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五 親王之家

我一共有四位祖母,所謂醇賢親王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并不是我的親祖母。她在我出生前十年就去世了。聽說這位老太太秉性和她姊姊完全不同,可以說是墨守成規,一絲不茍。同治死后,慈禧照常聽戲作樂,她卻不然,有一次這位祖母奉召進宮看戲,坐在戲臺前卻閉上雙眼,慈禧問她這是干什么,她連眼也不睜地說:“現在是國喪,我不能看戲!”慈禧給她頂得也無可奈何。她的忌諱很多,家里人在她面前說話都要特別留神,什么“完了”“死”這類字眼要用“得了”“喜”等等代替。她一生拜佛,成年放生燒香,夏天不進花園,說是怕踩死螞蟻。她對螞蟻仁慈如此,但是打起奴仆來,卻毫不留情。據說醇王府一位老太監的終身不治的顏面抽搐病,就是由她的一頓藤鞭打成的。

她一共生了五個孩子。第一個女兒活到六歲,第一個兒子還不到兩周歲,這兩個孩子在同治五年冬天相隔不過二十天都死了。第二個兒子就是光緒,四歲離開了她。光緒進宮后,她生下第三個兒子,只活了一天半。第四個男孩載洸出世后,她不知怎樣疼愛是好,穿少了怕凍著,吃多了怕撐著。朱門酒肉多得發臭,朱門子弟常生的毛病則是消化不良。《紅樓夢》里的賈府“凈餓一天”是很有代表性的養生之道。我祖母就很相信這個養生之道,總不肯給孩子吃飽,據說一只蝦也要分成三段吃,結果第四個男孩又因營養不夠,不到五歲就死了。王府里的老太監牛祥曾說過:“要不然怎么五爺(載灃)接了王爺呢,就是那位老福晉,疼孩子,反倒把前面幾位小爺給耽誤了。”

我父親載灃雖非她的親生子,但依宗法,要受她的管教。她對我父親和叔父們的飲食上的限制沒有了,精神上的限制仍然沒有放松。據那位牛太監說:“五爺六爺在她老人家跟前連笑也要小心,如果笑出聲來,就會聽見老人家吆喝:笑什么?沒個規矩!”

醇賢親王的第一側福晉顏扎氏去世很早。第二側福晉劉佳氏,即是我的親祖母,她在那拉氏祖母去世后當了家。她雖不像那拉氏祖母那樣古板,卻是時常處于精神不正常的狀態。造成這種病癥的原因同樣是與兒孫命運相關。這位祖母也夭折過一個兩歲的女兒。而使她精神最初遭受刺激以致失常的,卻是由于幼子的出嗣。她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即載灃、載洵、載濤。七叔載濤從小在她自己懷里長大,到十一歲這年,突然接到慈禧太后旨意,讓他過繼給我祖父的堂兄弟奕謨貝子為子。我祖母接到這個“懿旨”,直哭得死去活來。經過這次刺激,她的精神就開始有些不正常了。

奕謨膝下無兒無女,得著一個過繼兒子,自然非常高興,當做生了一個兒子,第三天大做彌月,廣宴親朋。這位貝子平時不大會奉承慈禧,慈禧早已不滿,這次看到他如此高興,更加生氣,決定不給他好氣受。慈禧曾有一句“名言”:“誰叫我一時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輩子不痛快。”不知道奕謨以前曾受過她什么折磨,他在發牢騷時畫了一張畫,畫面只有一只腳,影射慈禧專門胡攪,攪得家事國事一團糟,并且題了一首發泄牢騷的打油詩:“老生避腳實堪哀,竭力經營避腳臺,避腳臺高三百尺,高三百尺腳仍來。”不知怎的,被慈禧知道了,慈禧為了泄忿,突然又下一道懿旨,讓已經過繼過去五年多的七叔,重新過繼給我祖父的八弟鐘郡王奕詥。奕漠夫婦受此打擊,一同病倒。不久,奕謨壽終正寢,慈禧又故意命那個搶走的兒子載濤代表太后去致祭,載濤有了這個身份,在靈前自然不能下跪。接著不到半年,奕謨的老妻也氣得一命嗚呼。

