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朱祁鎮的應對
- 大明:我是朱祁鎮,開局土木堡
- 雨對云
- 2321字
- 2025-06-18 12:51:00
“該死,這也先既然還沒有放棄目的,陛下,臣懇請陛下下令,大軍修整一天后,明日一早,大軍匯集,堂堂正正的碾壓過去,看也先如何應對?”
英國公出奇的憤怒,這也先經過麻峪口打敗,依然沒有放棄目標。
但這又導致他們不敢有絲毫的放松。
因為但一旦朱祁鎮被殺或者被俘,哪怕明軍將瓦刺殺到一個天翻地覆,片甲不留,也改變不了這是一場大敗的事實。
而他們這群隨軍出征的勛貴,就沒有臉面返回京師,哪怕戰死沙場,都無顏面對祖輩的詢問。
“英國公不用如此,既然發現了也先的陰謀,朕肯定不會上他的當。
現在說說應該如何破此局?”
朱祁鎮帶著笑容問道。
“陛下,何不將計就計?”英國公思考一番,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你的意思是依然派出兵力追擊,讓他先來突襲朕,然后再想辦法剿滅他?”
“是的,陛下,也先麾下全是騎兵,想要走,我們能難留下來,何不如讓他主動進攻,如同麻峪口一樣?”
朱祁鎮微微點頭,他也是如此考慮,其實戰場他一早就選好了,土木堡,既然一切都是從土木堡開始,那么這一切就在土木堡結束。
“英國公計謀不錯,朕同......”
沒等朱祁鎮說完,永順伯薛綬直接開口道,“陛下不可置于險地,臣認為陛下應立刻返回京師坐鎮,臣等一定將也先頭顱提到陛下面前。”
“永順伯多慮了,有你們在朕身邊,區區也先不足為慮!”
朱祁鎮當然不會同意,眼看戰爭即將勝利結束,這個時候返回京師,豈不是前功盡棄。
他朱祁鎮,堂堂大明皇帝,一定要帶著大勝之師回歸京師,蕩平不臣,讓大明再現洪武盛世。
而不是被瓦刺的騎兵嚇得灰溜溜回去,朱祁鎮相信,他只要敢獨自一人回去,那群人就敢讓他溶于水。
“陛下,臣懇請陛下坐鎮懷來衛,由臣等坐陣土木堡,等待也先來襲?!?
永順伯眼看自己的提議沒有被采納,緊跟著更換提議。
“陛下,臣贊同永順伯的意見,由臣等坐鎮土木堡,等候也先。”
英國公也跟著附和,讓皇帝遠離危險后,他們才能放開手腳和也先大干一場。
“行了,都別勸朕了,爾等都明白,如果也先發現朕要不在土木堡,極有可能掉頭就走,到時候憑借手中的騎兵,很難留下也先。
朕決定了,朕就坐鎮土木堡,等候也先的到來,永順伯聽令!”
“臣在!”永順伯薛綬站出來咧著嘴。
“朕命你率領三萬將士,休整后一夜后向雷家站進發,一是解雷家站之圍,二是告知也先,朕出兵封堵他了,看他如何應對?!?
“是,陛下,臣遵旨!”
“記住,你這一路要多帶拒馬和弓箭,防止大隊騎兵突襲。”
朱祁鎮叮囑道,畢竟也先想要襲擊他,只是他們的猜測,萬一也先是真的準備埋伏援軍。
若不早做準備,豈不是功虧一簣。
“是,陛下!”
“英國公!”
“臣在!”
“陪朕坐鎮土木堡,你我君臣二人,在此等候也先的到來,朕要問問也先為何如此大膽,膽敢入侵大明!”
“是,臣遵旨,臣定將也先擒于陛下面前?!?
兩人應答后。
英國公簡單計算后,“陛下,如此一來,土木堡大軍只剩下三萬余人,是否有點少?”
“三萬人,不少了,等恭順候將長沙溝中糧草以及牛馬全部轉運后,兵力不就超過了五萬,都是大明的精銳將士,朕相信他們能夠保護好朕?!?
“是,陛下,還請陛下放心,臣以及麾下將士絕不準許瓦刺兵靠近陛下,除非從臣的身體上踏過去?!?
“英國公忠勇朕知道,就這樣定了,永順伯!
“臣在!”
“一旦確定也先突襲朕,朕要你立刻率領麾下的三萬將士,向土木堡趕來,從外圍給朕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瓦刺騎兵逃脫。”
“是,陛下,臣遵令!”永順伯臉色帶著喜色。
又能好好的打一場,只不過很遺憾,手中沒有騎兵,不能發揮他全部的戰斗力。
“行了,都下去吧,大軍正在休整,不可操之過急!”
“是,陛下!”
“對了,恭順候在長城外找到的牛羊,如今在哪了?”
“陛下,已經有部分趕入了麻峪口,稍晚一些,會送至懷來衛。”
“不用那么麻煩,大伴伴,傳令下去,立刻殺羊宰牛,犒賞三軍,至少要保證每個將士都有一斤肉食?!?
“是,萬歲爺!”
朱祁鎮的口諭很快就傳遍了麻峪口,并且以極快的速度向著麻峪口之外快速的傳去。
“陛下萬歲!”的聲音響成了一片。
“陛下英明,如此以來,將士們士氣恢復,完全可以和也先正面一戰?!?
“英國公,就不用學文官的說話了,朕還是希望你們能直白一點,接下來商議一下如何封賞將士們吧!”
朱祁鎮淡淡的道,眼看戰爭即將結束,接下來很多士氣都需要提上議程。
“陛下,按慣例,大勝后每一位出征的將士都該有獎賞,同時受傷和陣亡的將士都需要撫恤,同時斬殺者都應該有獎賞?!?
“受傷將士和陣亡將士的標準呢?”朱祁鎮詢問道,他腦海中記憶還真沒有這個標準。
每一次奏本中只是簡單的請賞幾個字,內閣也只是簡單批復由戶部撥款多少后就簡單了事。
“陛下,士兵陣亡給喪費一石米(約120斤),由官府負責安葬,如果是武官陣亡,則可以由后輩襲爵,子孫世襲軍職并加一秩,總兵級將領陣亡可獲祭葬銀500兩!”
“這么低?”朱祁鎮不可置信的問道。
士兵陣亡補償一石大米,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要知道京師的一石大米不過兩錢銀子,約等于現代人民幣65元。
“陛下,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一直沿用至今。”
“一直沒變過?那受傷的呢?”
“回陛下,輕傷,如是參與沖鋒陷陣或負傷作戰者,按“斬首計功”授官。重傷者由官方提供基礎醫治,愈后賞銀30-50兩。
若是傷殘保障永久殘疾者免軍籍,賜田畝或轉為衛所雜役,武官傷殘者可令子侄替補軍職。”
英國公毫不遲疑的背出了各種情況的處理方案。
朱祁鎮這才微微點頭,受傷的待遇可比陣亡高出了不少。
特別是免軍籍,賜田畝,充分體現了明朝執政的靈活性。
但武官傷殘者可令子侄替補,這一規定有限制了眾多將士向上的道路。
要知道在太祖皇帝的設計中。
為軍者始終為軍,為匠者始終為匠。
巨大的階級落差,讓無數人再無上進階梯。
而唯一能改變身份的,只剩下讀書這一條路,于是乎,明朝時期,文人的地位愈加的尊崇做大。
最終制約皇室,大明開始陷入文官內斗,空耗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