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后,蘇晴回到自己的工位,整個人都有些蔫蔫的。項目經理走過來,拍了拍她的肩膀。
“別灰心,蘇晴。你的方案很有創意,也很有深度。只是……你知道的,商業項目有商業項目的考量。”經理安慰道。
蘇晴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她知道經理是好意,但她心里還是感到很難過。她花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投入了那么多感情,最終可能只是因為“不夠商業”而被否決。
“陸總對你的方案有什么評價嗎?”她忍不住問道。
經理搖了搖頭:“陸總沒說什么具體的評價,只是讓再詳細闡述一下商業價值的部分。不過,他問了你那個問題,說明他對你的想法還是有點興趣的。”
“是嗎?”蘇晴心里燃起一絲微弱的希望。
“嗯,陸總很少在會議上直接提問,尤其是問這種比較哲學性的問題。”經理說道,“你當時回答得很好,很有自己的想法。”
蘇晴勉強笑了笑。她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真的打動了陸景深,或者只是讓他覺得有趣而已。
她打開電腦,重新審視自己的設計方案。她試圖站在陸氏集團的角度,從商業利益出發,尋找方案中可以優化的地方。但她發現,如果過度向商業妥協,就會犧牲掉她最看重的那些東西——老城區的歷史韻味,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她最初的設計理念。
她感到左右為難。是堅持自己的理想,還是向現實低頭?
她想起了老城區那些慈祥的老人,想起了他們在老茶館里悠閑地喝茶、聊天,想起了孩子們在青石板路上奔跑嬉戲。她不想讓這些畫面消失,不想讓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變成一個冰冷、千篇一律的商業區。
她決定再努力一次。她開始修改方案,不是為了完全迎合甲方的要求,而是在保留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加入更多關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分析,關于如何通過特色吸引高端消費人群,關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她試圖用商業的語言,去講述“情懷”的價值。
接下來的幾天,蘇晴全身心地投入到方案的修改中。她幾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甚至周末也泡在辦公室里。她查閱了更多的資料,請教了行業內的專家,甚至再次去了老城區,尋找新的靈感。
與此同時,陸景深也在關注著設計院提交的修改方案。程遠將蘇晴重新提交的方案遞給他時,有些意外。
“陸總,這位蘇設計師的方案修改了很多,她加入了非常詳細的商業分析,甚至還對幾個類似的成功案例進行了深入研究。”程遠匯報道,“看得出來,她非常認真,而且……很堅持。”
陸景深接過方案,翻閱起來。他看到了蘇晴在原方案基礎上增加的那些內容,那些用數據和圖表支撐的商業分析。他能感覺到,她在努力用他的語言,來表達她的理念。
他看到了她對老城區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看到了她對居民生活的細致考量。他甚至看到了她在方案中引用的一段關于城市記憶的詩句。
“她對這個項目,很有感情。”陸景深淡淡地說道。
“是的,陸總。聽說她在設計院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尤其對這種有歷史文化背景的項目充滿熱情。”程遠補充道。
陸景深的目光停留在方案中一張老城區居民在巷口聊天的照片上。照片上的老人臉上帶著溫暖的笑容,背景是斑駁的老墻和晾曬的衣物。這是一種他很少在自己的世界中看到的畫面——簡單、真實、充滿人情味。
他想起自己冰冷的公寓,想起那些虛偽的社交場合。他擁有的一切,都無法給他帶來照片中那種溫暖和滿足感。
他將方案放在一邊,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腦海中再次浮現出蘇晴在會議上回答他問題時的樣子。她站在那里,雖然有些緊張,但眼神堅定,毫不猶豫地說出了她心中對項目成功的定義——服務于人,積極改變城市,經得起時間考驗。
她沒有被他的氣場嚇倒,也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立刻去迎合他的想法。她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信念。
這讓陸景深感到一絲新奇。在他認識的人中,像蘇晴這樣純粹而有原則的年輕人,實在太少了。大多數人都在追逐名利,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而她,卻愿意為了那些“看不見”的價值而努力。
他想起自己曾經也有過的理想,關于如何通過商業的力量,讓城市變得更好,讓人們的生活更幸福。只是在現實的洪流中,他漸漸偏離了方向,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冰冷的機器,只知道追求效率和利潤。
蘇晴的出現,就像在他冰冷的世界里,投下了一束溫暖的光。她讓他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價值。
他睜開眼睛,眼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他對蘇晴的興趣,已經不僅僅是好奇,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吸引。他想了解她,想知道是什么讓她如此堅持,想知道在她純粹的外表下,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他拿起手機,翻出蘇晴的資料。她的照片,她的學歷,她的工作經歷,以及她那份充滿情懷的設計方案。他看著這些信息,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
“程遠,”他拿起內線電話,“安排一下,我要見那位蘇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