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科技巡禮(一)先秦戰車
- 從手工大佬到科技巨頭
- 花農Y
- 3080字
- 2025-06-16 11:30:00
這天下午,朵朵像一陣旋風一樣地沖進工作室,書包甩在凳子上,還沒放好就向牛飛說道:
“飛哥,快看!”
她眼睛發亮,神秘兮兮從懷里掏出一個塑料袋來。
牛飛正埋頭對付一個榫頭,聞言抬頭,故意拖長調子:
“又是點心吧?之前你媽塞的核桃酥,差點害我胖了三斤。”
“才不是!”朵朵小嘴一撅,獻寶似的從袋子里抽出幾張照片,
“看!兵馬俑!戰車!可威風啦!這是爸爸媽媽帶我去看兵馬俑拍的照片。”
照片上,四匹青銅戰馬昂首向天,肌肉賁張,仿佛下一秒就要踏步而來。
它們拉著一輛華麗戰車,車輪上很多根細密的輻條,共同匯聚于中央的輪轂。車轅的曲線流暢,繃緊著給人一種力量感。
牛飛的手指撫過的紙面,仿感受到了其間歷史的厚重一樣。
“飛哥,”朵朵仰著小臉,滿眼星星地說道:
“你能用木頭給我做一個嗎?不用太大,能放在我書桌上就行!”
“用木頭做一個?”牛飛的心猛地一跳。這與他腦海中盤旋許久的“科技巡禮”計劃不謀而合。
他之前也想過,去復刻人類文明長河中那些劃時代的機械明珠。
朵朵清脆的童音,像一把鑰匙,咔噠一聲,為他打開了塵封的大門。
“這個主意…”牛飛的聲音帶著微顫,
“太棒了!”
他放下照片,指尖在鍵盤上跳躍,電腦屏幕亮起,里面早有他收集整理的先秦戰車草圖和分析圖樣。
“朵朵,”他蹲下來,視線與小表妹齊平,
“其實我一直想做一個系列,就是把那些改變過世界的機器復活過來。
從照片上馬拉的戰車到蒸汽機,再到汽車,火車。從風箏到木質飛機,到噴氣式飛機,再到火箭,航天器等等...”
“那就從我的戰車開始好不好!”朵朵興奮起來,馬尾辮甩得像撥浪鼓,
“我也來幫你!雖然…我只會用安全剪刀…”
牛飛哈哈大笑,揉了揉她的小腦袋:
“當然需要你!不過,你得先告訴哥,在博物館看到這個戰車時,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朵朵歪著小腦袋,認真思考:
“馬!那馬兒,眼睛瞪得圓溜溜的,蹄子抬得高高的,好像…好像‘駕’一聲就要沖出去!”
她的小手指精準地點在照片上車輪的中心,
“還有這里!這個大圓盤!那么多小棍子都從中間輻射出去,像…像太陽的光芒一樣!”
牛飛點點頭,“
秦代戰車的車輪通常有三十根輻條,對應《周禮·考工記》'輪輻三十,象日月'的記載。
這種設計不僅美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極強的支撐力...”
講著講著,他突然想起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講述:
“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正是這個“無”字,才是人類這些工具的精髓,做人做事其實也是一樣,自己的手工制作更是如此,“無”非常的重要。
古人幾千年前,就懂得這‘無’的大用了!”
朵朵似懂非懂,大眼睛卻亮得驚人,一眨不眨地盯著牛飛,仿佛要把他說的每一個字都裝進小腦袋里。
……
接下來的日子,牛飛幾乎足不出戶。
工作室角落迅速被各種考古報告、軍事史典籍和泛黃的線裝書占據,堆得像一座座微型沙丘。
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開著十幾個標簽頁,全是戰車結構復原圖和艱深的論文資料。
真正動手,才知其中艱難。輻條的數量、角度、嵌入輪轂的深度;
車轅弧度與牽引力的精妙平衡;車廂榫卯如何在劇烈顛簸中咬合如初;
甚至馬匹挽具的每一個銅環扣…都嚴苛非常。
“這簡直是古代的系統工程…”
牛飛感嘆,嘴角卻勾起興奮的弧度,那是面對挑戰的笑容。
老王不知何時湊了過來,雙眼放光:
“飛哥!這活絕了!咱們可以拍成系列視頻啊,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穿越千年的木匠挑戰,再現上古戰車》!
