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事件

三家歸晉

東漢末年腐敗衰弱,激起黃巾大起義,董卓、袁紹、曹操、孫權、劉備等群雄并起,以匡扶漢室的名義互相吞并,以致王權衰落。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經過官渡之戰擊敗北方霸主袁紹,實力最強,欲南下滅掉孫權和劉備,統一全國。孫劉聯合抗曹,赤壁之戰,曹操慘敗,退回北方積蓄力量,劉備攻取西川建立蜀漢,孫權獨霸東南外稱東吳,形成三足鼎力。曹操死后,曹丕繼位,他迫使漢獻帝讓位,自稱皇帝,建立魏國,劉備、孫權相繼稱帝,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外部斗爭暫緩后,三國內部權力斗爭加劇,以曹魏和司馬家族的斗爭最為劇烈。曹睿、曹真死后,權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用計果斷除掉曹爽,開始司馬專政。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接連專政,對內殺害曹魏后人,對外再度南下征戰。公元 263 年,司馬昭殺死曹魏末帝曹髦,另派鐘會、鄧艾滅掉蜀漢,不久病死。公元 265年,司馬炎廢掉了曹奐,自立為帝,國號為晉。

公元 280 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大軍伐吳,孫皓選擇了投降,孫吳政權滅亡。至此,三分歸晉。不過長期的征戰、內部的豪強勢力以及北方強大起來的少數民族,卻給新政權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1 蜀漢的余暉

首先是諸葛亮所掌管的蜀漢政權,在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致力于修復與孫吳的關系,延續過去的聯吳抗魏的策略。而在蜀漢西南邊境,當地人并不服從于蜀漢政權,他們在蜀漢的后方構成了威脅。諸葛亮執政后,希望解除這個后方的威脅,同時也能將南中地區的人力物力為己所用。公元 225 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南征,同年成功平定了這一地區,這也為蜀漢開拓物資來源。在南方平定之后,諸葛亮試圖北伐曹魏,而曹魏方面派出了曹真和司馬懿,堅持使用防御的策略來應對蜀漢的進攻。作為進攻一方的蜀漢需要完成遠距離的糧食供應,而曹魏作為防守一方則沒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戰爭陷入僵持,諸葛亮沒有辦法更進一步。從公元 227 年到公元 234 年,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偶爾也能取得一些戰果,但并沒能改變局面,無力擴大版圖。公元 234 年,諸葛亮病逝,此后蜀漢呈現出衰退的跡象,蔣琬、費祎相繼執掌蜀漢的朝政,在他們死后,由姜維接替。姜維原本是魏國的一名軍官,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投降于諸葛亮,屢立戰功,官至大將軍。此時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而黃皓與姜維不和,蜀漢的內部矛盾開始激化。姜維常年領兵在外,甚至不敢回成都,蜀漢的政權在此時已然臨近尾聲了。

2 司馬代曹

另一方面,曹魏政權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在曹叡繼任的時候,曹真和司馬懿都是曹丕所留下來的輔政大臣,曹真的地位原本要比司馬懿更高,但到了公元 231 年,曹真因病去世,原本由二人共同負責的對蜀漢的戰爭,就變成由司馬懿一個人指揮了,這使得司馬懿手握大權,再加上司馬懿還消滅了長期割據遼東的公孫淵,他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曹氏與司馬氏的斗爭已經悄然開始,公元 239 年,魏明帝曹叡病死,他年僅八歲的養子曹芳繼位為帝,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正是曹真的兒子。曹爽竭力排擠司馬氏的勢力,司馬懿表面上隱忍,暗地里卻一直在等待機會。公元 249 年,曹芳與曹爽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祭拜,這是曹叡的陵墓。司馬懿把握住這個機會,迅速控制了洛陽,并率軍切斷了高平陵與洛陽的通道,而后向曹芳送去奏章,歷數曹爽等人的罪狀,要求將曹爽兄弟廢黜。曹爽天真地相信放棄權力就能換來平安,便接受了司馬懿的要求,僅保留了侯爵。然而司馬懿沒有善罷甘休,以謀逆的罪名指控曹爽與其同伙,將他們全部斬首,誅其三族(父母、妻子、兄弟),從此司馬氏掌握了曹魏政權的實際領導權。從公元 249 年的高平陵事變開始,司馬氏不斷蠶食親曹氏的勢力。司馬懿在公元 251 年病死,其子司馬師繼續掌權;公元 254 年,司馬師廢了皇帝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公元 255 年,司馬師去世,其弟司馬昭又接替掌權。公元 260 年,曹髦對司馬氏的霸權非常不滿,對自己的親信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他決心率眾去襲擊司馬昭,然而司馬昭早已得到了通報,最終曹髦被司馬昭的部下所殺死。此時司馬昭還不敢自己稱帝,于是又立曹奐為皇帝,這是曹魏政權最后一位皇帝。公元 265 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為丞相、晉王,不久后他廢掉了曹奐,自立為帝,國號為晉。

