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官鋪
- 夢游現代后回去的崇禎爆發了
- 叫天
- 2023字
- 2025-06-18 00:01:00
明代于南京、蘇州、杭州三處各置提督織造太監一人,屬“二十四衙門”中的“織染局”,專門管理絲織品織造事宜,以供皇室消費。
崇禎皇帝聽了曹化淳的建議,搖搖頭說道:“不用,紡織機和飛梭都是改進后的,只需要有木匠根據朕給的圖紙做出來便可。至于調試,可以抽工部這邊的織染所熟練匠人來調試。”
說到這里,他看向眼前的三個心腹,想了下又說道:“朕決定要大力革新稅制,可以給你們先透露一點……”
聽皇帝說的這些話,曹化淳等人都有點詫異。
稅制是從開國就定下的,稍微修改下,比如加征三餉,是可能的。但是,如今皇帝說要大力革新,那這稅制還能怎么革新?
說真的,他們都有點好奇,同時也有點擔心,就怕皇帝會亂來。
因此,每個人都豎著耳朵聽著。
只聽崇禎皇帝表情嚴肅地說道:“從遠古至今,時代變化甚多。哪怕是如今和太祖皇帝開國時候相比,變化也一樣很多。因此,有些事情,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行,包括稅制也是如此。”
“以農為本,這是重中之重,毫無疑問的,但是還必須要調整為以工商為輔,稅制向工商過渡才行!”
崇禎皇帝知道他們聽到這里會有疑問,便主動解釋道:“何為工商?這個工字,暫且不說,商字便是商業?!?
“如今一年的商稅,最好的時候也就兩百萬兩左右,少的時候,更是只有五十萬兩而已。且這其中,鹽稅占了絕大多數?!?
“其他的,茶稅,絲綢等買賣,哪個不是大宗買賣,可朝廷收到稅了么?”
崇禎皇帝說到這里,有些氣憤起來,聲音都高了一分。
“如今的商業買賣,規模遠超開國之初,可是,商稅不增反減,這都被誰賺了去?”
“朝廷要是能收到這些稅的話,何至于如此缺錢?”
曹化淳聽了,深以為然,不過他還是提醒皇帝道:“皇爺圣明,可具體的這些稅,怕是不大好收,追究下去,各種理由都有。”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說道:“朕知道,如果去細究各地各類商稅,地方上都能給出理來。朕就把這收稅的規則給改了,目的就是要讓朝廷能收到稅,有錢可用?!?
大明朝的商稅,是老大難的問題。不說地方官可能有利益在里面,甚至還有地方官為了刷個人聲望,直接擺個籮筐在衙門口,讓商人自己看著給。
有比如,浙江是產茶大省,龍井尤其有名,然而,有一年的茶稅只有二十四兩,誰敢相信!
這不,就連王承恩都開口說道:“皇爺,就算派出了所有廠衛去核查,怕也有些難??!”
崇禎皇帝點點頭,表情嚴肅地說道:“所以,朕決定以后要設立官鋪,也就是由衙門的人去做買賣,如此朕就能通過官鋪,把被商人貪了去的稅和利潤都收上來?!?
他的這個做法,就是參考了夢中的國企,他覺得,必須要有類似的才行,否則這個稅就太難收了。
但是,曹化淳一聽他的話,卻是臉色一變,連忙提醒道:“皇爺,這妥當么?那些文官怕是會彈劾與民爭利,都不會答應吧?”
崇禎皇帝聽了,冷笑一聲道:“朕知道,那些賺錢商人的背后,可不就是他們。每年不知道有多少該入國庫的錢,其實都流入了他們的口袋。朕要變革,就是要把這些錢都拿回來而已!”
“至于他們會不會答應?“崇禎皇帝說到這里,又是一聲冷笑,然后再道:“他們會答應的!”
曹化淳聽了,還是有問題,便再次提醒皇帝道:“皇爺,如若官鋪虧欠怎么辦?”
真要是這樣,那就雪上加霜了!
其實,歷史上不是沒有想這么做過的,最終都是得不償失,才會變成只是鹽鐵專賣,且還是讓商人去賣,朝廷收稅而已。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看向曹化淳說道:“沒錯,官鋪確實存在虧錢的可能,因此,朕會有針對性的措施。具體做法上,朕會細細思量,到時候寫出來,大伴再給朕挑挑毛病!”
“奴婢不敢,皇爺圣斷,肯定是不會錯的。”
崇禎皇帝聽到這話,沒有和他說什么,等到時候寫出方略了再說。
國企是一個國家經濟支柱的中流砥柱,不但是要賺錢交稅,有的時候還要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穩定社會之用。
就眼下來說,國企是從商人那奪回該交的商稅,補充朝廷國庫之用!
…………
第二天早朝,基本上都是各地的災情奏章,有旱災的,也有南方的水災,還有一些盜賊肆虐的,就沒有一件是好事。
兵部尚書孫傳庭這邊,奏報已經抄錄了陜西的軍屯糧冊.早朝上討論的,就是以陜西作為試點,實施孫傳庭所獻方略。
都察院這邊,卻出現了難題,公布個人私財的事情,進行得非常不順利。
除了黃道周和解學龍兩人之外,其他御史的財物清點速度極慢,遠超黃道周的預估。
面對黃道周的請罪,崇禎皇帝遠比以前有魄力,當即對黃道周說道:“卿限定期限,如果超過期限還沒能清查完財物的,朕派廠衛幫他們便是?!?
解學龍負責的那些個巡城御史,他就是發了狠,派了錦衣衛去協助他們了。所以,他這個話,還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黃道周聽了皇帝的話,心中安心不少。
孫傳庭那邊已經給出了陜西的軍屯糧冊,他這邊就必須要抽調御史出來了。有廠衛的幫助,相信應該不至于耽擱事情。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等他散了早朝,回到都察院沒多久,他就聽說他手下的御史,一個個都在寫辭呈,理由各種各樣。
有說家里老母病了,有說媳婦要生孩子的,總之,咋聽起來,似乎確實是有理由的。
不過黃道周就算再愚鈍,等他半天時間就聽說有十多個御史寫了辭呈的時候,就知道他們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