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站的異常現象引起了國際科研組織的關注,一支由頂尖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小組入駐小鎮。他們架起精密儀器,試圖捕捉那轉瞬即逝的時空波動。然而,所有設備在接近殘畫時都會莫名失靈,唯有最古老的膠片相機,能偶爾記錄下一些模糊的虛影。
一位研究東方哲學的物理學家林清玄提出了驚人的理論:“或許這些遺憾本身就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存在,就像禪宗里的‘未始有物’,正是因為沒有固定的結局,才擁有了無限的可能性。”他的觀點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但也啟發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一次跨學科研討會上,一位年輕的神經科學家展示了他的實驗成果:當人們專注凝視殘畫時,大腦會釋放出特殊的腦電波,這些腦電波的頻率與量子糾纏態產生共振。這意味著,人類的情感和思念,或許真的能與時空的褶皺產生某種神秘的聯系。
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白芷與蘇逸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個體的情感,成為了一個承載著全人類遺憾與思念的量子載體。觀測站每天都迎來無數游客,他們帶著自己未完成的故事,在殘畫前寄托哀思。
某天,一位百歲老人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觀測站。她顫抖著從懷中掏出一個褪色的香囊,正是當年白芷送給蘇逸的那一種。“我奶奶臨終前說,這是她等了一輩子的東西。”老人的孫子哽咽著說,“現在,我們終于找到了它該在的地方。”
當香囊被輕輕放在殘畫旁的那一刻,整個觀測站突然陷入了奇異的寂靜。所有的儀器同時發出蜂鳴,穹頂的裂痕中透出柔和的光芒,仿佛時空在此刻被撕開了一道小口。在這短暫的瞬間,人們仿佛看到白芷和蘇逸的身影在光芒中浮現,他們終于完成了那幅未繡完的畫,奏完了那首未終的曲。
然而,光芒很快消散,一切又恢復如常。只是從那天起,觀測站的殘畫旁,總是會莫名出現一些小物件:一朵干枯的花,一張泛黃的信箋,一枚褪色的書簽……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的紀念品,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個未完成的故事,在量子泡沫中,與白芷和蘇逸的遺憾一起,永遠地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