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敘事墻2》
- 青皮子書
- 青皮子書白小洛
- 2256字
- 2025-06-18 17:17:25
第三幅浮雕:
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但這次高臺上站的是那個女人。
高臺底下的人更多了,挑擔的,拉車的,背籮的,還有手持鞭子監工的......
圍繞大坑筑起十幾座“墳堆”一樣東西,“墳堆”頂部向上冒著滾滾濃煙,人群絡繹向“墳堆”拉著東西,也有往外拉的,但都看不出來是什么。
這次還是張莽首先認出來,說這就是古代的熔爐,上次他和考古隊在實地見過這玩意遺址。
雖然工地熱火朝天,但我隱約感覺,這幅浮雕想要表現的,實際是那個女人。
女人高高位于臺上俯視下方,甚至有種凌駕的感覺。
重要的是,是女人的臉,橫七豎八劃的全是刻痕,也就說,這浮雕是被刻意破壞過的。
我不知道原本將女人刻畫成什么樣,至于這樣做嘛。
張莽笑著說,有女人地方就有恩怨。
雖然覺得他又在扯淡,但細想來,這種刻意破壞面容的舉動,不排除情的因素。
我和張莽討論許久也沒個結果,畢竟這種事外的因素,原因太多了。
第四、五、六幅浮雕:
第二幅里筑起的高臺依舊存在,女人也始終高高站在上面,但女人面容還是被刻意破壞了。
同時女人身邊多出一人,所有雕刻里面,這人雕的最為傳神。
我感覺不是說這人就重要,大概又屬于另一個外因。
因為這人是個道士,或者方士,那年代雕刻工匠雕的最多的就是這類人物,可以說手藝純熟,所以雕刻出人物也就更加傳神。
但也就從第四幅算起,我開始質疑浮雕的性質。
四、五、六,三幅內容說起來簡單,又復雜。
從第四幅開始,施工場景開始局限于“山神鍋”。
具體描繪是,人們搬運著巨大的塊狀物,在大坑里進行拼接,就像榫卯結構的建筑,在浮雕里,已經有半座大坑覆蓋了這些塊狀物。
浮雕里無法體現那些塊狀物具體是什么,但因為我和張莽見識過“山神鍋”泥土后面的東西,是整片的青銅壁!
第五幅:
山神鍋“裝修”完畢,整個大坑內,全部覆蓋上那種塊狀物。
這一副描繪的,開始對隕石進行“裝修”,和第四幅塊狀物一樣,不過小很多,覆蓋在隕石外層。
第六幅:
是一幅慶功的場面。
前面宣讀圣旨的三公再次出現,站在高臺舉杯高飲,底下燃起篝火,人群載歌載舞。
在人群背后,沒有了大坑和隕石,只有一潭湖水......
如果我們沒見過“山神鍋”里面銅壁,那么這幾幅雕刻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它并沒有體現出塊狀物究竟是什么。
這里我再次和張莽進行激烈討論,他認為事實擺在眼前,壁畫上都展示了,古人用青銅將大坑覆蓋,又用青銅包裹了隕石,我們應該認清現實。
我則一遍又一遍給他講述,以秦朝冶煉的生產力和工藝,不可能做到這件事,這才是現實!
然后張莽又開始胡扯,說什么,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二嘛,那金人在哪!又說越王勾踐劍千年不朽,證明有技術存在,憑什么不能用在這里。
我張了半天嘴,竟然有點無言以對,平心而論,張莽說的不無道理,但我依舊覺得很扯淡。
我還是堅持自己觀點,認為這些雕刻已經不屬于紀實性質。
有可能就是一種構思,用現在話說,就是藍圖,古人畫的大餅。
當然,張莽也堅持自己的胡扯。
壁畫一共九幅,如果四到六幅,僅僅顛覆我對古文明的認知,那么七到九副內容,顛覆了我對世界的認知。
第七幅:
不再是“山神鍋”的描繪,變成一副我從未見過的場景,或者說沒有實實在在見過,但至少我腦海里想象過......
一個巨大的蜂巢,準確說,一個巨大的銅質蜂巢,蜂巢內部是那塊隕石。
蜂巢外面站了很多人,不少人已經開始鉆入蜂巢。
這里面有三個人表現得突出,他們站在遠處,靜靜看著蜂巢這邊。
女人,道士,三公級官員。
第八幅:
這一副內容相對簡單。
巨大的火焰從蜂巢底部燃起,炙烤著蜂巢,遠處,女人,道士,三公級官員仍在觀看。
第九幅:
是一場戰斗的場景。
很多兵甲武士,手持長槍勁弩,將蜂巢團團圍繞。
蜂巢底下,一個怪物正和兵甲廝殺,怪物獠牙突出,生有長長的指甲。
而蜂巢那些孔洞里,密密麻麻的人在往外爬,有的已經爬出半截身子,有的還只露個頭。
往外爬的人,有的還是“人”的樣貌,但不知是不是雕刻手法問題,這些人一個個神情冰冷,透出種莫名的詭異。
三公級官員站在兵甲后指揮著廝殺,遠處道士已經不見,但女人依舊站在遠處觀看。
所有壁畫看完......
這次我沒再和張莽討論,因為一時找不到論點。
張莽先說話:“怎樣,我說那玩意是煉化妖怪的鼎爐吧。”
我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
“你信嗎?”我反問他。
這次張莽沒有爭辯,但也沒有確認,跳過這個話題,問了個讓我意外的事。
“小洛,你說我們是怎么下來的?”
他和我一起掉下來,這樣問,我沒懂他意思。
“什么意思。”
張莽就地坐地上,拍拍旁邊地面:“來,我們討論討論。”
“巧兒那次不說,現在證明她也是盜墓賊,當時是真中招了,還是假裝也沒法分辨,我們就說考古隊那次,那次水里很多人,我也在水里,當時絕對沒有我們下來時那么大動靜,是不表明,還有其他下來的方式?”
我坐到張莽旁邊,抽出煙遞給他一支,順帶給他點上。
其實這個問題我在路上也思考過,本來最簡單的,找到張靈素一問就知道,誰知現在還不見她人影。
類似古墓機關的記載,細節方面“青皮子書”雖然涉獵不多,但大方面還是有些記載。
我給張莽說:“就古墓入口來說,嚴格說,根本沒有入口,人家建墓就不是為了讓你進的。”
“但大型群葬墓,和一些規模很大的王陵,帝陵,會有入口的機關,方便繼續葬人,或者陵墓修繕之類。”
“還有另外一種入口,“旁門左道”你聽過嘛?”
張莽搖頭。
我繼續說:“其實“旁門”和“左道”,對應的是建造陵墓的兩個人群。”
“其中建造陵墓的勞工,會偷偷修條暗道,以便被坑殺時候逃跑,有的也是為了后面再進來,就叫“左道””。
““旁門”呢,是修建陵墓機關的匠人,偷偷留的門戶,他們一般都是為了逃跑,因為被坑殺最多的就是這群人。”
最后我做出結論:“我感覺,我們進來的方式,是“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