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幼兒時期,
便開始要經過大量的學習,
獲得生活技能。
我們會先從簡單的詞匯開始學習,
比如在父母的引導下,
發出“爸爸”和“媽媽”的聲音,
后面再結合實際依次增加難度,
先說字,再說詞,最后說句。
于是慢慢的我們學會了整體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但這并不是代表我們學會了如何表達,
如何表達如何好好說話?
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
在實際生活中,
我們在表述時,
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比如為了照顧他人的情緒,
比如你和對方之間的關系不足以支撐你袒露心聲,
比如如何不讓情緒煽動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言論……
好好說話,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再加上中文的博大精深,
多音字、一詞多義,
在搭配特定的語境下,
每個詞義又不相同。
鬧出烏龍,雙方相視一笑,
也沒什么大不了。
可怕的是言語的歧義,和不善的表達,
讓誤會加深,
讓雙方受傷,
讓關系暫停……
以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為例,
在日常溝通中,
明明是想關心你的衣食住行是否妥善,
但到嘴邊的話卻變成了質問,
為什么沒有照顧好自己?
我們改變不了他們的說話習慣,
只能憑借相熟的心性脾性推測這句話背后的含義。
但在日常交友中,
我們面對對方未知的性格、品質,
難以準確把握說話的藝術,
甚至不知道對方所言的真實性。
所以在我們已知親朋好友的脾性,
結合實際,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