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圍棋的浪潮席卷之后,人類固守千年的諸多圍棋傳統理論,紛紛宣告破產。
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古人智慧的結晶,被AI鐵一般的事實證明,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譬如那句“金角銀邊草肚皮”的棋諺。
先占角,再占邊,其價值的優先順位,即便是冷酷無情的圍棋AI,亦無法否認。
故而,棋局布局之初,搶占空角的價值,往往要大于單純去掛對手棋角的價值。
白子良此刻落下的這一步搶先掛角之棋,嚴格來說,并非當前局面的最佳選擇。
這一點,即便是前世那個對圍棋AI僅有淺薄認知的白子良,也心知肚明。
但他憑借“土法煉鋼”搞出來的“白氏棋譜數據庫”進行研究后,發現此類下法,站在人類棋手的視角,似乎并不會造成多么明顯的即時虧損。
反而,倘若對手執意要追究這步棋在價值取向上的“錯誤”。
往往會因急于求成,反而在不經意間出現失誤,從而落入己方精心布置的圈套之中。
因此,這種看似不合常理的下法,也常常被冠以“趣向”之名。
“上一盤他與喬詩凝的對局,我仔細觀察過。”
“潘海君其強大之處,主要體現在超凡的大局觀與精準的形勢判斷能力。”
“對于激烈復雜的正面戰斗,反而是他相對薄弱的一環。”
白子良的目光深邃,心中念頭飛轉。
“倘若潘海君選擇直接搶占最后一個空角,或是就地對我的掛角進行夾擊。”
“那么,我便順勢構成‘雙飛燕’的經典定式。”
“此后的飛刀變化層出不窮,極易將局面導向雙方比拼算路與力量的亂戰格局。”
作為不久前才與喬詩凝在棋盤上真刀真槍硬撼過的棋士。
白子良有絕對的自信,在一盤以戰斗為主導的棋局中,自己絕不會輕易落入下風。
眼見白子良黑3這手不合常理的搶先掛角。
對面的潘海君,果然沒有立刻應招。
他那張稚嫩的臉龐上,依舊是那副波瀾不驚的淡然神情,靜靜地思考了足足一分鐘。
隨后,他才不疾不徐地從棋罐中拈起一枚白子。
啪。
棋子輕巧地落在棋盤上,“小飛守角”。
顯而易見,經過這短暫的思考,潘海君已大致洞悉了白子良的意圖。
因此,他刻意選擇了最為平穩的開局方式,避免過早地卷入紛爭。
“果然不出所料。”
白子良嘴角微不可察地揚起一抹弧度。
“對于自身判斷能力極度自信的棋手,都偏愛將棋局引入平穩的軌道。”
“然后在中后盤階段,如同春雨般潤物無聲,依靠細膩如發的收束能力,一點點蠶食對手的陣地。”
“但是,你這般老老實實地選擇小飛應對……”
“那便正合我意!”
早在與潘海君對局之前,白子良便已在腦海中,為這盤棋精心構思好了開局的藍圖。
潘海君的白子方才落下。
白子良幾乎沒有任何停頓,毫不猶豫地在右下角占據了小目。
待到潘海君同樣以“小目”占領棋盤上僅剩的最后一個空角之后。
白子良終于如愿以償地在棋盤下方的邊路,落下了一步瀟灑的“拆四”。
這個布局,正是當下職業棋壇一度風靡的——“變相中國流”!
所謂中國流布局,乃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圍棋代表團訪日期間,經隊內棋手集體智慧研討后,統一采用的一種黑方布局。
其特征是以同一邊的“星位”、“小目”、“拆邊”三手棋開局。
因其在當時的比賽中取得巨大反響,自此便被當時的日本媒體正式命名為“中國流”。
而“變相中國流”,雖同樣是以星、小目的組合開局。
但其關鍵在于,將后續“拆邊”的方向,巧妙地調轉為面向對手所在的角部,而非傳統中國流那樣面向己方的星位。
這種改良后的布局,不僅完美繼承了“中國流”行棋步調迅捷明快的優點。
更兼具了在面向對手方向的邊路開拆時,更容易將潛力轉化為實際利益的特點。
因此,它也曾一度成為職業對局中備受青睞的流行布局之一。
也正因如此,曾有一段時間,一旦黑方主動擺出“星”、“小目”的起手式。
白方棋手為了有效破壞黑方構筑“變相中國流”的戰略意圖。
往往會放棄搶占最后一個空角,反而主動選擇搶先掛黑方小目的“趣向”下法。
這,也正是白子良方才在布局之初,便刻意下出主動搶掛白棋星位那一“趣向”的重要原因。
不過,既然是曾經風靡一時的流行布局。
作為出身于正規道場體系下棋校的潘海君,自然不可能對此一無所知。
所以,他僅僅是淡然地按照最常見的應對方式。
白8,直接在右邊“分投”。
意圖打散黑方在右邊可能形成的勢力范圍。
至此,雙方雖然已在開局短短數手棋中,進行了數個回合的預判與博弈。
但從棋盤上的現狀來看,一切似乎都還在中規中矩的范疇之內。
直到白子良的臉上,再次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他拈起一枚黑子,啪的一聲,投下了黑9!
肩沖!
這一子落下之后,白子良敏銳地捕捉到,潘海君的眼睛,明顯地跳動了一下。
“無論是那種常見的,從上方逼住你的分投一子,隨后等你拆二之后,我再斜飛一手,從而在下方展開宏大模樣的變化。”
白子良心中暗道。
“亦或是那種相對少見的,從下方直接拆三,緊緊逼迫你白棋分投一子的下法。”
“恐怕,這些套路你都早已爛熟于胸,應付自如了吧?”
“但是,像這樣直接‘肩沖’的變化……”
“在近期的頂尖名家對局之中,恐怕根本就見不到吧!”
因為他那“土法煉鋼”構建出來的“白氏棋譜數據庫”,其運行原理,僅僅是粗暴地吞噬海量的棋譜數據后,反饋出各個分支下最常見的后續變化。
所以,究竟是哪位棋手,或者說,是哪些棋譜貢獻了接下來的這些變化,白子良其實并不完全知曉。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由他親手錄入數據庫的當代名家對局集中,卻鮮有出現過類似的后續。
而這,正是這場巔峰對決開始之前,白子良為潘海君精心準備的“驚喜”!
然而,面對這從未見過的新穎下法。
白子良發現,潘海君僅僅是在最初的一瞬間,流露出些許驚訝。
“他此刻,應該是在仔細權衡。”
白子良洞若觀火。
“如果選擇向中央挺頭,讓我黑棋貼住的話,我接下來很可能會反過來,從三線再貼他一下。”
“因為我的下方已經預先布置了優勢子力,白棋反而會有所顧忌。”
“恐怕不敢輕易按照‘扳二子頭必長’的古老棋諺,來強行扳我的頭吧?”
看得出來,潘海君的棋風,的確如外界傳聞中那般,沉穩至極,從不輕易冒險。
“但是……”
白子良的眼神,陡然間銳利如出鞘的利劍!
“你以為,我會簡簡單單、厚厚實實地長出一個子,然后就放任你舒舒服服地在原地二路小飛,輕松安定成型嗎?”
他早已從棋罐中拈出了一顆冰涼的黑子。
食指與中指驟然發力!
啪!
棋子精準無比地落在了白棋三路爬過一子的旁邊。
緊湊無比的——“扳”!
這一手,死死地揪住了對方!
絕不給潘海君任何輕易轉身、從容脫身的機會!
這,便是他“子良流”布局之中,所蘊含的真正精髓所在!
“不許躲,讓我們殊死一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