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青春期和解(增訂升級版)
- (美)勞倫斯·斯坦伯格
- 8961字
- 2025-05-15 16:31:09
譯者序 找到青春期[1]每個痛點的解決方案
人生很有意義的一種事,是做一個不后悔的決定,并全力以赴。
一年多前,中信出版集團的編輯老師劉淑娟和周家翠找到我,希望我來組織翻譯《青春期教育寶典》這本書。當時很多事務排在案頭上,我非常忙,但這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于是我決定接受這個邀約。
當下家庭教育成為社會最大的關注點之一,青春期心理問題、親子關系沖突、教養方式失當成為社會流行病,父母和孩子都熱切渴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這本書正是能提供這種指導和幫助的一本好書。所以請允許我占用你一點寶貴的時間,帶你導讀一下這本書,相信你也一定對其中的內容深有感觸。
時代背景:從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叛逆到“4-2-1”綜合征
1988年,我出版了自己心理學生涯中的第一本書《青年心理學》,書中的內容現在還在警醒著我。我以為,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會越來越得益于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青春期的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然而,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人們的某些固執。信不信由你。雖然經濟社會在大踏步發展,但人們養兒育女的某些執念卻根深蒂固。
想想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悲劇故事的緣由。你是不是非常同情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遭遇?是不是非常不理解甚至痛恨雙方父母的做法?然而,假如歷史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請問你愿意做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是做他們的父母呢?你自己的行為表現得更像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是更像他們的父母?你會愿意讓你的孩子活成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樣子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嗎?
這樣的悲劇,歷史上從來就不罕見,而現在,類似的悲劇會愈演愈烈嗎?青少年的心理危機成為流行病,厭學、輟學、網癮、校園霸凌、離家出走、自殘、自殺等問題在青少年中屢見不鮮。這里既有家庭本源性的原因,也有社會變遷的原因。
首先,正如我在下文針對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兩方所做的介紹,家庭本源性原因是青春期教育問題的導火索。
例如,孩子在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會出現一個特殊的現象:父母在學習養育孩子的知識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倒掛了。孩子剛出生時,父母要求的似乎不多,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長大。這個時期的父母會花很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會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醫療保健方面的。這時候,父母往往看到孩子的微笑就已經足夠欣慰了。隨后,看著孩子開始說話、學會走路,就更是開心得不得了。這個時期,父母往往不指望立刻看到孩子會有什么卓越的才干或表現,也不會設定很高的要求。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的期望變得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高。比如,希望孩子有好成績,希望他們多才多藝,希望他們出類拔萃,希望他們高人一等,希望他們金榜題名……但此時父母在學習關于孩子如何成長的知識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卻越來越少了。這種倒掛是一種歷史性的錯誤,卻在漫長的歷史中很難被改變。
的確,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懂的會越來越多,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但是對孩子來說,經歷青春期是頭一遭,對父母來說,教育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大家都要學習。
然而,歷史給人們開的一個玩笑是這樣一個悖論:父母越是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下功夫研究如何養育孩子,反而花的時間越少,而父母越是用很多時間和長大的孩子待在一起,他們越會覺得不親近。這在青春期尤其突出。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少,你的關懷度就會越來越高;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越多,你的反感度也會越來越高。
其次,時代變遷使人們對心理學的需要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也使養育的難度和問題增加。
例如,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家庭結構的重大變化,也加劇了青春期的養育問題。實施該政策之前,每個家庭有兩三個孩子很正常,五六個孩子不少見,孩子更多的家庭也不稀罕。這樣的家庭結構是正金字塔結構的,這意味著更多的孩子要從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爭寵,“比拼誰更聽話”是有效的行為策略。實施該政策之后,在獨生子女家庭里,祖父母、父母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家庭是倒金字塔結構的,孩子仿佛是“宇宙中心”,成年人在爭寵于孩子。而且,拿主意的人太多也很麻煩,因為你不知道聽誰的好,更覺得沒主意。沒的可聽,是悲劇;要聽的太多了,也會是悲劇。這個背景或許加劇了一個現象:一旦孩子進入愛思考、能思考的青春期,他們對自主權、決定權的渴望就會更高,其合理性也似乎更高。
所以,歷史開了另外一個玩笑:不是圍著孩子轉的成年人越多,孩子越好教育,而是似乎相反。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經驗和歷史所昭示我們的,是各民族和各政府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東西,也沒有按照從歷史中可以吸取的教訓去行動。
駕馭這種辯證歷史現象的方法就是逆向而生。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如果能掌握青春期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論,相對來說你就可以活得更好。
心理學對青少年的重要性:孩子成長與父母教育的煩惱
青春期是親子兩代人的雙向背離還是雙向奔赴?答案必須是二選一嗎?有更好的選擇嗎?
