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事件

春秋五霸

春秋初期,列國紛爭,鄭國本是其中最強大的國家,但因為內亂而逐漸衰落。這時候,齊國的君主齊桓公在一幫仁人志士的輔佐下,逐漸強大起來,最終將諸侯領導者的地位取而代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1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國位于今天的山東一帶,是西周時期姜子牙的封地。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經過十多任國君的大力發展,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但僅憑這些不能使齊國稱霸,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少不了一代名相管仲的輔佐,而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也十分傳奇。

驚險繼位

齊襄公在位時,因為他的昏庸兇殘,導致齊國一片混亂,不久齊襄公就被公孫無知等人殺死了。之后,自立為君的公孫無知亦被人殺害,可能繼位的是齊襄公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政變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急忙趕回齊國準備繼承國君之位。誰第一個抵達,誰就最有可能繼承。公子小白提前得到消息,立馬趕回齊國。魯國聽說以后也派兵送公子糾回國,并派管仲帶人堵截公子小白。管仲等人襲擊了小白的車隊,并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為了迷惑管仲,便倒地裝死。在公子糾等放松警惕慢慢趕路時,公子小白快馬加鞭地趕回齊國,繼承了國君之位,是為齊桓公。

▲漢畫像石《管仲射小白》

管仲拜相

齊桓公繼任之后,殺死了公子糾,并俘虜了管仲。齊桓公為了報一箭之仇,也想殺死管仲,但鮑叔牙卻舉薦管仲為齊國的國相。鮑叔牙對齊桓公說:“若君主只想治理好齊國,用我鮑叔牙就夠了,但是如果您想做天下的霸主,那么非立管仲為相不可。管仲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齊桓公最終聽從了鮑叔牙的意見,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齊國的國相。

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極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自《列子·力命》。

▲管仲像

管仲出任齊國的國相之后,大力進行改革。他首先改革了齊國的用人制度,規定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實際的政績,即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實政績。其次,管仲還將“士農工商”列為國家的基石,使得各個階層的老百姓都能有穩定的生活。在外交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張。管仲在齊國推行的這一系列改革,奠定了齊國稱霸的基礎。

庭燎求賢

為了進一步發展齊國,齊桓公一直求賢若渴。他在大庭中燃起火炬,等待賢士。這是春秋時期招待賓客的最高禮儀。但一年過去,一個人也沒有來。有一天,一個住在城東郊外的下等人說自己擅長九九算法,求見齊桓公。齊桓公說,九九算法這樣的小把戲,有什么資格求見。

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才成為大山,江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才成為大江大海。九九算法雖然不是高深的學問,但如果您能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齊桓公深以為然,以最高禮節款待了他。果然,一個月后,能人志士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齊桓公都以極高的禮節接待了他們。

▲()青銅镈。春秋時代的一種樂器,其上銘文記載了鮑叔牙有功于齊國并受齊桓公的賞賜。

除此之外,齊桓公還在齊國設立許多驛站,備好食物,接待各方官吏和來客。就這樣,齊國人才濟濟,成了齊桓公實現霸業的一大基礎。

尊王攘夷

在當時,中原內部尚動蕩不安。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周邊戎狄部落侵擾,另一個則是周王室的地位愈加衰微。如果想要成為霸主,就一定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于是,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借著尊崇周天子的名義,團結其他諸侯國,攻打戎狄和南邊的楚國,在一連串的戰爭中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公元前 651 年,齊桓公感到稱霸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在葵丘舉行會盟,訂立盟約。各方諸侯都來參會,連周天子都派使者前來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自此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 645 年,管仲去世。齊桓公失去了名相的輔佐,霸主地位漸漸不能維持。公元前 643 年,齊桓公去世,齊國再次發生內亂,國力開始衰落。

