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端午競渡:屈原傳說背后的水神崇拜與毒月禳解

端午競渡,俗稱“賽龍舟”,那一艘艘裝飾精美的龍舟,宛如蛟龍出海,在水面上劈波斬浪。龍舟之上,健兒們齊心協力,隨著激昂的鼓點節奏,整齊劃一地揮動船槳,濺起層層雪白的浪花。河岸兩旁,觀者如潮,吶喊助威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這壯觀的場景,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盛宴。

關于端午競渡的起源,自古以來便眾說紛紜。其中,屈原傳說無疑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種說法。相傳,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為人正直,心懷天下,卻遭奸臣排擠誹謗,被楚懷王流放。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屈原悲憤交加,于農歷五月初五,懷抱大石,自沉于汨羅江。當地百姓聽聞這一噩耗,悲痛萬分,紛紛劃著船只,在江面上四處尋找屈原的遺體。為了驅趕江中的魚群,以免它們啃食屈原的身體,人們一邊奮力劃船,一邊往江中投擲粽子等食物。此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舉行競渡活動,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此傳說因屈原高尚的愛國情懷與悲慘的遭遇,極易引發大眾共鳴,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以及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后,在長江流域的兩湖地區、廣東等地廣泛流傳,成為端午競渡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

然而,深入探究便會發現,端午競渡的起源或許遠早于屈原所處的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成果來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曾出土了距今約7000年的木槳,這表明在遠古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的人們就已經熟練掌握了水上航行的技術。而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鼓上,亦刻有競渡的圖案,其形態與現代的龍舟競渡極為相似。這些考古發現為端午競渡起源的久遠性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在揚州博物館的二樓大廳里,還陳列著一艘使用整根楠木制成的唐代競渡舟。據唐代史料記載,當時在每年端午節前后都要舉行“競渡采蓮龍舟之戲”,觀眾數萬,熱鬧非凡,可見端午競渡在唐代已頗具規模。

事實上,在屈原傳說之前,端午競渡極有可能與古老的水神崇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面對浩瀚無垠、神秘莫測的水域,人們心生敬畏,認為水中必定存在著主宰一切的神靈。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區,水神信仰尤為盛行。如在吳越之地,人們崇拜的水神被稱為“濤神”。傳說伍子胥輔佐吳王夫差成就霸業后,卻因忠言直諫,觸怒夫差,最終被賜死,并被拋尸于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后,化作濤神,時常興風作浪,危害百姓。為了平息濤神的怒氣,祈求水上行船的平安,當地百姓便在每年特定的日子舉行祭祀活動,其中就包括了競渡這一儀式。他們相信,通過駕駛著裝飾華麗的船只在水面上競逐,可以取悅水神,從而獲得水神的庇佑。在江浙一帶,便傳說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吳后,感懷吳國大夫伍子胥的忠心,便將祭伍活動與原有的端午習俗結合起來,形成了最初的龍舟競渡。

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們則將屈原與水神崇拜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出于對他的敬仰與愛戴,將他視為水神的化身。他們認為,屈原的靈魂依然守護著這片水域,庇佑著當地的百姓。于是,在舉行競渡活動時,人們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為了向水神表達敬意,祈求風調雨順、水運平安。這種將歷史人物與水神崇拜相結合的文化現象,充分體現了民間信仰的豐富性與包容性。

除了水神崇拜,端午競渡還與我國古代的毒月禳解習俗有著緊密的關聯。在我國傳統的農歷觀念中,五月被視為“毒月”。《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之所以將五月視為毒月,主要是因為進入農歷五月后,天氣逐漸炎熱,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增大,各種蚊蟲滋生,疾病也隨之易于傳播。古人缺乏科學的認知,將這些現象歸結為邪祟作祟,認為五月是一個充滿不祥之氣的月份。

