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mm雷爆彈:
鋼制外殼,彈體內部需要通過特殊設計,內填裝7.5千克PBX-L1,依靠爆炸產生的白霧積累雷電來達到事先封鎖空域的目的。
雷電的殺傷半徑為12公里。
由于采取了特殊設計,爆炸后形成的蕈狀云可以相對長時間的積累雷電而不是釋放。
按理論計算,這個時間會持續五分鐘,而這個時間內,一旦有飛行器飛過這片區域,就會成為雷電攻擊的目標。
一兩道雷電也許沒事,但十道、幾十道想抗住就有些難度了。
雷暴彈還可以多枚疊加,雷電的范圍和強度也會增加。
簡單說,雷暴彈就是在空中制造強電場。
同樣的,雷暴彈一樣可以對地打擊,像電磁脈沖彈啃不動的指揮中心、通信樞紐、雷達站,就可以讓雷暴彈進行打擊。
當然了,這些都是附帶功能,其主要功能還是事先封鎖空域。
祁家強對155mm雷爆彈的機理有了清晰的思路,又在腦海中將155mm高爆彈、155mm榴霰彈、155mm子母彈、155mm電磁脈沖彈、155mm電磁脈沖彈照明彈的機理在腦海中過了一遍。
除了155mm電磁脈沖彈照明彈需要1號亞核合金YHHJ-1來制造,其他的彈藥以現在的技術和材料是能生產制造的。
這些彈類能做成155mm炮彈,做成航空炸彈,火箭彈和導彈也是可以的,相對的,威力更大。
至于這些,就不用他操心了,已經有很多人在做,等把這些155mm炮彈做出來,特別是電磁脈沖照明彈,會有人把他們放大放進火箭彈、導彈的戰斗部中。
YJ-12攜帶電磁脈沖照明彈一炸,500公里范圍內的所有空中目標都無處遁形,包括世界最先進的隱身戰機。
搞定了這些,躺在床上的祁家強還是睡不著。
他在床上翻來覆去的。
干脆繼續思考155mm高射炮GSP-100的問題,他覺得射高150公里,射程280公里還是差了點意思。
雖說射高越過了100公里卡門線,但想在彈道導彈中段進行攔截,根本就夠不到。
近程彈道導彈中段飛行高度超過了200公里、中程高度有800公里、遠程有2000公里。
哪一個都夠不到,只能在末端攔截。
可彈道導彈的末端速度極快,攔截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太空中的衛星更不用說了,近地軌道衛星的高度最低也有160公里,更別說中軌道和高軌道衛星了。
傳統火炮再想增加高度,只能增加發射藥的用量,加長炮管的長度。
這樣一來,也就失去了火炮的優點,如反應速度、機動性、使用靈活性,還不如使用火箭彈、導彈。
不自覺的,祁家強想到了電磁炮。
雖說現在的電磁炮還不夠成熟,但想要把炮彈送上太空,直接打擊彈道導彈和衛星,能用于實戰的大概率會是電磁炮。
他從病床上爬起來,打開電腦登陸進入總裝備發展部內部數據中心查看電磁炮的相關資料。
和電磁炮相關的項目不少。
裝備艦艇項目。
用于防空、反導、對岸攻擊,這方面我們已經完成了全流程實戰化測試。
陸基應用項目。
能作為遠程火力支援武器,提供強大的火力打擊,也可用于防空和反裝甲作戰。
太空應用項目。
作為太空武器平臺的發射裝置,反導、打擊衛星,也可用來發射小型衛星。
項目是不少,有成功的,但沒有取得他想要的成果,射高2000公里,打擊近地軌道衛星。
他看了一下這些項目的共同難點,高功率電源、能量轉換效率低、導軌壽命、散熱問題、電磁兼容性,以及彈丸設計等問題。
高功率電源問題。
電磁炮發射時,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目前的儲能設備和發電系統難以滿足高功率的需要。
能量轉換效率低,從電能到彈丸動能的轉換中,會有多種能量損耗,如電阻發熱、電磁輻射等。
導軌壽命問題。
電磁炮發射時,強大的電流通過軌道,產生的高溫和強磁場會對軌道表面材料進行燒蝕,縮短軌道使用壽命。
頻繁更換軌道在實戰中不現實。
散熱問題和電磁兼容性問題,都是大電流通過導軌產生的。
前者不及時散熱,直接影響電磁炮的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后者會對周邊的電子設備和通信系統產生干擾。
彈丸設計方面。
炮彈要承受高過載,在電磁炮發射時,彈丸要承受極高的加速度和電磁力,需要炮彈具備高強度、高韌性,以免在發射的過程中損壞。
另外,炮彈的飛行穩定性一樣重要。
炮彈在飛行的過程中,容易受到空氣阻力、風偏等因素的影響,需要設計合理的外形和穩定裝置,確保飛行的穩定性和命中精度。
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要說目前還不能全面投入使用的原因,還是因為體積和重量。
電磁炮系統是由電源、儲能裝置、發射裝置、散熱裝置等,體積和重量較大,陸基、艦載還行,車載難度很難實現。
祁家強注意到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由燕京航空航天教授顏中正主導通過電磁炮發射小型衛星的項目。
目前這個項目因為資金的問題正在停擺中。
他仔細看了一下這個項目的內容,覺得這個項目優化一下還是可以實現的。
能把小型衛星送進太空,就能把炮彈送上太空。
同樣的問題,這套裝置的體積和質量過大,車載一樣沒有可能,不過他還是愿意幫著優化一下,支持這個項目的發展。
他看好這個項目的同時,也算是驗證了電磁炮相關的技術,為將來電磁炮的小型化打好基礎。
有了這樣的想法,他打開郵箱,寫了一封郵件發給了陳主任和吳校長。
郵件中明確說了,發展電磁炮打擊太空目標。
發了郵件后,祁家強想到不久前,‘臥談會’上討論的問題。
眾多的全藍星打擊手段中,我們唯一的短板就是戰略轟炸機,而水分子H?O傳了多次,說是技術落后,返廠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對外公布。
想到這,他在總裝備發展部內部數據中心查找水分子H?O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