在第二次指定七叔過繼的同時,慈禧還指定把六叔載洵過繼出去,給我另一位堂祖叔敏郡王奕志為嗣。正像漠貝子詩中所說的那樣:“避腳臺高三百尺,高三百尺腳仍來。”劉佳氏祖母閉門家中坐,忽然又少掉了一個兒子,自然又是一個意外打擊。事隔不久,又來了第三件打擊。我祖母剛給我父親說好一門親事,就接到慈禧給我父親指婚的懿旨。原來我父親早先定了親,庚子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許多旗人因怕洋兵而全家自殺,這門親家也是所謂殉難的一戶。我父親隨慈禧光緒在西安的時候,祖母重新給他定了一門親,而且放了“大定”,即把一個如意交給了未婚的兒媳。按習俗,送荷包叫放小定,這還有伸縮余地,到了放大定,姑娘就算是“婆家的人”了。放大定之后,如若男方死亡或出了什么問題,在封建禮教下就常有什么望門寡或者殉節之類的悲劇出現。慈禧當然不管你雙方本人以及家長是否同意,她做的事,別人豈敢說話。劉佳氏祖母當時是兩頭害怕,怕慈禧怪罪,又怕退“大定”引起女方發生意外,這就等于對太后抗旨,男女兩方都是脫不了責任的。盡管當時有人安慰她,說奉太后旨意去退婚不會有什么問題,她還是想不開,精神失常的病患又發作了。

過了六年,她的病又大發作了一次,這就是在軍機大臣送來懿旨叫送我進宮的那天。我一生下來,就歸祖母撫養。祖母是非常疼愛我的。聽乳母說過,祖母每夜都要起來一兩次,過來看看我。她來的時候連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響聲驚動了我。這樣看我長到三歲,突然聽說慈禧把我要到宮里去,她立即昏厥了過去。從那以后,她的病就更加容易發作,這樣時好時犯地一直到去世。她去世時五十九歲,即我離京到天津那年。

醇親王載灃自八歲喪父,就在醇賢親王的遺訓和這樣兩位老人的管教下,過著傳統的貴族生活。他當了攝政王,享受著俸祿和采邑的供應,上有母親管著家務,下有以世襲散騎郎二品長史[19]為首的一套辦事機構為他理財、酬應,有一大批護衛、太監、仆婦供他役使,還有一群清客給他出謀劃策以及聊天游玩。他用不著操心家庭生活,也用不上什么生產知識。他和外界接觸不多,除了依例行事的冠蓋交往,談不到什么社會閱歷。他的環境和生活就是如此。

我父親有兩位福晉,生了四子七女。我的第二位母親是辛亥以后來的,我的三胞妹和異母生的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出生在民國時代。這一家人到現在,除了大妹和三弟早故外,父親歿于一九五一年年初,母親早于一九二一年逝世。

母親和父親是完全不同的類型。有人說旗人的姑奶奶往往比姑爺能干,或許是真的。我記得我的妻子婉容和我的母親瓜爾佳氏就比我和父親懂得的事多,特別是會享受,會買東西。據說旗人姑娘在家里能主事,能受到兄嫂輩的尊敬,是由于每個姑娘都有機會選到宮里當上嬪妃(據我想,恐怕也是由于兄弟輩不是游手好閑就是忙于宦務,管家理財的責任自然落在姊妹們身上,因此姑娘就比較能干些)。我母親在娘家時很受寵,慈禧也曾說過“這姑娘連我也不怕”的話。母親花起錢來,使祖母和父親非常頭痛,簡直沒辦法。父親的收入,不算田莊,親王雙俸和什么養廉銀[20]每年是五萬兩,到民國時代的小朝廷還是每年照付。每次俸銀到手不久,就被母親花個精光。后來父親想了很多辦法,曾經和她在財物上分家,給她規定用錢數目,全不生效。我父親還用過摔家伙的辦法,比如拿起條幾上的瓶瓶罐罐摔在地上,以示忿怒和決心。因為總摔東西未免舍不得,后來專門準備了一些摔不碎的銅壺鉛罐之類的東西(我弟弟見過這些“道具”),不久,這些威風也被母親識破了,結果還是父親再拿出錢來供她花。花得我祖母對著賬房送來的賬條嘆氣流淚,我父親只好再叫管事的變賣古玩、田產。