2“仁義”之君宋襄公

與齊國這樣的大國不同,宋國一直是個小國,但宋襄公想改變這一狀態。

與齊交好

宋襄公的第一步是在諸侯間樹立一個賢君的名聲。在父親宋桓公病重之時,宋襄公主動提出將太子之位讓給庶出的兄弟。

讓位當然沒有實現,但是宋襄公卻因此贏得了謙遜仁厚的美名。

接下來,宋襄公積極與大國結盟,在當時,齊國自然是不二之選。齊桓公在葵丘會盟之時,宋襄公的父親剛剛去世,宋襄公穿著孝服就火急火燎地趕去朝拜。這一行為打動了齊桓公,獲得了齊桓公的信任,使得齊桓公最終把齊國的繼承人公子昭也托付給他照顧。宋襄公也借此一躍成為諸侯中的新星。

在這些基礎上,宋襄公開始對外收服一些小的諸侯國,慢慢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不過,真正的轉折點是與齊國的大戰。

稱霸失敗

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宋襄公憑借當年托孤的約定,聯合幾個小國出兵齊國。當時的齊國軍隊人心渙散,一觸即潰,宋襄公接連獲勝,最終擁立公子昭為國君。宋襄公打敗了曾經的強國軍隊,心里有些飄飄然,自認為國力強盛,足以取代齊國成為新的盟主。然而愿意追隨宋國的諸侯寥寥無幾,宋襄公決心利用楚國的影響力,便組織了一場鹿上之盟,邀請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結盟,想借此號令其他諸侯。

可沒想到,宋襄公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楚國人表面答應了請求,卻在暗地里布下天羅地網。宋襄公想彰顯自己有信有義的名聲,不帶一兵一卒就前去赴會。結果楚國趁機把他抓住,起兵伐宋。

魯國出面調解,楚國才放宋襄公安然回國。但宋襄公仍舊執迷不悟,回國后準備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鄭國。鄭國得到消息后,前往楚國搬救兵。楚國不容他猖狂,就起兵攻打宋國。面對楚國的進攻,宋襄公的大臣勸誡他不要蠻干,但宋襄公一意孤行,起兵與楚軍在泓水開戰。

“仁義”之師

這場本可能有勝算的戰爭,卻因為宋襄公的“仁義”而慘敗。宋軍兵少,早早完成了排兵布陣,而楚軍這時候還未完全渡河。宋襄公的大臣勸他:“他們兵多,我們兵少,硬碰硬肯定打不過,不如趁他們渡河的時候偷襲他們。”但宋襄公認為這違背了他的“仁義”信念,拒絕了這個建議。等到楚軍全數過河,正在排陣,宋國大臣又建議此時進攻,宋襄公始終不肯。等到兩軍正式開戰,宋軍果然大敗,宋襄公也受了重傷。后來人們抱怨宋襄公,但宋襄公卻說,即使失敗,君子也需要遵守仁義。

不過,國家之間的戰斗是殘酷的,宋國經此一戰更加衰弱,宋襄公不久后也傷重去世。宋國的霸業就此草草地結束了。

3流亡公子晉文公

當齊桓公在洛邑以東大會諸侯,成為一代霸主時,洛邑以西的兩個國家也漸漸興盛,其中一個是晉國。后世常常把晉文公和齊桓公并稱為“齊桓晉文”。

被迫流亡

晉文公的故事要從他的父親晉獻公開始說起。晉獻公奠定了晉國強盛的基礎,他雄才大略,到處開疆拓土,讓晉國在諸侯間的地位越來越高。不過他的家庭關系卻是一團亂麻,終釀成了晉國的內亂。

晉獻公先娶了賈國的女兒做夫人,沒有兒子。于是他又娶了齊桓公的女兒齊姜為妻,其所生的兒子申生被立為晉國太子。后晉獻公又娶了戎國的兩個女子,分別得了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最后,他又收了驪戎的驪姬和她的妹妹為妾,她們很受晉獻公的寵愛,分別為他生了一個兒子。

