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三國(寫給孩子的簡明中國史)
- 李鎮
- 937字
- 2025-05-16 17:39:04
時代背景
豪強迭起
西漢后期,朝廷橫征暴斂,豪強大姓兼并土地,各種矛盾匯集,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從朝廷到民間都流傳“漢運將終,應更受命”的說法,甚至皇帝在思想上也接受了“再受命”的命運。
公元 8 年,漢室外戚王莽接受劉嬰的禪讓,改國號為“新”。新莽政權末年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西漢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 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時期權臣干政、外戚篡國以及地方權重等歷史教訓,大力整頓吏治,設尚書臺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的權力,同時通過釋放奴婢、減輕租賦徭役等措施振興農業,讓人民生活逐步安定下來,這一時期被后世稱為“光武中興”。

▲東漢紅陶擊鼓說唱俑
而漢章帝之后,皇帝繼位時的年齡都很小,外戚掌控朝政。等到皇帝親政后,又依靠身邊的宦官來打壓外戚。這就造成外戚專權和宦官干政交替出現。宦官干政給國家帶來很大危害,引起士大夫的不滿和反抗。士大夫與宦官之間斗爭激烈,造成兩次“黨錮之禍”,很多士大夫被迫害或被排擠出朝廷。
東漢建立政權后,國家雖然重新統一,但各地豪強仍然控制著大量土地和人口,甚至擁有私人武裝力量,最根本的社會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公元 184 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無力平叛,地方長官各自募兵守備。黃巾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勢力增強,中央權力削弱,埋下了東漢末年地方割據的禍根。
公元 189 年,董卓在外戚、宦官的爭斗中崛起并控制了朝政。公元 192 年,董卓被殺,各地割據勢力互相攻伐的局面愈演愈烈,朝廷的威望蕩然無存。公元 196 年,漢獻帝輾轉流亡,被曹操迎接到許都。曹操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經過多年征戰,先后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公元 200 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之后,曹操又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勢力,北征烏丸、平定遼東,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公元 208 年,曹操揮師南下,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被擊敗。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打敗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公元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正式滅亡。公元 221 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公元 229 年,孫權稱帝,國號“吳”。至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 263 年,魏攻滅蜀漢,劉禪投降,漢亡。公元 266 年,曹奐禪位于司馬炎,西晉開始,魏亡。公元 280 年,西晉滅吳,孫皓投降,吳亡,西晉重新統一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