盡管曹魏政權在最后的時光里充斥著內部的斗爭,但曹魏的國力終究是更為雄厚。正如前文所述,蜀漢政權到了姜維掌兵之時,內部矛盾相當激烈。公元 263 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率軍進攻蜀漢,姜維退守到了劍閣。劍閣易守難攻,鐘會對此無計可施,鄧艾卻出其不意地偷渡陰平,通過一條極其危險的路繞過了姜維駐守的劍閣。姜維因守衛劍閣抵御鐘會而無力兼顧,于是鄧艾一路進軍,攻破江油、綿竹,斬殺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迫近成都,最終劉禪選擇向鄧艾投降,蜀漢政權就此結束。

3 江東孫氏的結局

另一方面,孫吳政權的情況多少有點不同。孫權與曹操、劉備不一樣,他是繼承了父兄的基業而掌管江東的。劉備在公元 221 年稱帝時已經 60 歲,而曹操在世時并未稱帝,到了公元 220 年去世時也 65歲了,而此時孫權還未滿 40 歲。孫權較二人年輕許多,這意味著他真正獨掌大權的時間要比曹操和劉備長得多。辛棄疾稱贊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孫權在其兄長孫策遭遇刺殺死去后繼任,當時年僅 19 歲,就成功地穩定了江東的形勢,鞏固了由父兄所開拓的基業。孫權在位期間,孫吳政權比較穩定,但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孫權在稱帝之后立長子孫登為太子,然而孫登在公元 241 年去世,年僅 33 歲,隨后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孫和的弟弟孫霸被封為魯王,但孫霸與孫和關系不好,雙方陷入黨爭之中,斗得兩敗俱傷。到了公元 250 年,孫權廢掉太子孫和,處死魯王孫霸,又再立小兒子孫亮為太子,但孫吳政權的激烈內斗并沒有在孫權死后結束。公元 252 年,幼子孫亮繼位為帝,由孫權指定的諸葛恪輔政,次年,諸葛恪在出兵進攻曹魏兵敗后回國。孫峻構陷諸葛恪有謀反之心,密謀殺害了諸葛恪,代掌朝政。孫峻掌權后殘殺宗親,他在兩年后死去,他的弟弟孫綝(chēn)繼續掌權。孫綝在公元 258 年廢黜了孫亮,另立孫亮的哥哥孫休為皇帝,但孫休并不甘心任由孫綝掌握,他聯合張布、丁奉,設計誅殺了孫綝,親自掌管朝政。然而孫氏一族大多不像孫權那般長壽,公元 264 年,孫休病死,年僅 30 歲。此時蜀漢已然亡國,而孫吳政權也迎來了他們的亡國之君。由于國難當頭,需要一位年長的君主,因此當年被廢的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成了皇帝,然而孫皓卻是個有名的暴君,他好酒色而且生性暴虐,導致人人自危。公元 280 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大軍伐吳,孫皓選擇了投降,孫吳政權滅亡。至此,司馬炎完成了統一,這就是三分歸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丰县| 巴林右旗| 公安县| 正安县| 新野县| 鸡泽县| 公安县| 定兴县| 崇州市| 交城县| 澎湖县| 乐业县| 香港| 伊宁县| 丰宁| 云霄县| 乐昌市| 苏州市| 长汀县| 墨竹工卡县| 盐城市| 慈利县| 富蕴县| 洛川县| 三穗县| 当阳市| 平度市| 安远县| 前郭尔| 宜昌市| 开原市| 滨海县| 平南县| 平安县| 安塞县| 灌阳县| 宜春市| 临城县| 成都市| 吉安市|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