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便蠱惑晉獻公派其他三個兒子去守衛邊疆,只留自己和妹妹的兒子在都城。緊接著,她用計陷害太子申生,說他企圖殺死晉獻公,最終把申生活活逼死。不僅如此,驪姬還污蔑重耳和夷吾也參與了謀殺,逼得二人只能逃亡其他國家。就這樣,晉文公重耳被迫在外流亡 19 年。

晉獻公去世后,驪姬的兒子成為國君。但是擁立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大臣們起兵反抗,殺掉了當時的國君,晉國進入了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

終回故國

公子重耳自從流亡到國外后,十幾年的生活都十分安逸。他謙虛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深受各個國主厚待,還娶了齊桓公的宗室之女,所以他并不想回國。他的隨行臣子和妻子都勸說他應當以事業為重,不能貪圖享樂,重耳仍舊一意孤行。無奈之下,他的妻子只能和他的隨從同謀,用酒將重耳灌醉,想悄悄將重耳送回晉國。重耳在半路上醒來,火冒三丈,但也無可奈何。

▲南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

退避三舍

意思是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為避免沖突主動退讓和回避。古代一舍為三十里。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他們周游列國,來到了楚國。楚王很欣賞重耳,在酒席上一再詢問他,如果幫助他回到晉國為王,能有什么回報。重耳答道:“如果將來晉楚兩軍交戰,晉軍一定會先退避三舍,來求得休戰。”楚王欣然,用重金護送重耳去了秦國。

秦穆公同樣十分欣賞重耳,想扶持重耳為新的國君,便趁晉國人心渙散,出兵將重耳送回晉國奪得國君之位,重耳即位,為晉文公。秦國還進一步幫助他除去敵對勢力,并送去三千兵馬幫助其鎮壓內亂。

晉文公繼位以后,勤于軍政,選賢任能,開源節流。晉國在他的治理下越發興盛。他一面出兵勤王,一面聯合秦國攻打楚國周邊的國家,在諸侯中的威望越來越高。終于,過了幾年,晉文公和盛極一時的楚王在戰場上相見了。

城濮大戰

公元前 633 年左右,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楚王知道晉文公的聰明才智,聽說他在暗中幫忙后,就讓自己的手下立即離開宋國,不要與晉國作對。但楚軍將領子玉卻很不以為然,要求出兵攻打晉文公。

晉文公一面離間楚國和其盟國之間的關系,一面故意激怒楚軍。子玉十分惱怒,起兵進攻晉軍。晉文公遵守了從前對楚王的承諾,退兵九十里,避讓楚軍。楚軍中的其他將領都反對繼續追擊,但子玉惱羞成怒,繼續前進,最終與晉軍對峙于城濮。晉文公早已用計得到了齊、秦、宋的援兵,再加上高超的軍事謀略,大敗楚軍,子玉含恨自殺。

晉文公憑借城濮之戰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大戰后不久,他召集諸侯,在踐土舉行會盟,正式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拉開了稱霸中原的序幕。

4稱霸西戎的秦穆公

和晉國一樣,秦國也是洛邑以西的一個大國,兩國的關系錯綜復雜。經過多年的經營,到秦穆公時,秦國已經小有家業。秦穆公年輕有為,即位不久就大敗周邊的戎族。

秦晉之好

想要稱霸諸侯,不能僅僅依靠武力,還要善于利用外交關系。秦穆公深諳其道,便向當時的強國晉國請求聯姻,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伯姬許配給了他。后來晉國內亂,伯姬的弟弟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成了晉國新的國君,但不久又因恩將仇報被秦國捉了回去。幸好伯姬求情,還讓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夷吾才被放過一馬。

為了控制晉國,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當時晉國的太子。沒想到太子也背信棄義,拋下妻子回到晉國做了國君,與秦國不相往來。秦穆公大怒,決定扶持公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霸主晉文公),拿回王位,他還把自己的女兒改嫁給晉文公。至此,秦穆公與晉國的關系更加穩固。

