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你們的時代,這個時代有很多高產良種,雖然有很多良種會退化,或者需要化肥,但也有一些適合三國時代的。”趙啟拿出平板電腦,將現代社會中主要種植的高產糧食以及他們的優缺點展示出來。
實際上最適合蜀漢種植的就是紅薯、土豆和玉米。紅薯和土豆產量高,需要施肥也少,而且還能在山地種植,問題就是紅薯營養價值要低一些,同時不好保存。
玉米的產量不如紅薯和土豆,但是營養高,耐旱,容易保存,不僅能夠作為主糧還能用來喂養牲畜,除了這些外,趙啟還找了一些不那么需要化肥的小麥和水稻種子。
經過現代育種改良之后,就算是不怎么依賴化肥,這些良種的產量也能達到四五百斤,當然口感是沒有其他種類好的。
在看到這些良種的優點之后,諸葛亮臉上滿是驚喜,四五百斤的產量是東漢末年畝產的兩倍了,至于說口感不好,戰亂年代,能不餓死就不錯了,還管口感好不好。
而且那幾種耐旱,事宜種植在山坡的作物,更適合在漢中以及關中種植,只要能夠種植兩年,益州糧食就能大豐收,一年之糧足夠大軍數年之用,完全不用再為糧食而擔憂了。
甚至因為其可以在山地耕種,并且不需要太過精細耕作,完全可以大軍出動時候,進行軍屯種植。
“好好好,這些良種真的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諸葛亮激動的當即就要行禮。
“還請仙使賜下仙種,等亮回去之后,必定上表陛下,請陛下下令,以酬仙使之恩。”
趙啟連忙攔住道:“先生不用如此,這些良種我會為先生準備好的,對了還有這些良種的耕種和育種方法也會一并為您準備好的。”
“除了這些外,還有各種耕種方式,農家肥制作,牲畜養殖,以及各種農書、醫術我也會給您準備一份。對了,不要叫我仙使,叫我小趙就行。”
“還是叫你趙小哥吧。”諸葛亮說道。
“敢問趙小哥,對于北伐可有什么取勝的辦法嗎?”諸葛亮問道。
“我這里確實有北伐取勝之法。”趙啟笑著說道。
說著趙啟就在平板上劃了幾下,轉眼之間,一個視頻就出現在眼前,正是各種現代火炮、導彈發動攻擊的畫面。那天崩地裂,毀天滅地的威力即便是丞相看的也是大驚失色。
“這...這莫不是天威嗎?”諸葛亮震驚的說道。
“先生,這并不是天威,而是科技的力量。”趙啟解釋道:“這些武器都是人類研究出來的,最強大的核武器一顆就能毀掉一座長安大小的城市。”
“而且若是加載東風,到時候可于萬里之外,直接進行攻擊。”
“這是人類制造的?”諸葛亮一臉震驚,不禁感嘆道:“如此威力,神仙之能也不過如此了,還有什么城池可以抵擋?”
“趙小哥,這種神器....”回過神來的諸葛亮一臉期盼的看著趙啟。
趙啟尷尬一笑道:“先生,這種國之重器不是我一個平民可以沾染的...”
聽到這話,諸葛亮眼神有些暗淡。
“先生不必失望,這些武器太過先進,需要專業的士兵和衛星、計算機網絡配合才能使用,即便是給你,蜀漢也沒人來使用操控。”趙啟說道。
“是亮奢望了。”諸葛亮再次問道:“那可有其他什么辦法?”
“是比較原始的火藥武器使用和制作方法。”趙啟說著,又在平板上劃了幾下,上面開始出現明朝的三眼銃,火龍出水,紅衣大炮、虎蹲炮、神火飛鴉等等。
諸葛亮驚喜的問道:“這些火器趙小哥可以買來?”
趙啟搖搖頭道:“這些火器現在已經沒有人生產了,已經買不到了。”
“不過我這里有完整的制作方法,先生可以將制作方法帶回去,自己制作,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到時候只要蜀漢工匠學會了制作了這些火器,關中那些堅城要塞在這火器面前,不過是土雞瓦犬。”
明朝的火器在現代看來很原始,但是對夯土城墻的破壞是非常強的。這也是為何到了明朝之后,城墻會變成夯土城墻外又包一層磚墻了。
這種包磚夯土城墻比夯土城墻對火器的防御更高。
“東漢時期中原的城墻大多都是夯土城墻,到時候只需要將火藥裝進木桶之中,然后派人掘地前行至城墻下,然后將木桶中的火藥點燃,就能直接將夯土城墻炸塌,大軍就可沿著缺口長驅直入。”
“還有這種神火飛鴉,制作上千支羽箭,將火藥制作成竹筒,捆在羽箭之上,羽箭引線相連,然后將羽箭排列裝在箱中,一發引火,瞬息之間可放出千支羽箭。”
趙啟還特意將一些‘刑部尚書’制作的神火飛鴉視頻播放出來,在看到一瞬間上百支箭矢飛出的那一幕,諸葛亮眼睛越發明亮。
“先生,還請受亮一禮。”諸葛亮鄭重其事的沖趙啟行了一禮。
看到其莊重的表情,趙啟沒有再阻攔,不過還是側了側身,只受半禮。
“有先生這些仙種與火器,亮此番回去之后,一定修養生息,內修兵甲,三年之后大軍出蜀,一戰平定天下,克復中原,還于舊都,再造季漢!”
諸葛亮豪情萬丈道。
“丞相有次大志,趙啟就祝愿丞相馬到功成了。”趙啟說道。對于三國這段亂世,趙啟也希望早一天結束。
在歷史書和三國演義上看,漢末三國這段時間將星璀璨,頂級謀士層出不窮,可以說其精彩程度在五千年華夏史中也是少有的。
但是這對于底層的百姓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從黃巾之亂,公元184開始,一直到西晉滅吳國公元280年結束,天下戰亂了幾乎一百年時間。
華夏人口從東漢巔峰五千五百萬人口,到西晉建立時候,天下人口只剩下戶245萬9840戶,口一千六百一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口(西晉官方數據)。
即便是其中有士族隱匿人口,最高也不會超過兩千五百萬。
一百年時間,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不足以前一半,這其中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