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護崽娘
- 在古代靠簽到美食致富
- 范京生
- 2094字
- 2025-06-29 23:20:31
徐氏在淶水縣是有內(nèi)線的,并且還不少,嗯,也就四五六個吧。
有兩個是老鄉(xiāng),同在鎮(zhèn)上的雜貨店買過繡花線,一起寄賣過繡品。
還有兩個是之前來調(diào)查高大壯的時候認識的婆子。
最后一個是二嫂的兄長,在當鋪里做賬房。
昨晚上徐氏已經(jīng)跟高大壯打聽過,趙婆子家是逃難外來的,當家的綽號李老實,因擅水性,救過數(shù)人,被舉薦成為街道司差役,負責清理北城河道垃圾。
李老實和趙婆子有兩子一女,大兒子早先逃難時給人招贅出去,此后沒了音信,小兒子跟在身邊做小商販,在夜市賣面魚。
女兒李春杏,當年逃難至此落腳時,契賣給城里的富戶人家做仆,如今十年約滿,放契歸家。
至于這個富戶人家到底是哪一家,高大壯卻是不知。
徐氏拎著繡品先去繡樓換錢,她師承村里的“瘋姑”,大家都以為她人美心善,時常關照孤寡無依的“瘋姑”,誰也不知道,這位姑姑乃是唐宮繡女。
徐氏跟著學了十年繡法,雖然不是天賦一流,但也算拿得出手。
在何家的日子都是偷著繡,然后托娘家人去換錢攢著,多年下來,也算小有積蓄,所以才有底氣說帶著女兒過日子,偏偏遇見不講理的人家,被逼著只能再嫁。
不過目前來看,嫁給高大壯也還可以,女兒的性子活潑了許多。
徐氏先到了繡樓,她的兩個老鄉(xiāng),一個在這邊當繡娘,一個負責成衣售賣。
“淑慧來了,正好有事兒找你。”徐氏還沒進門,里面就有人迎出來了。
徐氏大名徐淑慧,不過除了娘家人,很少有人直呼她的名字。
“小紅~你還好嗎?”徐氏上前扶住迎出門的好友,上下端詳了一遍。
這位其實跟徐氏還算本家,也姓徐,叫徐小紅,目前三胎在懷,臨盆在即。
“好著呢,這孩子乖巧,一點沒折騰我,你今兒不來,我明兒就要去找你了。”徐小紅拉著徐氏往店里走。
繡莊和成衣是一家兩鋪,徐小紅拉著徐氏穿過中間的門,直接進了繡莊那邊。
“有個活,人家指定想要你這個水平的來繡,都急著呢。”徐小紅把徐氏帶進,繡莊的柜臺里坐著的另一個朋友柳葉兒立馬起身過來說話。
“是個肥羊,要一幅三尺高的送子觀音繡像,需得一個月內(nèi)完成,給這個數(shù)。”柳葉伸出兩根食指交叉。
“二十兩?”徐氏咂巴一下嘴,有點意動。
她其實不愛大繡作品,尤其是定制,耗時耗力不說,有時候還會被挑剔,但這個價錢確實很有誠意。
徐氏想早點湊夠錢,給女兒買個房子,城里她是死心了,似高家這種逼仄的戶型都要300兩起,若是帶院的,怕不得翻個兩三倍。
城郊的民宅倒是可以考慮,徐氏想著干脆找個臨湖或者臨海的村子,置上兩三畝地,再蓋套小院,沒事兒去放放風也不錯。
她都問過高大壯了,有個200兩銀子盡夠了。
“接吧,掌柜地說,不抽成了。”徐小紅給徐氏使了個眼色。
徐氏剛要應承的話又咽回去了,反而有點疑惑:“什么來路?”
“南城老牌富戶朱家,據(jù)說在外做官的大房要歸家守孝,大房至今無子,這幅繡像沒準就是給大房備下的。”
柳葉看看門外,又瞥了一眼柜臺后不吭聲的另一個繡娘,湊到徐氏跟徐小紅跟前嘀咕。
徐氏挑起眉,富戶、做官的大房歸家,這不是就對上了嗎?
“這朱家長房什么官啊?”徐氏小聲打探。
“這就不知了,只聽說在外地,已經(jīng)十來年沒回來了。”柳葉和徐小紅都搖頭。
柜臺后面豎著耳朵聽聲的小繡娘,聲音特別小地接了一句:“我知道。”
這一句把三個人的目光全引過去了,小繡娘年歲不大,也就十五六的模樣,被看得有點怯,但還是討好地笑了笑。
“哎喲,我都忘了,瑩瑩你是本地戶。”柳葉一拍柜臺,起身就把叫瑩瑩的小繡娘給拽過來了。
“我們一個院的姐姐,契了朱家當仆,回來時候說過,朱家大房的郎君在秦鳳路那邊當縣令。”瑩瑩終于插入話題,趕忙把自己知道的都說了。
徐氏想了一下才想起來,秦鳳路是西北那邊,心里松了半口氣,那么遠的地界,便是有實權也舞不到這邊來。
“這朱家是哪位去世了啊?怎么還要送子觀音的繡像呢?”徐氏故意引導,讓她們以為表示自己問這個是擔心活計。
“朱家的老員外上個月病逝了,鄰居姐姐說長房郎君要回來守孝三年,但是長房的郎君已經(jīng)五十了,怕是再難…什么的,所以這次要把家搬回來。”
瑩瑩努力地想了又想,實在想不起那位鄰居姐姐說的名詞,便含糊過去。
“那位姐姐還說了朱家現(xiàn)在亂得很,本來就放了很多人出來,現(xiàn)在又要找新人,說要在長房歸家之前教好。”
瑩瑩說完,臉色有點怪,偷偷地窺了陷入沉思的三個人一眼,沒說鄰居姐姐悄悄說,找新人其實是想給長房找妾的話。
徐氏聽懂了瑩瑩含糊的地方,臉上不自覺地就掛了舒心的笑。
好好好,五十歲的縣令回家守孝三年,五十三再想出山,基本也沒大前途了。
月底高大壯的義弟就到了,她之前沒跟高大壯成親的時候都敢狐假虎威,借這位義弟的名頭嚇唬人,等人真到了,就更不怕了。
“這個繡活我應了,柳姐姐,你幫我配點繡線和布來,另外這兩幅……”徐氏解了難題,恢復了輕松的狀態(tài),把手里的繡活遞了出去。
從繡坊出來,徐氏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去拜訪了之前來打探高大壯時認識的兩個婆子。
這兩個婆子都是有名的“百事通”,徐氏只當閑聊,說了幾句才從街上聽見的“閑話”。
比如某大戶家里放了不少奴婢出來,有些嫁得不如意,有些找了好人家,也跟著吃上朝廷供奉,當了“官夫人”之流。
徐氏最是知道,嫉妒能殺人,朱家放契出來的奴婢不止一個,沒嫁人的也不止一個,這話只要傳出去,肯定會有不服氣地去找李春杏的麻煩。
就算沒有,她也得讓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