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框架的勝利
- 陳晶
- 3669字
- 2025-06-10 17:32:02
打工不是人生歸宿
皮克斯有一部影片《快樂的大腳2》,講述了一只生活在海洋中的磷蝦威爾,渴望探索磷蝦群之外的世界的故事。在沖破艱難險阻之后,它終于來到了蝦群的外面,卻發現磷蝦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意義,不過是成為藍鯨的食物。
一頭藍鯨一天要消耗數噸磷蝦,對藍鯨來說,一個磷蝦族群不過是一頓午餐而已。
在我經歷過打工、投資、創業三重身份轉變之后,我就像是那只沖出蝦群的磷蝦威爾,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接受的教育和知識體系,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束縛。
我曾經認為所有極具價值的一切,某種程度上也只是在服務更大的體系而已。
我說出這個殘酷的真相,恐怕會讓很多打工者感到不適,甚至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但這是真的,我的朋友,不管你多難相信,這都是真相:
“小鎮做題家”永遠只活在“出題人”的游戲規則里。
穩定性,就是巴甫洛夫的鈴聲
創業以后,我發現一件事:穩定和冒險一樣,是會讓人上癮的。
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的“小鎮做題家”,非常擅長解題。這種在明確游戲規則下追求最優成績的思維慣性,已經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被反復訓練了十幾年。
想要改變這種慣性,談何容易?
當你習慣了這種“做題”的思維框架時,你必然會對確定性高的事物產生一種迷之向往。因為“確定性高”意味著即便是在千萬人的競爭中,你也能找到解決之道。
每月發薪日工資準時到賬的聲音,是一種有魔力的金幣落袋聲。它如同巴甫洛夫實驗中的鈴聲,鈴聲響起時,即便沒有狗糧,獵狗們也會不自覺地分泌口水,產生向往。
這種穩定性,怎能不讓人上癮?
而做題家永遠無法理解出題人。因為出題人做的事情既不體面也不穩定,做題家卻幻想著通過出色的做題能力,能夠躋身出題人那張利益分配的牌桌上。
殊不知,出題人在歷經無數的風雨、承擔極大風險之后,面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解題能手時,永遠不會讓做題家上牌桌,卻總會釋放出希望和信號。
完美主義是人生大敵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都是優秀的做題家。
但能夠勝出的出題人,是沒有那么多時間去追求完美的,因為時機轉瞬即逝。
這些出題人所做的事情,往往非常粗糙、簡略,看似缺乏工匠精神。
而做題的人,才會追求所謂的工匠精神。因為他們可以用幾十年的時間,在一個崗位上精雕細琢。
如果你想擺脫做題家思維,首先要學會拋棄完美主義。
我老公是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人,他做事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1到100,慢慢地、線性地積累,他的思維模型非常具有代表性。
有一次,他想去寶馬面試,但寶馬是外企,需要用全英文面試。我鼓勵他去嘗試一下,但他說至少得一年之后才能去。當我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得先背好英文單詞啊,打好基礎,接著練好口語,然后才能去參加外企面試?!?/p>
他認為“我得先背單詞,先從abandon(拋棄、遺棄的意思。這是大部分英文詞典中出現的第一個單詞)開始,一個個背下所有雅思口語詞匯”。
我聽完以后哈哈大笑,按照這種說法,外企里就不會有草臺班子了。
如果換作是我,想要3個月內入職寶馬,我會選擇花1萬塊錢參加一個速成式的外教面試培訓班,專門針對寶馬公司所有的面試題做口語準備,等進公司以后再繼續背單詞也不遲。剩下的時間,我會通過社交關系去了解這個崗位的具體需求和關鍵人物。
你看,在我的思維模式里,“英語口語”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相信我,在外企工作也不需要特別出色的口語水平。有時候,解決一個問題只需要搞定關鍵部分就夠了。我們無須力求完美地雕琢口語能力。
“我不會”和“我可以學”
我這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大概就是:“我不會。”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要青筋暴起,怒目而視,想看看說這句話的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自從創業以后,我身邊很多“打工人”朋友經常問我創業的賽道和方法,他們總是對我說:“我想轉型,可是我不知道做什么?!?/p>
當我熱情洋溢地花了兩個小時分析后告訴他一個絕佳的方向時,他用迷茫、呆滯的眼神看向我,然后張口說了三個大字:“我不會。”
我會在心里默念:成就他人命運,放下助人情結。
其實,喜歡說“我不會”的人,都是在傳統教育和做題思維模型下被反復馴化的,因為在學校里、職場里,都是有導師的,做錯事有人給你兜底,如果你說“我不會”,就會有人教你。
當你走入真實的創業世界時,社會會告訴你,不會就難以生存。
只有溫室里的花朵,才會露出那種迷茫眼神,才會有那種巨嬰式的委屈,說“我不會呀”。
有出題人思維的人,第一反應不會像很多人一樣說“我不會,我做不到”。他們通常會說“我不會,但我可以學”或者思考“我能不能讓會的人幫我做”來解決問題。
在他們的思維框架里,無論是做課程還是做產品,“我不會”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不會做可以去學習,可以和別人合作,也可以付費讓別人去做。只要想做,會有一萬種方法解決“我不會”的問題。
李志剛在《九敗一勝》這本書中提到,企業家王興的公司新招了一個女員工,他們在一起討論一項新技術的時候,這個女員工說“這件事我還不會,但我可以學”。這句話讓王興很震驚,立刻對這個員工另眼相看。
“我不會”和“我可以學”是兩種不同的心態,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兩條人生路徑。當你面對新的問題、趨勢、紅利和困難時,你腦海中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就決定了你是什么樣的人。
兩條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決定了兩種不同的人生結局。
“我可以學”是具有戰略能力的表現。
其實,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逼著自己說“我什么都可以學”。只有重要的問題,才需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學習和解決。如果某個問題不重要,學來干什么呢?
