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類:下(國家地理動物百科)
- (西班牙)Editorial Sol 90,S.L.
- 2215字
- 2025-05-16 16:33:35
濱鳥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鸻形目
科:17
種:367
這個組別由田鳧、斑鸻、棕塍鷸、海灘鳥、籽鷸,以及其他鳥類所組成。它們在海岸邊棲息,主要棲息區域為潮間帶,但也有數種鳥類經常在湖泊的淡水區和沿岸牧草區棲息。它們之中的許多物種為遷徙鳥類,某些只有半蹼,且有適合在濕地和沿海地區移動的身體特征。

Nycticryphes semicollaris
半領彩鷸
體長:17~23 厘米
體重:65~86 克
社會單位:獨居或與同種群居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南美洲南部
半領彩鷸同樣也被稱為美洲半領彩鷸,有腳蹼和長而稍彎曲的喙。雌鳥的體形可能稍大,羽毛顏色略呈對比。它們在黃昏時較活躍,通常藏身于某處。它們的飛行低、短、直且安靜,棲息于沼澤和淹沒的草原,以泥中或水中的種子和小動物為食。一夫一妻制,筑巢期為每年的 7 月至次年 2 月,產 2~3 枚卵。


Pluvialis dominica
金斑鸻
體長:22~24 厘米
翼展:55~59 厘米
社會單位:群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美洲,偶見于非洲和歐洲
金斑鸻也被稱為美洲金鸻,在繁殖期間雄鳥的羽毛顏色較特別。它們的正面和眉毛呈白色,沿著脖子兩端延伸至頂部兩側。腹部區域為黑色,背部為黑色并有很多金黃色斑點。主要吃無脊椎動物。它們在北半球繁殖,在南半球過冬。遷徙的過程中幾乎不需要休息,在旅途中通過逐漸消化保存于消化系統中的種子維持體能。求偶飛翔的動作由雄鳥開始。雌鳥會產 4 枚卵,孵化期26~27 天。
Recurvirostra andina
安第斯反嘴鷸
體長:39~43 厘米
社會單位:群居,有時獨居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南美洲西部
安第斯反嘴鷸的喙長且向上彎曲。跟其他反嘴鷸一樣,羽毛的顏色為白色和黑色,腿明顯呈藍色。它們有引人注目的紅色眼睛。雄鳥和雌鳥的外觀相似。棲息于安第斯山脈的潟湖和咸水水體的淺水區,也經常于某些河流沿岸的泥濘地棲息。主要食物為昆蟲(或其幼蟲)以及從水中或泥土中捕獲的甲殼類動物。為定居型鳥類,但部分群體在冬季時會遷往低緯度地區。巢穴位于地面,與水源的距離不超過 20 米。

Charadrius collaris
領鸻
體長:13~18 厘米
體重:35 克
社會單位:群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美洲,從墨西哥至阿根廷
領鸻敏捷、活躍且吵鬧。其名稱來源于它們位于脖子、分離喉嚨和白色肚子、形狀像黑色領子的區塊。雄鳥的額頭為白色,額頭兩側的顏色不同,分別為黑色和棕色,背部為褐色。棲息于沙灘、泥濘的河口、河流沙洲和內陸地區沙化的稀樹草原。為定居型鳥類,吃各種無脊椎動物。雄鳥追逐雌鳥求歡時會觸碰雌鳥胸前豎起的羽毛。鳥巢的結構很簡單,筑于地上。雌鳥會產 2 枚有清晰褐色斑點的卵。

Arenaria interpres
翻石鷸
體長:21~26 厘米
體重:84~190 克
社會單位:獨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全世界
翻石鷸是鸻形目中顏色最多彩的一種鳥類。為了覓食,它們會沿著海灘上的石塊和其他物品行走尋找食物。在沿海附近的區域,可以發現它們各種不同位置的棲息地。它們在苔原地帶繁殖,為一夫一妻制,雌鳥產 2~5 枚卵,由雙方共同孵化 22~24 天。鳥巢筑于地面,使用葉子建造而成,重量很輕。主要食物為昆蟲、蜘蛛和一些蔬菜,在非繁殖季節也吃貝類、蠕蟲、小魚和腐肉。


Phalaropus tricolor
赤斑瓣蹼鷸
體長:22.3~24.3 厘米體重:30~128 克
翼展:38.1~44.5 厘米社會單位:群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美洲
赤斑瓣蹼鷸有幾個特點使它們有別于其他遷徙的濱鳥,如性別二態性:雌鳥的顏色較多彩,且會去吸引雄鳥。它們在北美洲溫帶地區繁殖,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和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半咸水湖過冬。用環狀方式游水以利翻動水底,捕捉昆蟲和甲殼類動物作為食物。鳥群飛行時相當協調。



Calidris minuta
小濱鷸
體長:12~14 厘米
翼展:28~32 厘米
社會單位:群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歐洲、亞洲和非洲。偶見于北美洲和澳大利亞
在繁殖期間,小濱鷸身體的顏色會變成深桂皮色,帶有斑點和黑色條紋,背部有黃色似“V”字形斑紋。冬季時背部的羽毛呈灰色,腹部的羽毛呈白色。主要食物為水生無脊椎動物。棲息于沿岸地區和淡水湖泊。在歐洲北部和亞洲進行孵化,在非洲和亞洲南部過冬。在凍原和鄰近濕地的干燥區域進行繁殖,雌鳥產 3~5 枚卵。

Tringa melanoleuca
大黃腳鷸
體長:29~40 厘米翼展:60 厘米
體重:111~250 克
社會單位:獨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美洲
大黃腳鷸的腿為黃色且很長,喙呈暗色。在淺水濕地涉水,也在海岸地區用喙在水中攪拌,捕捉昆蟲、甲殼類動物、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作為食物。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森林內的濕潤地區筑巢,將鳥巢隱藏于地面上,然后遷徙到南美洲。雌鳥產 3~4 枚卵,孵化期約23 天。

Burhinus bistriatus
雙紋石鸻
體長:43~51 厘米
體重:780~787 克
社會單位:群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
雙紋石鸻是一種體格結實的斑鸻,棕色的外觀使它們容易藏身。眼睛為黃色,眉毛為白色,棕色的冠上有兩條顯著的黑色條帶。
跟其他同類鳥不同的是,它們主要在黃昏和夜晚活動。可以在牧場的干旱區、草原,以及其他干燥的開放空間發現它們。在白天,可以發現它們藏身于牧草中休憩。當它們感覺受威脅時,一般不會起飛躲避,而是寧愿藏身于植物當中。它們將鳥巢筑于光禿的地面上,且相當明顯,產 1~2 枚橄欖色且有黑色、咖啡色以及灰色斑點的卵。孵化時間為25~27 天,一旦孵化完成便立刻放棄鳥巢。使用堅固的喙捕捉昆蟲、蠕蟲、蝸牛、蝎子、爬行類動物和小青蛙作為食物,也吃種子和新芽。
Attagis gayi
棕腹籽鷸
體長:27~32 厘米
體重:300~400 克
社會單位:成對或群居
保護狀況:無危
分布范圍: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普納高原和山區
棕腹籽鷸的身體結實,頭小,喙短且厚。羽毛為褐色、白色和黑色組成的斑駁色。棲息于巖石坡的植被稀疏區,以及呈墊子狀的區域,通常是高山的潮濕地區或植被高度較低的草本植被區域。主要食物為種子和植物。一夫一妻制,雌鳥產 2~4 枚卵。如果雄鳥和雌鳥一同暫時離開,它們會用泥土覆蓋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