母親也時常拿出自己貴重的陪嫁首飾去悄悄變賣。我后來才知道,她除了生活享受之外,曾避著父親,把錢用在政治活動上,通過榮祿的舊部如民國時代步兵統領衙門的總兵袁得亮之流,去運動奉天的將領。這種活動,是與太妃們合謀進行的。她們為了復辟的夢想,拿出過不少首飾,費了不少銀子。溥杰小時候曾親眼看見過她和太妃的太監鬼鬼祟祟地商議事情,問她是什么事,她說:“現在你還小呢,將來長大了,就明白我在做著什么了。”她卻不知道,她和太妃們的那些財寶,都給太監和袁得亮中飽了。她對她父親的舊部有著特殊的信賴,對袁世凱也能諒解。辛亥后,醇王府上下大小無不痛罵袁世凱,袁世凱稱帝時,孩子們把報紙上的袁世凱肖像的眼睛都摳掉了,唯獨母親另有見解:“說來說去不怪袁世凱,就怪孫文!”

我的弟弟妹妹們從小并不怕祖母和父親,而獨怕母親。傭仆自然更不用說。有一天,我父親從外面回來,看見窗戶沒有關好,問一個太監:“怎么不關好?”這太監回答說:“奶奶還沒回來呢,不忙關。”父親生了氣,罰他蹲在地上。一個女仆說:“要是老爺子,還不把你打成稀爛!”老爺子是指母親而言,她和慈禧一樣,喜歡別人把她當做男人稱呼。

我三歲進宮,到了十一歲才認得自己的祖母和母親,那次她們是奉太妃之召進宮的。我見了她們,覺得很生疏,一點不覺得親切。不過我還記得祖母的眼睛總不離開我,而且好像總是閃著淚光。母親給我的印象就完全不同,我見了她的時候生疏之外更加上幾分懼怕。她每次見了我總愛板著臉說些官話:“皇帝要多看些祖宗的圣訓”,“皇帝別貪吃,皇帝的身子是圣體,皇帝要早睡早起……”現在回想起來,那硬邦邦的感覺似乎還存在著,低賤出身的祖母和大學士府小姐出身的母親,流露出的人情,竟是如此的不同。


[1] 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各等。貝子府即是貝子的府第。——作者

[2] 滿族統治階級對滿族人民實行的統治制度是軍事、行政、生產合一的八旗制度。這個制度是由“牛錄”制(漢譯作“佐領”,是滿族早期的一種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組織形式)發展而來的,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歷四十四年(1616)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田旗,共為八旗。凡滿族成員都被編入旗,叫做旗人,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皇太極時又建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

[3](1833—1898)是道光的第六子,道光三十年封為恭親王。他因為這次與英法聯軍談判之機緣,得到了帝國主義的信任與支持,順利地實行了政變。此后即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和同文館,進行洋務活動,成為洋務派的首領。但是后來他因有野心,慈禧與他發生了矛盾,而帝國主義也物色到了更好的鷹犬,即把他拋棄,洋務派首領位置便由李鴻章等所代替。

[4] 據說滿族早期有一種原始宗教,叫做“薩滿教”。以天堂為上界,諸神所居,地面為中界,人類所居,地獄為下界,惡魔所居。男巫叫“薩滿”,女巫叫“烏答有”。他們為人治病、驅邪時,口念咒語,手舞足蹈,作神鬼附身狀。滿族進關后,此教仍然保存,但只限女巫(稱薩滿太太)經常進宮。

[5] 皇帝的棺材是梓木做的,皇帝生時居住的是宮殿,故死后躺的棺材亦叫做“梓宮”。

[6] 欹器亦叫做敧器,荀子《宥生篇》云:“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敧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宥與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座右,以為戒,或曰宥與侑同,即勸。)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敧,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敧。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7] 即是滿語妻子的意思,也含有貴婦的意義(一說即漢語“夫人”的音譯),清朝制度對親王、都王世子之妻室均要加封,正室封為“福晉”,側室封為“側福晉”。

