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個體的改變一般分為內外部世界的改變。
外部世界是“成年人”的世界,當遇到問題或想要改變時,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和行動,要用頭腦和身體去創造。
而內在世界是一個“孩童”的世界,它是由我們成長過程中各種匱乏、不安的體驗搭建起來的。當渴望改變時,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不努力”“不急于改變”的方式。
心理咨詢師黃仕明曾說:“在人類生命意識進化的進程中,有些事情的進展是如此緩慢,例如兩性關系的問題——什么是親密?什么是愛?如何去處理懷疑、背叛、傷害?……”
這些問題在每一代人、每一段關系中都存在著,而且它們并沒有像科技發展那樣日新月異,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巨大突破。
因為內在成長療愈的過程,本就需要如此緩慢的進展。
內在的傷痛源于難以承受的、嬌嫩的脆弱,它是不能蓋上效率這頂帽子的。
就好比傷口被完全揭開,失去了保護,暴露于外界環境中,會愈合得更慢。
所以,越痛的傷越需要我們輕柔地接觸,慢慢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