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灶火燎原,一碗素羹暖萬家
- 食典江湖,七公傳人在市井
- 銘港棉
- 2558字
- 2025-06-21 07:48:41
城西的老飯館門口,寒風卷起紙片,封條在晨光中泛著冷硬的白。
阿靈站在那里,手指捏著那張“非法經營”的告示紙,眼神如刀。
“趙經理,是吧?”她嘴角微微一揚,沒有一絲憤怒,反而像嗅到了某種辛辣的滋味,“真是好手段。”
身后的醉云居骨干們面面相覷,有人低聲問:“老板,我們還做嗎?”
阿靈抬頭望天,天空灰蒙蒙的,但她的眼睛卻亮得驚人。
“當然要做。”她說,“換地方,換方式,但不能停下。”
當天中午,她在社區街道辦掛出了活動申請書:“百家飯·鄰里共炊”公益活動正式開啟!
通知貼滿整個街區,連老舊樓道都掛上了彩帶與紅燈籠。
傍晚時分,原本被查封的老飯館前空地上,幾十口鍋陸續支起,鍋蓋掀開,香氣四溢。
有燉蘿卜湯的、炒青菜的、炸春卷的,還有人端來了熱騰騰的臘八粥。
“大家來嘗嘗這碗‘百味素羹’。”阿靈親手端出一大鍋湯,那是用二十多種蔬菜慢火熬煮,再以洪七公《七公食典》中的“通竅法”調配出的均衡味道——不膩、不寡,溫潤入喉,每一口都像是記憶里母親做的家常菜。
人群圍了上來,老人、小孩、上班族、外賣員……紛紛盛上一碗。
“真香!”一個穿羽絨服的大爺吸了口氣,眼睛都亮了,“比我媳婦做得還好喝。”
“我小時候喝過這種味道。”一位奶奶輕聲道,眼眶有些濕潤。
張阿姨在一旁組織義賣攤位,擺滿了居民們捐來的手工點心和舊物。
“所有收入都將用于裝修站點!”她一邊吆喝一邊擦汗,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這時,幾個穿著西裝、胸前別著某媒體工作牌的人擠進人群,拿著相機四處拍照,試圖找茬。
“你們食材來源有沒有檢疫證明?”記者故意湊近一口鍋邊,語氣尖銳,“之前你們是不是賣過變質食物?”
話音剛落,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位拄拐杖的老大爺,冷冷地瞪著他。
“小伙子,你昨天在敬老院吃的那份魚丸湯,就是他們送的。你說他們食材爛,那你吃下去的是啥?”老大爺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記者一愣,臉色漲紅,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
“我看你們不是來采訪的,是來找麻煩的吧?”旁邊一位居民也忍不住開口,“新聞自由,不代表可以污蔑好人!”
人群發出一陣附和聲,記者臉都綠了,只能灰溜溜地收起設備離開。
阿靈看著這一幕,心中升起一股暖意。
她知道,這場“百家飯”,不只是烹飪,更是一種力量的凝聚。
當晚,活動熱度在網絡上持續發酵。
#百家飯里的中國年味#登上熱搜榜首,網友曬圖留言:
【第一次吃鄰居做的醬牛肉,真的比飯店還香】
【今天認識了隔壁樓的奶奶,以后過年一起包餃子】
【原來市井煙火氣才是最動人的年味】
而在喧囂之外,阿靈坐在臨時布置的小帳篷里,翻開了賬本,指尖劃過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跡。
忽然,她發現一頁邊緣有些異常,輕輕撕開,一張泛黃的信箋掉了出來。
署名赫然寫著:
蓉兒手記
阿靈心頭一跳,迅速展開信箋。
>“夫君曾言,世間萬物皆可傳情,況飲食乎?吾與七公共創‘食脈傳信術’,以香料為符,火候為鑰,藏秘語于尋常菜肴之中。若遇困頓者,可依此術尋路。”
她呼吸急促起來,立刻回到灶臺邊,取出珍藏的一盒香料。
按照信中所述比例,調配出一份“玲瓏豆腐湯”。
當湯面上浮油逐漸凝成一層薄膜,她屏住呼吸,仔細觀察。
果然,模糊的文字緩緩浮現:
“嶺南之南,海風入喉,三碗酒,一場夢。”
阿靈瞳孔微縮。
這不是一句詩,而是一則密碼!