到時候還是讓蒙毅出現,制作的時候穿著一身秦朝的常服,那古典的感覺肯定又不一樣了。”
他仿佛已經看到流量席卷而來的樣子。
牛飛沒搭話,繼續沉浸在自己的推演中。
“大D,生成秦代戰車三維結構,車輪部分,重點分析輻轂連接。”
左眼視野中,虛擬屏幕無聲展開,精確的線條和參數瀑布般出現。
正當他在一堆硬木樣本中反復比劃榆木的紋理和韌性時,工作室的門被輕輕推開一條縫。
朵朵的小腦袋探進來,手里捧著一個大大的保溫桶,小臉憋得通紅。
“二姑讓我…送飯,”她喘著氣,把沉重的桶放在最近的臺子上,
“她說你肯定…又忘了吃。等晚點大哥…會來接我的。”
牛飛這才驚覺窗外已是暮色四合,自己的胃也開始抗議。
他接過保溫桶,揭開蓋子,紅燒肉濃郁的香氣瞬間彌漫開來,勾得他口水直流。
“飛哥,你找到讓輪子轉起來的‘無’了嗎?”朵朵好奇地看著滿桌如同天書的圖紙和筆記問道。
“在做呢,”牛飛扒了一大口飯,肉汁沾在嘴角,
“這戰車,在兩千多年前,可是最頂尖的兵器,國之重器!”
他小心地翻開那本厚重的《先秦車馬制度研究》,指尖點著泛黃書頁上的插圖,
“你看,車轅長九尺六寸,車輪徑六尺三寸…連拉車的馬怎么披掛,都有規矩!一絲一毫都錯不得。”
朵朵聽得懵懂,眼神崇拜:“飛哥懂得真多!就像兵馬俑里的蒙毅將軍一樣厲害!”
“這還不夠,”牛飛放下筷子,打開電腦,
“我還需要了解當時的制作工藝。秦代工匠沒有現代工具,他們是怎么做出這么精密的車輪的?”
他點開一個視頻,展示現代工匠嘗試用傳統方法復制戰車的過程。
畫面中,工匠們用簡單的鑿子和刨子,憑借豐富的經驗將粗糙的木料變成一個個戰車部件。
“哇…”朵朵驚嘆,“沒有嗡嗡響的機器,也能做得這么好啊!”
牛飛的眼神變得悠遠,仿佛穿越時光,看到了老宅院里那個彎腰沉穩的身影:
“外公也是這樣。一把老刨子,一柄墨斗,幾根墨線…在他手里,木頭就像活過來一樣。”
他拿起工作臺上外公傳下來的那把老刨子,木柄被磨得發亮,
“他總說,‘做物件,要懂得留空,就像人說話要留余地。榫頭卯眼,緊了會崩,松了會垮,那一點恰到好處的‘空’,才是靈性所在,是讓它‘活’起來的關鍵。’”
“而外公說的這個“空”,正是和先賢老子所說的“無”一個意思。”
朵朵似有所悟的樣子,小手輕輕摸著刨子:
“那…我們做戰車,也要給輪子留‘空’,給木頭留‘靈性’嗎?”
“對!”牛飛笑了,指了指旁邊現代化的細木工帶鋸、砂帶機,又拍了拍那柄老刨子,
“有些地方,得用老祖宗的‘笨’法子,感受那點‘空’;
有些地方嘛…也得讓新家伙幫幫忙,算準那點‘空’。”
……
接下來的日子里,牛飛的工作室變成了古代與現代交匯的空間。一旁的攝影機記錄著一切。
朵朵也成了工作室最積極的“監工”,幾乎每天放學都背著書包準時報到,她說因為這是她給飛哥帶來的靈感和要求,所以要監督好。
她的小腦袋瓜里時不時迸發出奇思妙想,也成了牛飛靈感的源泉之一。
“輻條三十,輪徑一點二米,車轅…”牛飛口中念叨,虛擬屏幕上參數飛速調整。
大D的輔助省去了海量計算,但真正的考驗還在于手上功夫,那就是賦予木頭以生命和那恰到好處的“空”。
車輪是戰車的靈魂,亦是“三十輻同一轂”這一哲思最直觀的載體。
牛飛最終選定了紋理致密、韌性十足的榆木。
這種木材在北方很常見,質地較為堅硬,且帶有天然的淡黃色紋理,打磨后能呈現出類似青銅的質感。
“先拿車輪試一試水!”牛飛深吸一口氣,啟動了電鋸。刺耳的嗡鳴聲中,木屑飛舞。
……
然而,傳統技藝的難度遠超預期。
輻條安裝要求分毫不差的精度,三十根輻條,每一根的角度、入榫深度必須一致,共同拱衛著中央的輪轂。
第一次嘗試,幾根輻條微微偏差,整個輪子轉動時便開始搖擺起來。
“靠!”牛飛氣得差點把這歪歪扭扭的“杰作”砸在地上。
旁邊舉著攝像機的阿城憋著壞笑:
“飛哥,要不…咱還是改拍《戰車翻車記》?收視率肯定高!”
“滾蛋!”牛飛沒好氣地瞪他一眼,自己也氣笑了。
他沉下心,老老實實求助大D:
“大D,進行輻條安裝輔助。”
綠色的引導線精準地投射在輪轂和待安裝的輻條上,并實時提醒指導。
這一次,三十根榆木輻條被一一精準地送入輪轂上對應的榫眼,嚴絲合縫地嵌入那些預留的“空”位之中。
“成了!”牛飛雙手托起車輪,在地板測試起來。
車輪平穩地滾動起來,發出均勻而悅耳轉動聲。
這正是輪轂的“無”,才成就了車輪“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