九方皋相馬

秦穆公明白,如果想要稱霸天下,還需要賢士相助。有一天,他召見了善于相馬的伯樂,想讓他推薦能夠識別好馬的人。伯樂給他推薦了一個擔柴挑菜的人九方皋(gāo)。于是,秦穆公派他去尋找好馬。

▲徐悲鴻《九方皋相馬圖》

三個月后,九方皋回來報告秦穆公:“我已經找到一匹好馬。”秦穆公問是什么樣的馬,九方皋回答說是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派人將馬牽來一看,卻發現是一匹純黑的公馬。秦穆公很不高興,向伯樂抱怨:“你找的人連馬的毛色和公母都不知道,怎么能識別好馬呢?”伯樂一聽,長嘆一聲,說道:“難道九方皋相馬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已經勝過我千百倍了。”

秦穆公不解,伯樂繼續解釋說:“九方皋所觀察的是馬的內在天賦,而不是它表面的形象。他只關注他需要關注的,而遺漏不需要觀察的。這才是真正高明的相馬。”果然,經過馴養,這匹馬成為天下難得的好馬。

秦穆公由此受到啟發:招攬人才也是如此,不要拘泥于地域和年齡等外在的形式,要看到人才的真正能力。于是,他派人到各處不拘一格地招攬人才。

羊皮換賢

秦穆公還歷經千辛萬苦尋得了兩位有才干的賢士,成為他稱霸西戎的得力助手——百里奚、蹇(jiǎn)叔。

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后來成為晉國的戰俘,晉獻公把他作為女兒的陪嫁送往秦國。但沒想到百里奚中途逃跑,被楚人捉住并成為奴隸。秦穆公對百里奚的才能早有耳聞,本想用重金將他贖回,但又擔心楚人因此知道百里奚的才能而不愿交換,就故意說他是一名不值錢的奴隸,打算用五張公羊皮買他。楚人看百里奚年邁無力,不經思索便同意了。

▲百里奚像

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立刻讓他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自己只是一個亡國之臣,哪有什么資格討論治國的道理。秦穆公說:“虞國國君不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過錯。”秦穆公堅持請教,與百里奚暢談三天三夜后,非常高興,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尊稱他為五羖(gǔ)大夫。

秦穆公后想將百里奚封為國相,但百里奚婉拒,轉而力薦蹇叔,稱贊他的才能和眼光。秦穆公一聽,立即請蹇叔到秦國為官。百里奚和蹇叔一起,共同幫助秦穆公執掌朝政,很快讓秦國強盛起來。

由于秦國的東邊被晉國所限制,秦穆公轉而將自己的稱霸理想鎖定在了西邊的土地。秦穆公率領將士一路向西,大敗一直在秦國邊界騷擾秦國百姓的西戎部落。在經過多次大戰后,秦國兼并了西邊數十個部族,開辟了千里國土,稱霸西戎,周天子也差使者帶上禮品前去祝賀。秦穆公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5韜光養晦的楚莊王

與其他諸侯國在黃河邊不同,楚國是在長江邊發展起來的。在很長時間內,楚國被其他國家排除在華夏文明之外。直到進入春秋時期,楚王才得到周王室的承認,但楚國的疆域是春秋諸國中最廣的,其實力不容小覷。

禍起前朝

楚莊王即位的時候只有二十歲左右,正值中原霸主晉國衰落,楚國國力日漸強盛。這本是稱霸中原的好時機,無奈楚國國內并不太平。禍根要從楚武王的時候說起。

楚武王是春秋時期楚國十分有作為的君主。在那時,楚國最有勢力的家族叫作若敖(áo)氏。這個家族曾經是楚國的王族后裔,在楚武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他們功不可沒,因此他們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繼位。這時候,楚國剛剛經歷內亂,國力衰微,若敖氏家族又挺身而出,幫助國家走出困境。這也使得若敖氏家族權傾朝野,甚至楚王都只能對他們唯命是從。