為了消除五月的不祥之氣,人們便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禳解方法。其中,競渡便是一種重要的禳解方式。在古人看來,競渡活動中的龍舟宛如一條威風凜凜的神龍,能夠震懾和驅趕邪祟。當龍舟在水面上飛速前行時,其所產生的強大氣勢可以沖破一切不祥之氣,為人們帶來平安與吉祥。同時,競渡過程中人們的吶喊聲、鑼鼓聲,也具有驅邪的作用。這種通過舉行特定儀式來禳解災禍的觀念,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廣泛存在。有說法認為端午龍舟競渡很可能起源于中國南方民族每年一度的春季送瘟神儀式。歷史上五月端午前后,正是南方疫情流行的高發期。送瘟神的方式之一是將瘟神放入小船,擺上粽子等供品,然后由人劃船順流而下將瘟神送走。當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送瘟神時,人們就會爭先恐后,于是便出現了龍舟競渡的場面。

在古代的一些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毒月禳解相關的具體事例。例如,在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詳細描述了當時開封城在端午節期間舉行競渡活動的盛大場景。書中記載,在端午這一天,皇家園林金明池內會舉行龍舟競渡表演,不僅有來自民間的競渡隊伍,還有皇家的龍舟參與其中。整個活動持續數日,吸引了無數市民前來觀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競渡活動,祈愿能夠消除五月的不祥之氣,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在南方的一些水鄉古鎮,端午競渡的毒月禳解意味更為濃厚。以江蘇的周莊古鎮為例,每逢端午節,古鎮內的河道上便會舉行熱鬧非凡的競渡活動。這里的龍舟制作精美,船頭往往裝飾著威嚴的龍頭,船身繪有五彩斑斕的圖案。在競渡開始前,會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人們會向水中投放祭品,祈求水神和祖先的保佑。在競渡過程中,船上的健兒們一邊奮力劃船,一邊高呼口號,其聲勢震天。而岸邊的居民們則會在家門口懸掛菖蒲、艾草等植物,同時點燃熏香,以驅趕蚊蟲和邪祟。他們相信,通過這些一系列的活動,可以有效地禳解五月的毒邪之氣,確保整個村莊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平安順遂。蘇州作為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一,清代時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于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臺閣故事,稱龍頭太子。

除了在端午這一天舉行競渡活動外,一些地區還會將競渡活動的時間延長。如在廣東的某些地方,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便會陸續舉行各種與競渡相關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五月底。在這段時間里,各個村落之間會相互邀請,進行龍舟競渡比賽。這種長時間的競渡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為了通過不斷的競渡,持續地驅趕毒邪之氣,確保整個五月都能平安度過。

隨著時間的推移,端午競渡這一傳統習俗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演變。在現代社會,競渡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紀念意義和禳解功能,它更是成為了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和文化交流平臺。如今,世界各地的龍舟賽事層出不窮,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隊伍參與其中。這些隊伍在競渡過程中,不僅展現了高超的劃船技巧,更傳播了端午競渡所蘊含的團結協作、奮勇拼搏的精神。

在我國,許多地方都將端午競渡作為當地的一項重要文化品牌來打造。例如,湖南汨羅作為屈原投江之地,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國際龍舟節。在節日期間,來自國內外的眾多龍舟隊伍齊聚汨羅江,展開激烈的角逐。同時,還會舉辦一系列與屈原文化相關的活動,如詩歌朗誦會、祭祀儀式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傳承了端午競渡的文化內涵,還推動了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冷水江市| 老河口市| 宣化县| 景宁| 双流县| 敦煌市| 衢州市| 左贡县| 启东市| 海丰县| 历史| 大庆市| 潮安县| 合阳县| 乐山市| 专栏| 乐亭县| 湘阴县| 龙游县| 涞水县| 金平| 雷州市| 增城市| 远安县| 内黄县| 班玛县| 黎川县| 威信县| 安国市| 兴隆县| 安吉县| 正阳县| 黎川县| 福建省| 绥江县| 安新县| 房产| 浪卡子县| 米林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