如果你把青春期的親子相處和教育看成兩種力量的對立,那么這個矛盾將無法化解。這緣于父母通常所持有的一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執念。
無論是孩子看著你的背影,還是你看著孩子的背影,情感上的不可割舍永遠是聯系兩代人的紐帶。這個紐帶會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彈性:當兩代人離得越來越遠時,它會傾向于把兩代人拉到一起;當兩代人離得越來越近時,它反而像是失去了紐帶的作用。你越是想把孩子拴緊,不給孩子自由,孩子越是“叛逆”,越想掙脫,去自由地探索;相反,你越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孩子反而會“失落”,沒有安全感,會更珍惜你的意見和支持。人在沒有可以“反抗”“叛逆”的對象時,反而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所以,在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期,兩代人的“遠離”其實是更好的雙向奔赴。我在《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中曾這樣寫道:父母的期望和教養,不在于要把孩子拴得有多緊,而在于應該把他們放飛得有多高。孩子被放飛得越高,父母越成功,孩子越覺得父母是最親近的人。
這就是青春期教育的辯證法。
對青春期的誤解:父母與孩子是漸行漸遠嗎?
成長的標志不是越來越聽話,懂事的標準也不是越來越乖順。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定義和理解偏差,是導致青春期親子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人們把青春期定義為一個叛逆期的時候,可能意味著人們的認知本身已經出現了問題。為什么孩子越長越不可愛呢?為什么養育孩子的歸宿是叛逆呢?為什么孩子從幾乎百分之百的順從,變成不可理喻地要竭力掙脫父母的束縛呢?仔細想想,這在思想認識論和行為實踐上可能都出現了問題。
現實開的一個玩笑就是,你越是覺得有問題,這個問題就越會真的發生。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墨菲法則。墨菲法則的原理大概是說,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一件事情,且其中一種方式會導致錯誤,那么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換句話說,明知一種方式是錯的,卻必定有人以身試法。更簡單的理解是,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象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因為那就是你認為的可能的結局。
所以,如果你認為青春期就是一個叛逆期,如果你認為青春期的教育就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你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問題重重、胡攪蠻纏的,那么你真的就會一語成讖,把預言變成現實。
人是活在自己的預想之中的。但你的預想跟你開的玩笑是,往往發生的是你不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和讀者朋友分享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現實:心理學發現,很多心理學規律是“反常識”的,也就是說,普通大眾關于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些樸素的認知,也叫“常民理論”,往往是錯的。
想想看,如果你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那么你的行為當然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悲劇就會發生。避免悲劇發生的辦法就是掌握真正的心理學知識。而這本書就能為你提供極其重要的青春期心理學的知識、觀念和方法。
事實上,正像這本書的作者所指出的,青春期沒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可怕,青春期的孩子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叛逆。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并沒有所謂的叛逆問題,以前養育得好的孩子,青春期大概率還是會活得很好;如果以前養育出了問題,那么青春期自然也可能會遇到養育的問題。孩子養育的問題并不是青春期特有的麻煩。
所以,建議父母先做出美好的預期:如果嬰兒期是人生發出的嫩芽,童年期是人生開出的花朵,那么青春期就是人生結出的果實。一切都是美好的,請接受它、欣賞它、享受它,不論它是什么模樣。
青少年的心態:父母越來越不可親?