她迅速翻閱地圖,在標注的施粥點中尋找對應線索。
“嶺南之南……是潮汕?還是雷州?”
她的心跳加快,仿佛下一秒就要揭開一段塵封已久的秘密。
然而就在她沉浸在思索中時,遠處傳來腳步聲。
趙經理的身影出現在人群盡頭,他望著熱鬧非凡的活動現場,臉色陰沉得幾乎能滴出水來。
“沒想到……她還真行。”他咬牙低語,轉身離去。
夜色漸深,城市燈火漸次亮起。
而在一間豪華寫字樓的會議室里,趙經理撥通了一個加密號碼。
“老板,這丫頭太難纏,必須動用法律手段,徹底封鎖她的資源。”
電話那頭沉默片刻,隨后傳來一聲低沉的回應:
“知道了。”
窗外,風起。
而阿靈仍站在灶火旁,掌勺翻炒間,火星飛濺,如同燎原之勢,點燃萬家燈火。
深夜的風穿過城中村狹窄的小巷,帶著鍋底未散的余溫。
阿靈坐在“新丐幫”總部那間由舊倉庫改造的辦公室里,指尖輕敲著桌上的賬本,眼神卻落在窗外飄落的一片雪花上。
律師函的內容她已經看了三遍,白紙黑字,殺機暗藏。
>“指控‘新丐幫’未經許可使用聯盟注冊商標‘百家飯’,并以公益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
“真是笑話。”她低聲一笑,聲音卻不帶一絲溫度。
趙經理背后的人終于按捺不住,動用真正的資本力量——不是輿論戰,而是法律與行政雙重施壓。
他們想讓她關門,想讓“新丐幫”從公眾視線中徹底消失。
但她不打算認輸。
凌晨兩點,醉云居燈火通明。
幾名志愿者、社區代表和法律顧問圍坐一堂,桌上鋪滿了活動記錄、捐贈名單、視頻影像和居民簽名。
“這是所有資料整理完畢的時間線。”阿靈將最后一份證詞歸檔,“明天法院受理聽證會,我們必須在場。”
張阿姨看著她,眼里有些心疼:“阿靈,你真的要去面對那些人?”
阿靈點點頭,眼神堅定如初。
“我不是去辯解。”她輕輕摩挲著賬本封皮,仿佛還能感受到那天晚上素羹熱騰騰的氣息,“我是去告訴所有人,‘百家飯’不是某個品牌,是一種記憶,一種溫度。它不該被資本綁架。”
翌日清晨,法院門口早已被媒體團團圍住。
閃光燈閃爍不停,記者們高舉話筒,鏡頭齊刷刷對準了那個身著便裝卻氣場十足的少女。
阿靈站在臺階上,雙手捧起厚厚的賬本,目光清澈而沉靜。
“我不是在做慈善。”她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向四面八方,“我是在還原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每一道菜,都是一個人的記憶;每一口鍋,都是一段生活的延續。如果連這些都不能保留,那我們的城市,還剩下什么溫度?”
人群中響起掌聲,有老人、有小孩,也有剛剛加入“新丐幫”的年輕人。
新聞直播評論區瞬間爆燃:
【她說得對!我們不是看熱鬧的觀眾,是這座城市的參與者!】
【誰說民間沒有力量?阿靈就是我們的廚俠!】
而就在此時,遠處高樓陰影中,趙經理正緊握手機,神情陰郁。
“老板,她說得太多……她可能掌握了一些不該知道的東西。”
電話那頭沉默片刻,低沉的聲音再次傳來:“那就讓她閉嘴。”
趙經理掛斷電話,
但此刻的阿靈,已不再是那個擺地攤的小姑娘。
她放下賬本,轉身走進法院大門,身后是無數雙信任的眼睛。
而就在這場風波落下帷幕之際,一個匿名快遞悄然送到了“新丐幫”總部。
寄件人欄空無一字,只有一行小字:
>“嶺南之南,海風入喉——小心有人比你想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