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獻策御敵獲認可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359字
- 2025-05-20 20:59:01
黃沙漫卷,殘月隱沒。李白自夜色中疾步而歸,衣袍帶塵,肩頭猶有箭風掠過的余痕。他踏入安西都護府門前時,天尚未明,城中守軍已列隊巡防,馬蹄聲與鐵甲鏗鏘交織于晨霧之中。
他未作停留,直入大堂。張懷義聞訊而出,見其神色凝重,知事態非同尋常,當即命人備案設圖,召諸將齊集議事廳。
“敵營之中,‘雷鳴車’確為機關利器。”李白攤開隨身所攜之圖,指尖輕點,“此器以滑輪牽引投臂,發射石彈可越城墻,若輔以火藥,則焚倉毀壘易如反掌。”
眾人圍攏細觀,皆面露驚疑。一名副將皺眉道:“既如此,我等豈非束手待斃?”
李白淡然一笑,取出一卷殘頁,與戰圖并列:“此乃敦煌古籍所載機關術圖樣,與敵器構造多有契合之處。依其所示,‘雷鳴車’雖威力驚人,卻有三處致命之弱——其一,滑輪結構依賴繩索牽引,若斷其關鍵部位,器械即失靈;其二,連續發射三次后需冷卻半炷香時間,此時防御最虛;其三,運輸路徑受限,須經特定地形方可通行。”
語畢,滿堂寂靜。張懷義沉吟片刻,問道:“李大人之意,當如何應對?”
“三策可行。”李白振袖而起,指向沙盤,“第一,加強夜間巡邏,以防敵軍潛襲;第二,于關鍵關口設立木石屏障,延緩敵軍推進速度;第三,布設陷阱,專攻敵器運輸路線。若能把握時機,在其停歇之時發起反擊,或可扭轉戰局。”
諸將互視一眼,皆覺言之有理。有人低聲議論:“此計周密,非親見敵器者不能道也。”
張懷義起身拍案:“好!便依李大人之策行事。”
隨即下令各部按策部署,調兵遣將,布置防線。又命工匠連夜趕制木石屏障,并在通往糧倉、箭樓的必經之路上挖掘陷坑,鋪設絆索。
“李大人既有此才,何不暫留軍中,共謀破敵?”張懷義目光灼灼,語氣誠懇。
李白略一拱手:“某本無意功名,然國難當前,豈敢退避?愿效犬馬之力。”
自此,李白被授以臨時參謀之職,參與前線調度。將士們紛紛傳頌其夜探敵營、妙算敵械之事,稱其為“智將”,連日來士氣大振。
然而,暗流亦悄然涌動。
夜幕低垂,軍帳之內,數名將領低聲私議。
“此人竟能詳知敵器構造,連機關弱點都一一指出……”一人低聲說道,“莫非,他在敵營中有舊識?”
“你懷疑他與‘白駝’有關?”另一人皺眉。
“不敢妄言,但此事太過蹊蹺。”前者冷笑一聲,“一個詩文之士,怎會精通軍機器械?”
外間風聲漸緊,傳言如蛛網般蔓延開來。有人說李白曾在吐蕃游歷多年,通曉西域機關術;也有人說他夜探敵營并非偶然,而是早有預謀。更有人竊竊私語,稱其與“白駝令”關系匪淺,恐涉泄露軍情之嫌。
這些話語并未傳入李白耳中,但他察覺到某些將領看他的眼神已不再單純敬服,而多了幾分試探與戒備。
翌日清晨,他照例前往議事廳,卻見張懷義面色微沉,手中握著一封未曾拆封的密函。
“李大人,有一件事,還需請教。”張懷義緩緩開口,目光復雜,“昨夜,有人上書兵部,稱您掌握情報過于詳盡,恐有泄密之嫌。”
李白聞言,神色不變,只淡淡一笑:“若有證據,盡管查證。某只問心無愧,便可坦然面對。”
張懷義默然良久,終是嘆道:“我信你。”
話音剛落,門外忽傳來急促腳步聲,一名斥候沖入稟報:
“報!敵軍已開始調動,辰時將發動第一輪進攻!”
李白轉身望向窗外,晨光初現,遠方地平線上,黑影如蟻群般緩緩移動。
他輕輕撫過腰間短劍,低聲自語:“既然他們想試我真假,那便用一場勝仗,給他們答案。”
遠處,鼓聲再起,震得黃沙翻滾,殺意逼人。
他邁步而出,身影堅定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