青春期養育成為問題,也有孩子方面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成長的又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它的重要標志是心理斷乳,它和生理斷乳的嬰幼兒期并稱人生發展的兩個“快速突進”時期。
嬰幼兒期的生理斷乳,也就是斷奶,在生理學上確定了一個生物體的特殊的“獨立”存在,而青春期的心理斷乳則在心理學上定義了一個生物個體的特殊的“獨立”存在。人要在青春期完成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就是,建構真正完整的自我概念體系。打個比喻,生理斷乳好似人們開始搞清楚自己喜歡吃什么、穿什么,而心理斷乳則是人們開始要搞清自己喜歡追求什么理念、扮演什么角色、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換句話說,此前人們更多注重自我的物質發展,而此后人們更多注重自我的精神發展。這就是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像個哲學家。他們開始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義:我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我的人生價值是什么?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我?人們開始投入空前的精力來梳理對自我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理學稱之為“自我同一性”的建構。
就像“自我同一性”這個心理學概念本身非常奇特一樣,青春期的孩子也有很多特殊的表現令人難以捉摸或接受。所以,從本質上說,青春期的孩子與其說是在對父母叛逆,不如說是在進行自我“審判”。
青少年對于自己的成長往往有很多執念,其中一些會讓青春期的孩子有麻煩,也會讓父母難以接受。這里講幾個例子。
自己的經驗才是最好的
寧可自己試錯,碰得頭破血流,也不承認用別人的經驗可以拯救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突然開始領悟了成年人一向教導他們的一些原理,比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自去嘗一嘗”“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實踐出真知”……所以,他們從以前的模仿轉向自己去親身體驗。這種轉變會使他們顯得不太愿意輕而易舉地接受別人的指教。
在這個時期,成年人如果總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會讓孩子非常反感。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有這樣的資格說這樣的話,他們內心的獨白是,為啥不讓我現在多吃點兒鹽、多過點兒橋呢?
服從其實才是幼稚的表現
如果對父母唯命是從,就覺得活在了別人的影子里,活成了別人的模樣。
在童年期,孩子很樂意這樣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我媽媽是這樣說的……”這時候,他們往往對父母引以為豪。然而,如果到了青春期他們再這樣說,就會受到同伴的嘲笑,因為在青春期同伴社會里,這意味著“幼稚”:做父母的乖寶貝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價值標簽。
然而在這個時期,父母往往因為孩子不再對自己言聽計從而指責孩子“幼稚”。請想象一下,父母或許覺得這個時期的子女養育很難,但從孩子的視角來看,成長何嘗不是很難呢?
自己為自己作主才是自我的真正內涵
生命里總有一種不甘,那就是不希望活成別人的復制品,而是活成自己設計的自己。
如果自己不能為自己作主,那自我就是多余的、虛無的。如果什么都靠父母作主,那自己就活成了父母的累贅和包袱,就成了寄生蟲。青春期的孩子開始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科學地講,如果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這樣的想法,他們是了不起的。
誠然,這種努力可能會讓他們涉足一些被成人禁止的事,例如吸煙、飲酒、發生性行為和暴力行為,以及無證駕駛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正在挑戰成人世界或父母的權威,而是想要自己來定義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行為邊界,也就是自己設計自己。這時候,如果父母總是說“翅膀還沒長硬就想飛呀”“把你養這么大,白給你吃的穿的,怎么越來越不懂事啦”,不僅無濟于事,還會激化矛盾,因為父母的做法違反了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推向了本所不期望的一邊。
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能了解青春期孩子的這些特點,父母能做得更好。父母本來就應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總而言之,并不是孩子要活成父母的對手,而是父母有沒有學會理解孩子的成長并成為孩子的好幫手。
父母的心態: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青春期養育成為問題也有父母方面的原因。父母有很多執念和做法,本身就是造成青春期成長危機的源頭,它們恰恰是“好心辦了壞事”的例證。這里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養育觀(專制與服從的親子觀):凌駕于孩子之上,體驗專制的感覺很棒
一方面,隨著對孩子十多年的教育,很多父母已經習慣了專制式的養育方式,一切都是自己下命令,自己指揮,認為孩子的絕對服從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磨煉,父母往往也可能失去了耐心,一旦自己的命令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會變得極不耐煩甚至極為暴躁。這時,父母的某些做法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人生觀:自己是父母親生的嗎?
