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千古一帝第二位

天幕:接下來這位是,封無可封的天策上將,威服萬邦的天可汗,大唐玄武門繼承法創始人。被網友稱為東半球話事人,亞洲洲長。他就是7世紀最強碳基生物“李世明”。

嬴政:天幕這一連串的夸獎,寡人怎么看不明白啊!大唐玄武門繼承法,寡人沒聽過,秦律上沒有啊。

天幕:愿為大唐皇帝陛下上尊號,名曰“天可汗”

天幕:封無可封的天策上將李世民,奠定了唐王朝,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宏偉版圖。因為擁有戰神般的功績,甚至被網友稱為亞洲州長,和七世紀地球最強碳基生物。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文明而富蔗的新巔峰,千古一帝,當之無愧。

李世民:哈哈哈。終于輪到朕了,只是這亞洲洲長感覺好小眾的稱呼,這突如其來的夸獎,朕都還沒有準備好呢!

天幕: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于陜西武功縣的李家別館,他少年時長的龍姿鳳表。相貌堂堂,15歲時,他與13歲的觀音壁結為少年夫妻。二人一見傾心,共約白首,此時的李家二郎為弱冠。便以文武雙全,16歲那年,他獻策救出被包圍在雁門的隋煬帝。

天幕:公元616年,父親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并隨父多次出征。貧富,各種叛亂和抗擊DTZ人的入侵。這個華夏夜幕中極其耀眼的帝星,就以這樣的方式璀璨登場。此時的隋朝已到奄奄一息的終局,面對逐鹿天下的關鍵棋盤,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同年8月,在起義大軍的號角聲中,18歲的少年將帥入主長安。

天幕:公元618年,一個名號為唐的朝代,開啟了這個民族的新紀元。這一年,20歲的李世民受封秦王,面對多方不臣的亂局,他選擇了再次出征。四年時間里,他先后平定了薛仁果,劉武周等割據勢力。在虎牢關又一戰滅兩王,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劉徹: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成就,強的有點可怕了。銳不可擋,鋒利的就像一把利劍,所向披靡。

乾隆:哼。朕的文字武功不比這個李世民厲害嗎?朕的四庫全書十全武功,朕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帝王,第一位肯定是我。

朱元璋:咱江李世民納入南京帝王廟,且排名遠超其他帝王。甚至將很多開國皇帝置于其,這一舉動,就是對李世民個人能力的認可。

天幕:班師凱旋后,24歲的少年郎,有了一個特別的封號,天策上將。這位虎牢關以3000人,克敵10萬的天策上將,已經走到了未及人臣的頂點,威望甚至已經超越了太子。他還設立了文學館,廣州天下有識之士,其中就有房玄齡。杜蘆薈等著名18學士,秦王威震四海,人心所向。太子為首的東宮集團感到了嚴重的威脅,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天幕:公元626年的一個早晨,李世民率眾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箭射死李建成,蔚遲敬德奔馳而來,射殺了李元吉。兄弟之間的矛盾斗爭,最終以骨肉相殘的血腥手段而結束。李淵退位成太上皇,他正式成為了唐帝國的掌舵人。

劉秀:天幕說的幾個皇帝都是謀反上位的跟他們比起來,朕的皇位是不是得的太輕松太和平了?

永樂帝: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我的靖難之役,朕很是好奇,后世之人會如何評價我倆?是夸贊呢,還是辱罵?

天幕:次年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貞觀時代,終于開始了。在三年的勵精圖治后。成經多次挑拌的吉利可汗被陷到了京師。32歲的李世民被四方藩邦,奉上了一個名為,天可汗的尊號。此時的唐帝國,正在進入蓬勃發展的趨勢。而他的家庭卻要迎來撕心裂肺的痛苦。38歲那年,陪伴他征戰治國的觀音碧撒手人寰。失去了共約白首的少年夫妻,李世民陷入了極大的悲痛中。八年后,他再次陷入了徹骨的煎熬,為了爭奪至高無上的權利。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最愛的發妻已然香消玉損,最疼的長子又以自己父子反目。在他的苦心保全下,李承乾被免去了儲君的身份,廢為庶民。

嬴政:李世民個人魅力獨顯,開創大唐盛世,萬朝來賀,奠定唐王朝如此宏偉版圖,倒也算得上一代英主。

天幕:李承乾死于乾州的同年他全身心投到了對高句麗的征討經歷了征戰的疲累和心中的苦悶。不再年輕的李世民身體已成風中殘主。

天幕:公元649年7月浙江家國后世一一托付后,這位模范般的傳奇帝王,病逝于常年青綠的中鐘南山,享年52歲,謚號文皇帝,廟號太宗。宇文德皇后合葬于昭陵,他是古往今來公認的圣君,明君。他治下的唐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沒有之一。

網友甲:李世民就算拋開皇帝身份,他一樣也是中國武將天花板。為啥封了個文皇帝啊?網友已:文可謂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謚號了。

天幕:下面有請千古一帝第一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日土县| 光泽县| 邵东县| 安顺市| 湘乡市| 怀安县| 德惠市| 岚皋县| 开原市| 绿春县| 滨海县| 保康县| 安吉县| 壤塘县| 呼伦贝尔市| 定边县| 平山县| 大田县| 福贡县| 龙口市| 旬阳县| 玛沁县| 绥中县| 开平市| 南岸区| 光山县| 盐亭县| 屏东县| 同江市| 阜城县| 陈巴尔虎旗| 上犹县| 通许县| 杨浦区| 东乡| 准格尔旗| 藁城市| 宜君县| 介休市|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