有可能一篇成型的論文都寫不出。
寫出的論文格式、排版或者公式等都會有很大的問題。
更別說把問題做出來。
不過這些對于李夢蝶與姬明這種老油條來說,真的是輕而易舉。
他們什么都會,打字速度快,然后思路清晰,姬明又把需要用到的表格代碼寫好了。
見姬明回來,李夢蝶給了他一個眼神,示意姬明坐到她旁邊,一邊給姬明講解第二個問題的思路與數學模型。
二人挨得很近,姬明幾乎能夠聞到李夢蝶身上的香味。
讓他臉有些微微紅。
這種微妙的感覺,是上一世沒有的。
李夢蝶此刻也感受到了姬明的氣息,她很想把頭靠在姬明的肩膀上。
不過有些害羞,加上她又在寫論文,所以沒有。
但是這曖昧的氛圍,像極了她這一世追求的與喜歡的人一起參加比賽。
喜歡的人在身邊,她心中都安穩了很多。
只見李夢蝶也不管姬明能不能聽懂,只是慢條斯理的說道:
“問題二我是通過改變網絡拓撲,模擬占用不同車道來模擬通行能力的差異。
最經典的還是占用不同車道相當于移除不同的邊,進而影響整個網絡的流?!?
姬明看著李夢蝶的手稿,一邊聽她講,一遍就聽懂了,只是搖著頭苦笑,假裝聽不懂。
李夢蝶沒有揭穿他,只是一味的說。
“問題二之中的隨機矩陣理論主要是收集不同車道占用情況下的多組流量數據,構建隨機矩陣,比如不同時間點的流量向量組成矩陣;
然后分析其譜分布的差異,比如特征值。
從而量化不同占用情況對交通流的影響?!?
姬明眼中冒著精光,這篇論文的實用價值他看在眼中。
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后世四五年之后才會被人發掘出來。
至于問題三與問題四,則是反復應用前面李夢蝶說到的理論。
只是數學模型又變了。
今年國賽A題的第三問是車輛排隊長度關系。
這里其實很容易想到經典的排隊論模型。
不過用得好與差,全看做數學模型的那個人。
但是李夢蝶直接摒棄了傳統的模型,改用神經微分方程,建立微分方程模型。
“學弟,這里的微分方程模型你能看懂嗎?”
【dL(t)/dt=g(L(t),C(t),Q(t);φ)】
姬明假裝搖了搖頭,表示不懂,示意李夢蝶別管他。
李夢蝶收到的信息是我懂了,小意思。
學姐你能不能講快一點啊。
學弟我當年好歹也是學的數論方向,在純數當中都是鄙視鏈頂端呢。
李夢蝶清冷的桃花眼之中帶著一股寒氣,語氣由之前的溫柔轉變成為了公式化的清冷:
“這里的C(t)表示為通行能力,Q(t)為上游流量,g由神經網絡表示。
這樣可以用連續時間模型預測排隊長度。”
“然后采用自適應Huber懲罰函數,在訓練神經微分方程時,損失函數采用自適應Huber損失,可以提高對異常數據的魯棒性。
從而讓我們的結果更為準確?!?
“比起采用普通的排隊論模型和分段差分方程模型更為精妙?!?
姬明裝出一副懵逼的樣子。
一副我不懂,我就是在這里陪著你的樣子。
李夢蝶收到的信號就是,簡單,太簡單了。
沒想到這么簡單。
“至于第四個問題,隨機矩陣理論代替了多元分析,我考慮了上游流量的隨機性,
通過隨機矩陣理論估計排隊長度達到上游路口的時間的概率分布,而不僅僅是點估計?!?
“至于動態網絡流模型與神經微分方程則是在問題三的基礎上再次使用。”
李夢蝶把鍵盤敲得啪啪啪的響。
每一秒鐘就有無數的代碼被她寫下。
姬明一邊時不時遞水,時不時讓李夢蝶停下來休息一下,眼睛看看遠方,吃一點葡萄干補充一下能量。
就這么一直寫到了晚上十點半,一篇成型的論文才總算是出爐。
李夢蝶此刻十分滿意的看著這篇論文。
這篇論文算是她這一世的處女作了。
十分精妙。
不算附錄都有三十多頁,接近四十頁。
對于國賽來說,其實有點多了。
一般來說國賽論文都是三十頁為佳。
多出的,很容易被淘汰。
不過涉及的數學理論與模型都十分新穎,算是對2013年應用數學方向發起的一個新的方向與思路。
姬明看著這篇論文有點手抖。
這里面的新穎性與創新性,發應用數學一區核心期刊都有希望。
關鍵是全國各個地方都可以參考這篇論文作為參考論文,實際應用到全國各個地方。
算真的解決了當前的難題與困難。
也許雁西湖應用數學中心早就解決了,但也可能沒這篇論文的方法好。
2013年對于數學理論的應用遠遠比不上2025年。
甚至2018年都比不上。
姬明此刻很想說會不會做得太過了。
我們倆只是雙非本科學生,這么驚艷恐怕要引起一波圈內的輿論。
可是話到了嘴邊,他還是沒有說。
這就是學姐的陽謀。
試探他的陽謀。
不過姬明又站在了李夢蝶的方向思考,這些方法其實也有團隊在做。
他們可以解釋為誤打誤撞。
加上論文也確實是需要創新與新穎性,不可能抄曾經廈大與帝都理工大學的論文吧?
那查重查下來,不用說,他們雙非的第一個遭殃。
說不定整個科院都要禁賽三年。
到時候他們三人還要背上處分,甚至被開除也不是不可能。
數學建模競賽對于作弊的打擊力度還是很高的。
只有與六萬個隊伍不一樣,才能夠一舉奪得高教社杯。
他們的創業之路也能夠順利開啟。
姬明想到這里,好像明白了學姐的想法。
只有展露出足夠的天賦與價值,科院這邊才會一直提供他們創業需要的資源。
而展露的天賦則是可以吸引帝都那邊的人注意,為后面去帝都發展打下基礎。
至少可以選一個不錯的院士當導師。
而且,這種級別的論文,想要作弊都不可能。
科院的老師應該沒這水平。
至于其余人幫他們,誰來幫一個雙非學校的學生?
在某些985學生眼中,雙非跟大專沒啥區別的。
姬明盲猜,該懷疑的估計還是會懷疑。
不過他們有信心面對這些風風雨雨。
生離死別都經歷過了,這些算得了什么!
...
PS:求追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