[8]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是清末維新運動的思想家之一,忿中日戰爭失敗,在測陽創“算學社”著“仁學”,后又組織“南學會”辦“湘報”,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被袁世凱出賣后遇害,一同遇害的還有維新派的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舊史稱為“六君子”。

[9] 黃馬褂是皇帝騎馬時穿的黃色外衣,“賞穿黃馬褂”是清朝皇帝賞給有功的臣工的特殊“恩典”之一。

[10] 花翎是清朝皇帝賞給有功的臣工的禮帽上的裝飾品。皇族和高級官員賞孔雀翎,低級官員賞鹖鳥翎(俗稱老鴰翎,因是藍色的又稱藍翎)。皇帝賞臣工戴的花翎又依據官階高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

[11] 商代以來歷朝一般都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作為國君輔弼之官,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作為輔導太子之官。但后來一般都是大官加銜,以示恩寵,而無實權。明清兩季亦以朝臣兼任,純屬虛銜。

[12] 奕劻是乾隆第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之孫。初襲輔國將軍,咸豐二年封貝子,十年封貝勒,同治十一年加郡王銜,光緒十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并封慶郡王,二十年封親王。

[13] 格格是清代皇族女兒的統一稱呼,皇帝的女兒封公主稱固倫格格,親王女兒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女兒封縣主稱多羅格格,貝勒女兒封郡君亦稱多羅格格,貝子女兒封縣君稱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女兒封鄉君稱格格。格格又有漢族“小姐”之意,故旗人家女兒也叫格格。

[14]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袁世凱創辦的北洋軍的得力將領。在民國后成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袁世凱死后,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數度把持北京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又企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組織華北漢奸政權,旋被拋棄,不久被蔣介石軟禁在上海,一直到死。

[15] 溥偉(1880—1936),恭親王奕之孫,光緒二十四年襲王爵,辛亥革命前為禁煙大臣,辛亥后在德帝國主義庇護下寓居青島,青島被日本占領后又投靠日本。在此期間與升允等組織宗社黨,不斷進行復辟活動,“九一八”事變后出任沈陽四民維持會會長,企圖在日本支持下組織“明光帝國”,但不久即被拋棄,拿了日本人賞的一筆錢老死于旅順。

[16] 一九〇九年袁世凱被清廷罷斥后,息影于彰德邁水(安陽河),表面上不談政治,曾經著蓑衣竹笠,作漁翁狀,駕扁舟一葉,垂竿洹水濱,以示志在山水之間,其實仍與舊部來往不斷,尤其是有“軍師”徐世昌經常秘密向他報告國事政局,朝廷動向,并得到他暗中部署,因此,武昌事起,就有了徐世昌等聯名保舉及袁討價還價的故事。

[17]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甫,河北河間人,在清末亦是協助袁世凱創辦北洋軍的得力將領。在辛亥革命后成為北洋軍閥的直系首領之一,是英美帝國主義的走狗。

[18] 銀錠橋在北京地安門附近,是載灃每天上朝必經之地。一九一〇年汪精衛、黃復生為刺殺載灃秘密埋藏自制炸彈于橋下,因被軍警識破,計劃未遂。汪、黃被捕后,清廷懾于當時民氣,未敢處以極刑,南北議和時即予釋放。當時把這案件叫做“銀錠橋案件”。

[19] 二品長史是皇室內務府派給各王府的名義上的最高管家,是世襲的二品官。其實他并不管事,除了王府中有婚喪大事時去一下之外,平日并不去王府。

[20] 清代制度官吏于常俸之外,朝廷為示要求官吏清廉之意,另給銀錢,叫做“養廉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福县| 尖扎县| 嘉荫县| 永兴县| 上饶市| 蓬莱市| 时尚| 凤翔县| 越西县| 平阳县| 拜城县| 北碚区| 营口市| 都安| 黄梅县| 合水县| 赣州市| 德令哈市| 鹤庆县| 平和县| 云安县| 中西区| 阿尔山市| 博湖县| 望奎县| 敖汉旗| 东山县| 金沙县| 新龙县| 隆子县| 青龙| 宝山区| 闽侯县| 马鞍山市| 岳阳县| 民权县| 德庆县| 北海市| 昌邑市| 休宁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