就如這時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聽話”,孩子同樣開始不能接受父母的生硬語氣和頤指氣使,從過去的一味順從轉變為開始挑戰父母的專制。孩子會想:我都這么大了,就不能像父母那樣,自己來決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嗎?所以,與其說孩子在挑戰父母的專制,不如說孩子在試圖模仿父母專制時的模樣。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這種轉變,雙方就會發生沖突。
其實,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父母的養育模式要從嬰幼兒期的“放任型”(滿足一切生理需求)、童年期的“專制型”(教導孩子服從命令、遵守規則),轉向青春期的“權威型”,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參與個人行為的決策、方案制訂、效果評議的過程。這個時期,父母要從指揮的舞臺上下來,把舞臺讓給孩子。
自我觀(子女是父母自我的延伸):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和延伸
孩子是父母生、父母養的,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一事實往往奠定了父母的一種觀念,一種獨特的“擁育觀”,那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延伸。這種觀念可能導致的直接做法是,父母認為可以并且有權決定孩子的一切,既然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那么父母對孩子做什么都是權利所在,甚至打罵、羞辱孩子都是合情合理的。
這種擁有觀還會導致另外幾種常見的心態和行為。
一是“替罪羊”。如果父母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婆媳關系、夫妻關系不和,或在其他場景中遇到倒霉的事,回家后常會拿孩子出氣。“柿子揀軟的捏”,別的地方搞不定,孩子就成了宣泄情緒的出口。甚至有的父母因為對自己不滿意就苛求孩子。父母這樣做是因為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拿孩子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二是“替代品”。父母把對自己的期望,或者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光宗耀祖”,比如“望子成龍”,比如指望通過孩子使自己出人頭地。這會促使父母刻意按自己的方式去塑造孩子,對孩子有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成長壓力,也剝奪了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的自由。
好人心態(都是為孩子好,別不識好歹):包辦一切,認為什么都替孩子做了,是愛的一種表現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親人,為孩子做事情是父母天經地義的責任”,這種心態使父母認定,自己所有的做法都有良好的初衷,孩子自然應該接受,否則就是不識好歹。
其實,過度為孩子包辦代替,恰恰使孩子不能成為真正成熟、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講,這種做法都是不明智的。父母如果能理解哪吒為什么要決意脫胎換骨,就能了解如何從自己的角度嘗試解開青春期親子矛盾的紐結。
經驗代言人(希望孩子少走彎路):真心幫助孩子,希望孩子回避風險、少撞南墻
父母往往有一種直覺,就是自己也是從青春期過來的人,而孩子進入青春期則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自己特別不想讓孩子重復自己當年犯過的錯誤,想讓他們少走彎路,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傾囊傳授給他們,使他們避免經歷可能的失敗。
父母不能忽略的一件事情是,自己當年度過青春期時也是頭一遭;當年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其實是自己所不希望的。但是父母往往有一種“過來人”的心態,認為照抄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再自然不過了。
這其實是生活中的悖論,父母最不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卻是自己最經常對待子女的方式。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圣賢的教導,而不是凡人的真實實踐。
如果方法不對,再好的初衷都可能無效。如果上述內容大部分是事實,就能理解為什么青春期有諸多親子沖突。這本書恰恰能給父母提供幫助。
關于作者以及這本書的特色和閱讀要點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經驗豐富,著述頗豐,對親子關系、青春期心理健康、青少年行為決策與冒險等主題有深入研究,也是很多知名媒體的座上賓。
作者在這本書中展示了其卓越的學術駕馭能力和實踐指導功力。作者提供了詳細的知識體系,使讀者可以找到青春期的任何一個階段,從10歲到25歲不同階段的心理規律,從而理解孩子成長的特點。
這種系統性的知識不會讓你有支離破碎的感覺,你能夠很好地將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特點串聯起來,既可以指導你總結過去的養育方式,也可以指導你今后的教育方法。他不是就事論事,也不是羅列一些案例講故事,而是提供分析孩子教育方法的系統的指導原則。
但是,作者的寫作并不因為知識性強而枯燥乏味。相反,作者以非常生動的筆觸、接地氣的語言、真實的場景和來自實際生活中的案例,為父母們提供了青春期養育和教育的具體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對青春期的每一個具體年齡階段都了如指掌,生動而深刻地剖析了每個階段的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給出了具體的養育方法,甚至包括父母可能遇到的具體的提問、孩子提出的具體挑戰,以及父母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和正視這些挑戰。