公元前 672 年,楚成王繼位。他積極與各諸侯修好關系,開拓疆域。同時,齊國勢力開始衰落,大部分中原國家開始臣服于楚國,唯一可與楚國抗衡的大國就是晉國。在與晉國的戰爭中,楚軍大敗。但這對楚成王來說,也并非一件壞事,因為指揮作戰并犧牲的正是若敖氏家族的大將,這幫助他大大削弱了若敖氏家族的勢力。

公元前 626 年,楚穆王繼位。但因為弒父為君,楚穆王一直不得人心,并且與若敖氏的家族關系十分緊張。公元前 614 年,楚穆王去世,楚莊王繼承王位后不久,若敖氏發動政變,挾持了楚莊王。

忍辱負重

盡管這場政變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年輕的楚莊王嚇得不輕,他感到自己無力左右國家的政局,認為如果現在與若敖氏硬碰硬,無異于自取滅亡。于是,他決定韜光養晦,表面上假裝日夜作樂,無心管理朝政,但實際上暗中觀察和區分朝堂上的敵人和朋友,逐步控制楚國的軍隊,了解其他國家的情況,為之后奪回權力做準備。

三年間,楚莊王“縱情歌舞”。一些支持他的大臣并不知道他的打算,看著很是擔心。有一天,大臣借著一個謎語想提醒他:“楚國的都城有一只大鳥,棲息在朝堂之上,過了三年,不鳴叫也不起飛,您猜猜這到底是什么鳥呢?”楚莊王一聽,心中明白大臣的意思,笑著回答說:“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鳥。它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您且耐心地等著吧!”大臣聽了后,也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放心地退下了。

一鳴驚人

果然,不久后楚莊王終于等來了機會。那年,楚國出現了饑荒,周邊的小國起兵進攻楚國,國家危在旦夕。若敖氏主張遷都,而他們的政敵主張出師迎戰。楚莊王選擇了后者,他運籌帷幄,聯合其他國家贏得了戰爭,也使更多諸侯國再次臣服于楚。這場戰爭,不僅讓楚莊王在國內聲名鵲起,也讓若敖氏走上了權力的下坡路。

問鼎中原

比喻企圖奪取天下。來源于楚莊王詢問周朝九鼎大小,企圖奪取天下的故事。出自《左傳》。

▲云紋銅禁。云紋銅禁是春秋中期青銅器,出土于春秋楚墓,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

公元前 606 年左右,楚莊王繼續不斷攻伐北方,勢力愈盛,甚至還去問周天子的鼎有多重,想要與周天子比一比權力的大小。當時楚莊王率兵攻打到周王朝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嚇壞了,派大臣王孫滿前去慰問楚軍。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時,問王孫滿:“九鼎的大小、輕重是多少?”九鼎是周王室權威的象征,如此問足以表示楚莊王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但王孫滿回答道:“統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的大小輕重。雖然周朝現在的德行衰減了,可天命還沒有改變。所以,這九鼎的大小輕重還是不能隨便問的。”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到楚國。之后不久,若敖氏的一個高官不滿意楚莊王支持自己的政敵,發動了新的政變,想要殺死楚莊王。楚莊王平定了政變,楚國第一大家族若敖氏也因此覆滅。

從此,楚王在國內掌握了絕對的權力,開始心無旁騖地北上爭霸。最終,數年后楚國與晉國爆發了第二次戰爭——邲(bì)之戰,并在決戰中大獲全勝,迫使鄭國、魯國等國家歸附。至此,楚莊王成為新的中原霸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凯里市| 攀枝花市| 武威市| 大连市| 尤溪县| 成安县| 时尚| 淮滨县| 双牌县| 永善县| 萨迦县| 天峻县| 云安县| 金华市| 邻水| 鄱阳县| 信宜市| 芜湖市| 特克斯县| 灌阳县| 桐庐县| 泗洪县| 安龙县| 沁源县| 宜州市| 榆社县| 赤壁市| 大城县| 桂阳县| 北辰区| 蕲春县| 屯门区| 奈曼旗| 宜阳县| 滁州市| 潢川县| 枝江市| 贡嘎县| 德庆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