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蜀地學藝劍詩成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309字
- 2025-05-17 15:25:35
忽聞身后腳步輕響,我回首望去——
父親立于城樓之上,衣袂隨風輕揚。他目光深邃,似能穿透夜色直抵我心。“你心中已有遠方,碎葉已容不下你。”他說這話時語氣平靜,卻讓我心頭一震。
“孩兒不愿負此身所學,愿闖蕩四方。”我抱劍作揖,語氣堅定。
父親點頭,沉吟片刻道:“蜀地乃山川靈秀之地,文人輩出,武道亦盛。若你有意,可隨我遷居那處,潛心修習。”
翌年春,我隨父遷往蜀中。馬蹄踏過棧道,云霧繚繞間,青山如黛,碧水潺潺,宛如畫中行旅。入蜀第一日,我便被這天地靈氣所震撼,心神為之一振。
趙先生依舊隨行授業,每日晨起講《莊子》,午后授《戰國策》。彼時我對“逍遙游”之義尚懵懂,然每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之句,總覺胸中熱血奔涌,仿佛那鯤鵬展翅九萬里之景,正從眼前掠過。
李玄真師傅則更嚴苛,命我每日卯時即起,執劍練至日上三竿。他傳我“逍遙九式”,招式看似飄逸空靈,實則暗藏殺機。初學之時,我屢演屢敗,劍勢散亂無章,常于深夜獨自一人在竹林間反復演練,直至手酸臂麻,汗水濕透青衫。
某日練劍歸屋,心血來潮,提筆揮就一首《詠懷》:
錦江煙雨鎖春愁,孤影倚欄思舊游。
劍舞寒光驚鶴夢,詩成醉墨動星斗。
十載磨礪未封刃,一朝破壁欲凌霄。
何時仗劍辭鄉里,踏遍名山與大川。
此詩被同窗抄錄,不脛而走,竟傳入本地鄉紳耳中。數日后,有士人登門拜訪,稱我為“奇才”。
與此同時,我結識了蘇仲堪、王季友等少年英杰。我們常聚于浣花溪畔,飲酒賦詩,談兵論道。有時爭論激烈,幾欲拔劍相向;有時又因一句妙語而擊掌狂笑,引得滿座側目。蜀地雖僻,卻英才濟濟,與他們切磋,使我眼界大開,詩藝精進。
一日,獨自入山采藥,歸來途中忽見一老者立于松下,須發皆白,身披粗布麻衣,手持一根藤杖。他靜靜地看著我手中長劍,忽道:“劍走偏鋒,非正途也。”
我愣住:“前輩何出此言?”
老者微微一笑,隨手拾起地上一枯枝,輕輕一劃,樹枝破土三分,竟似無形劍氣隱現。他道:“劍乃心之延伸,心正則劍正,心亂則劍亂。你雖靈動有余,卻少了一份厚重。”
我頓覺醍醐灌頂。待欲再問,老者已轉身離去,唯留一本殘卷于石上。我拾起一看,封面書著“太乙劍經”四字,雖僅數頁,卻字字珠璣,蘊含玄機。
自那日起,我日夜研讀,結合自身所學,終于悟出一套屬于自己的劍意——飄逸而不失剛勁,靈動中藏鋒芒。劍法突飛猛進,連李玄真師傅也嘆道:“你已窺劍道之門。”
蜀地春深,百花爭艷。適逢錦官城舉辦詩會,文人騷客云集。我也受邀前往,席間眾人互贈佳作,一片風流雅韻。輪至我時,我舉杯而立,望著城外遠山近水,豪情頓生,朗聲吟道:
登臨錦官最高樓,萬古風云眼中收。
江聲浩浩穿云去,山色悠悠帶月游。
酒酣欲攬銀河落,詩成借劍斬清秋。
此身若有沖霄志,不負人間百戰謀。
話音未落,全場寂靜,旋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有老者掩面而泣,稱此詩“氣勢吞天,才情驚世”。自此,“李白”之名,悄然傳入成都府衙之中。
然而,我知道,這一切不過是開始。
蜀地雖好,終究只是棲身之所。每當夜深人靜,我仰望星辰,心中那個夢想愈加清晰——仗劍出蜀,遍覽天下山河,寫盡人間風流。
這一夜,我在燈下將《太乙劍經》細細重謄一遍,筆尖停頓之際,忽聽窗外風吹竹葉,沙沙作響,似有人低聲吟誦詩句。
我推窗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