所以,“我可以學”其實是在戰略判斷值不值后的一種心態。
所以,我的朋友,再也不要問完我的建議以后,睜大你清澈又迷茫的雙眼,問我“我不會怎么辦?”我也無能為力,只有你能幫自己了。
打工的目的是不打工
互聯網上有個笑話,“我打工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有一天不用工作”。
不管是創業,還是打工,請別忘記我們想賺錢、想實現財富自由的目的是什么。
是自由,是獲得時間的自由,獲得閑下來的自由。
打工不是我們人生的歸宿,但是我們或多或少都要經歷一定的職場生涯才能找到合適的創業機會,如果已經在打工了,那么到底怎么干?
別為你的平庸找借口
打工容易成為平庸之輩的擋箭牌。他們會說,兢兢業業打工是沒有意義的,做好工作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完全是曲解了這句話的本意。
平庸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平庸的,會游泳的人換多少個游泳池都能游。
優秀的人,往往優秀得很明顯。他們不會是石破天驚,忽然出道,以前做工作的時候非常差,創業后就變得優秀。
對于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職場中積累的兩把刷子,往往是創業唯一的底牌。如果連這張唯一的牌都沒拿好,那你憑什么認為在更加殘酷的創業世界里能勝出?
在家里的游泳池都游不明白,放到汪洋大海里就無異于送死。
所以,職場上的朋友,你一定要成為行業的佼佼者甚至專家,這樣就意味著你手里多了一張可以打出來的牌。
我身邊很多優秀的短視頻操盤手,原來都是公眾號編輯,或者做廣告營銷的,任何行業的專業技能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都是可以觸類旁通的。
他們過去不是不優秀,只是缺乏舞臺和時機。
新媒體是普通人最好的創業平臺
出題人的世界荊棘叢生,他們豎立起高高的城墻,建立了復雜的游戲規則,雇用著無數的聰明人為他們防御。
一個“小鎮做題家”,想要在創業世界里找到一個切入點,真的是難如登天。
每張既得利益的牌桌上,都坐滿了人,他們是不會輕易下桌的。
對于做題家來說,只有放棄這些已有的牌桌,去建立新的牌桌,建立新的游戲規則,才有一線生機。
新媒體創業,可以說是所有創業方式中最公平的一種。在這個創業舞臺上,有錢的、有權的、有名的和什么都沒有的你,同臺競技。這里只考驗你的內容能力,創作出好的內容,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流量和客戶。
如果你從未創過業,我告訴你創業第一課的真諦:
找到源源不斷的客戶,你的公司就能活下去。
我在短視頻平臺賺到了屬于我的第一個1000萬元,你覺得我是比其他投資人更天賦卓絕,還是我家里有礦?
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明白了一個道理:普通人創業,最應該從新媒體入手。媒體杠桿,是普通人能用好的最大的杠桿,在你完成原始積累后,你才有資格去使用其他杠桿。
把自己當成最好的理財產品
有一次我和同事在探討理財的觀念,我的銷售告訴我,她現在把5萬塊放在基金里理財,但是發現財越理越少,5萬變成了4萬多,把大家逗得直笑。
在會計學里,“資產”的定義是能持續帶來現金流的東西。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件事:你就是最優質的資產。
一個有潛力的年輕人,遠遠勝過一切理財產品的投資回報率。
我做投資5年,發現很多人都會非常糾結收益率,25%的收益率就超過了股神巴菲特。其實,所有拋開本金談收益的,都是假大師、假專家。
年輕人根本不需要理財,因為本金太少,理財沒有意義。就像我的銷售一樣,努力理財,最后可能多賺了1000塊,但是你會發現,還不如你好好精進銷售技能,多成交兩個客戶賺得多。
還是那句話,不要太上頭了,錢不是目的,財富的本質是持續賺錢的能力,這樣才能讓我們獲得更大的收益,有更大的自由。
年輕人應該把相當一部分錢,穩定地用于投資自己的“賺錢能力”,把自己當成一個“優質資產”,每年定期保養,及時更換引擎,用最好的材料和零件持續迭代自己。
讀到這里,我希望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你有多久沒有保養你的賺錢機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