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流言蜚語
- 大漢:從算卦郎到萬戶侯
- 廣宗
- 2002字
- 2025-06-12 00:01:00
黑大漢嘿嘿的一笑,端起一碗酒一飲而盡,順手擦了擦嘴角流出的酒水道:“聽說那張福的兒子張湯,與兇手同住十多天天,兇手熬不住就睡著了,可兇手睡著之后,竟然說出了夢話......”
“夢話?”
“嘿嘿,怎么樣?就是夢話!”
“那夢話說的是什么?”
“自然是兇手背后之人吶,也就是要刺殺陛下的元兇。”
“是誰?”尖嘴猴腮的神情一緊,趕忙問道。
黑大漢笑道:“張湯苦于沒有證據,不敢明言,聽張湯說是朝中的高官所為。”
“朝中的高官?那又是誰?”
“呃......朝中那么多的高官?你這說了等于白說。”旁邊一直沒有開口的小矮子說道。
“切......”黑大漢不屑一顧,又端起一碗酒,喝了兩口道:“聽說此人位列三公,就連他爹張福也惹不起啊。”
“位列三公?”眾人驚訝的問道。
其實大家都知道,所謂三公,是指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現如今的丞相是許昌、御史大夫是莊青翟、太尉則是石慶。
黑大漢點點頭,將剩下的半碗酒,一飲而盡:“嗯,聽說是位列三公。”
小矮子支支吾吾的問道:“呃......黑子,你是說如今的三公,還是......”
黑子一搖頭:“矮子,可別亂說話,我哪里曉得是如今的三公,還是曾經的三公啊。”
劉徹瞅著幾人,心中發笑。
不僅這個小酒館內,長安城中,到處都是這么說的。
一時之間,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長安城。
竇太后耳目眾多,立刻就知道了這個消息。
不由分說,將張湯召到長壽宮。
“臣張湯參見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千歲千歲千千歲!”張湯第一次見竇太后,然而他絲毫沒有緊張,反而是從容的給竇太后行大禮。
竇太后微微點頭:“張湯,你是原刑部主司張福的兒子?”
“啟稟太皇太后,正是張福的兒子。”
“嗯!哀家問你,前一段時間,聽說你與謀殺陛下的兇手,一同住了十多天?”
張湯點點頭,不卑不亢的說道:“太皇太后,臣與兇手一同從上林苑轉移到刑部,因此臣當日便在兇手的天字號牢房外,鋪下了一張床,共持續二十日。”
“哦?二十日?可有收獲?”竇太后聞聽張湯有理有據,還說出了具體的天數,這與她掌握的信息如出一轍。
“啟稟太皇太后,臣住在牢房中,一來是為了感化兇手,讓其交代出幕后主使之人。二來是為了監督兇手,防止有其他人探監做手腳,恐怕讓兇手送掉性命,從此死無對證。”
張湯說話滴水不漏,竇太后暗自贊嘆:此人說話沉著穩重,頗有蒼鷹郅都的風范。
“哀家問你可有收獲?”竇太后問道。
張湯點了點頭道:“太皇太后,兇手張少卿不肯吐露只言片語,但夢中囈語,說出了元兇。然而當時僅僅有張湯一人在此,且又是配合刑部主司的官員,因此不能作為證據,故即便聽說了兇手,也不能認可。”
“哦?此人是誰?”竇太后問道。
張湯搖搖頭道:“啟稟太皇太后,無論此人是誰,臣都不能說,因為沒有證據之前,若臣說出口,便是誣告。大漢律法嚴明,《二年律令·告律》中誣告罪,以下犯上者,處以反坐。”
竇太后滿意的點點頭:“如此說來,兇手夢中囈語之人,其官職比你高?”
“啟稟太皇太后,兇手囈語主謀確實比張湯官職要高,但一來張湯不能吐露其姓名,二來兇手若不簽字畫押,便沒有人證物證,因此該主謀的罪名不能成立!”
其實竇太后早就知道,世人傳言雖說是位列三公,可許昌的嫌疑是最大的。
面對如此從容的張湯,竇太后最終選擇放行,張湯逃過一劫。
再說面對長安城的流言蜚語,許昌可坐不住了。
三公之說矛頭直指向自己,因此這件案子不能再拖了。
彰武侯竇完得到了許昌的指示,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讓兇手招供畫押。
經三司會審,一致認可兇手所說。
次日一早,竇太后于劉徹的未央宮召開朝會。
“參見陛下、太皇太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太皇太后千歲千歲千千歲!”
文武群臣一同齊聲喊完,得到二人的還禮之后,紛紛跪坐于未央宮內。
其實自漢景帝去世以后,劉徹掌政不到一年,便被竇太后發動政變,奪了政權兵權。
因此劉徹閑來無事,在上林苑一住三年。
這三天來,朝會偶爾才召開一次,劉徹也是鮮有參加。
竇完起身說道:“啟稟陛下、太皇太后,臣奉命審理劉長卿謀殺陛下一案,已經結案,這是供詞。”
說罷,郭舍人接過竹簡,雙手捧著來到了劉徹的面前。
劉徹呵呵一笑,接過竹簡瞅了一眼,隨后遞給了身邊的竇太后。
竇太后看完了供詞問道:“陛下,可有異議?”
劉徹搖搖頭:“彰武侯斷案,自然公正無比,朕無異議。”
“嗯,劉長卿乃是膠西國人,他供詞是為了膠西王劉瑞報仇雪恨,亦能理解。故依照《漢律》,劉長卿車裂,其膠西國家屬連坐發配充軍為奴,哀家準了。至于膠西王已死,陛下已經撤了封國,改為膠西郡哀家也準了。膠西國王劉瑞的子嗣還未成年,貶為庶人,流放嶺南。”
竇太后宣布最終結果,眾人拜服。
劉徹說道:“太皇太后依漢律處理此案,得當得體,朕深感佩服。審理劉長卿謀反一案,彰武侯有功,朕賜黃金千兩、食邑千戶。”
“臣領旨謝恩!”竇完跪倒在地,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得到如此的封賞,心中大喜。
然而這件事情,竇太后還是心存疑慮的。
民間傳言,竇太后與三公關系匪淺,謀害陛下或許與竇太后有關。
雖然劉長卿被處死了,但流言蜚語不斷,市井傳說不斷。
事情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是發酵的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