作為父母的讀者會覺得非常親切,因為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就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常常使他們感到尷尬、束手無措的問題。現在他們有了答案,它就像一本指導手冊一樣,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找到青春期每一個階段、每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案。
作者甚至提供了每一類問題的具體溝通話術,并且詳細地闡述了在每種場景里要規避哪些陷阱,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后果是什么。家長可以自己對照總結。
作者的行文風格自然生動,讀者會感到非常有趣。作者沒有因為自己是著名專家,語氣就特別嚴厲,居高臨下;相反,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和讀者談心交流,這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放松感和被傳道、授業、解惑的親切感。
這本書就像一本精準解決問題的指導手冊。處于青春期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父母,可以在對應的章節中找到對應問題的知識和分析,以及合理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可以說,這是一本高效養育指南。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是美國學者,接觸的大量案例是美國環境中的家庭、子女和父母。他們生活的背景是美國的社會文化和習俗,與中國的國情有所不同。
就文化而言,中美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中國文化更強調集體主義的價值理念,而美國文化更強調個體主義的價值理念。在集體主義文化下,人們更關注集體的維護和整體的利益,強調集體的秩序;而在個體主義文化中,個人的選擇和意志是核心主題。相對而言,中國的教育更強調維護生存環境中集體的觀點和行動意志,而不是個人的自主性。就習俗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家庭而非個體是社會重要的基本生存單元。家庭的規矩、規范、利益對個人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對依賴集體行為的傳統農耕勞作生產方式而言有重要意義。因此,如果把美國的一些教育方法直接用于中國文化中,可能會有些水土不服。讀者會發現,書中提到的某些情境有些陌生。
比如,在美國的家庭中,孩子從小就會被教育全方位地獨立自主,成年后就會離開家庭、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和打造自己的家庭單元。這在中國不是流行的方式。這種差異至少在現在仍然存在。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導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又比如,在美國家庭中常見的情況是,很小的孩子被要求做家務,具體的鼓勵方法是靠做家務來掙零花錢。然而,在傳統的中國家庭里,孩子參與做家務被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不能用來換取金錢報酬。經濟領域的“勞有所得”規則不適用于家庭場景。而且,勞動是一種純粹的鍛煉。孩子不能因為參與了家務勞動、干了家務活,就有了向父母要錢的資本,甚至要挾父母,若不給錢就不干活。這種做法在中國家庭文化中往往是會被斥責的。
再比如,在美國文化中,性開放比較流行。青春期孩子談論和發生性行為較早,也較普遍,甚至有些孩子以率先涉足這類行為為榮耀。
對于上述這些問題,不同文化中父母的接納度、包容度是不一樣的,引起的親子問題也就不一樣。因此,解決西方環境背景下青春期親子教育問題的話術、溝通方法,可能與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有所不同。因此,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有很好的學術指導意義,但在實踐中也要小心應用。
結語:密室逃生游戲的啟示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密室逃生”游戲:玩家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在帶有恐慌的情緒中,去尋找各種可能的線索,利用大腦高強度的分析和智慧找到逃生的辦法。這種玩法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而且的確有相當多的人走不出密室。人的認知能力和情緒能力的發揮,在不同的場景中會受到不同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來講,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也像是父母要玩的一個密室逃生游戲。人們在令人迷茫的不確定性中探索,找到最后勝出的路徑,這的確是一種考驗。一些人沒有成功,可能是因為智力不夠,沒有找到方法,但更多的情況是情緒能力不夠,恐懼和不自信是最終無法成功的原因。然而父母要相信,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養育是有辦法的,是可以搞定的,“密室”總有逃生的路徑。
我在《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中曾這樣寫道:“人生就像走迷宮,雖然有很多死胡同,但要相信總有一個出口在等著你。”要相信,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走不過去的路。
其實,現在學習的渠道、方式有很多,例如書籍、廣播、互聯網和自媒體,但系統性地得到專業指導是很重要的。專業的書籍能正人視聽,確保給你提供正確的方法和知識體系。這也是推薦你看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信專業人士吧,正如你希望你的青春期孩子相信你一樣。
最后,希望你更多地學習心理學知識,不光是青少年心理學,各個方面的心理學知識都應該學習,它們都會對你有所幫助。在心理學成為顯學的時代,不懂心理學可能會走許多彎路。
祝所有青春期孩子及其父母身心健康,相親相愛,幸福成長!
王壘
2025年2月22日于北京大學
[1]譯者序中的“青春期”指的就是本書中的“青少年期”,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此序暫用“青春期”。——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