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你是這樣的歷史:文物篇
- 程琳著 熊慧賓繪
- 2002字
- 2025-05-16 17:44:44
本期主角 上虞帖
《上虞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創(chuàng)作的一幅草書書法作品,又名《夜來腹痛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見到朋友,而寫的一封信。作品風(fēng)格面貌屬于王羲之晚年的書風(fēng),收刻于《淳化閣帖》《澄清堂帖》《大觀帖》等刻帖中,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清安岐《墨緣匯觀》著錄。

文物解析
沈東平先生的《新編草書入門五十講》中講道,《上虞帖》在筆法上,它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nèi)容的,而是以節(jié)奏和運行速度來充實線條內(nèi)涵,提按為輔;在結(jié)構(gòu)上,強(qiáng)調(diào)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gòu)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征。
大書圣,小“短信”
一張麻紙上,大大小小、圓形方形的各種印章不規(guī)則地排列著,中間的幾行字奔放到普通人看不懂。比起許多博物館那些珠光寶氣、尊貴奢華的鎮(zhèn)館之寶,上海博物館的這件鎮(zhèn)館之寶——王羲之的《上虞帖》就顯得另類多了。
你知道嗎?這是一件和“肚子痛”有關(guān)的國寶,夠另類吧?

“我夜里肚子痛,沒辦法來見你,真是遺憾?。∥姨玫苣壳霸谏嫌?,月末就要離開了。我妻弟也要西行了。至于謝安那家伙在哪兒,我也不知道……”《上虞帖》共 58 個字,王羲之開篇就抱怨了自己肚子痛,順帶又交代了其他親友的近況。它還有個接地氣的名字,叫作《夜來腹痛帖》。這種古代版“短信”,王羲之寫得還真不少。

“短信達(dá)人”王羲之
在那個沒有QQ、沒有微信的年代,友人之間溝通感情只能靠書信。王羲之揮毫潑墨給友人寫過的“短信”不少,從中不難看出他的朋友圈究竟都有些什么人。除去王羲之總愛在信中提及的好哥們兒謝安,最愛和王羲之發(fā)“短信”的,當(dāng)屬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了。王羲之曾給周撫寫過一個系列,有 29 條“短信”,都被后人歸在了一套叢帖《十七帖》中。這些“短信”大致可分為三類,從不同角度進(jìn)行了家長里短的嘮嗑。


王羲之這人渾身都是毛病,除了腹痛,還耳朵痛、牙齒痛、腦袋痛……他常常詢問周撫各種丹藥偏方。有一回給周撫去信,他只問了一句話:“老周啊,天鼠膏治耳聾有效不?”古代人送個信,長途跋涉,怪不容易的,就為了送這么一句話,大老遠(yuǎn)寄一次信……只能默默心疼信使三秒鐘了。相比之下,周撫就實在多了,不僅寄信,還給捎帶禮物,他曾托人送了一批邛竹杖給王羲之。王羲之將禮物分送給其他人,大家伙都覺得非常好用。這邛竹杖是蜀地的特產(chǎn),美觀實用又大方,可謂登山必備手杖,深受“驢友”歡迎!

王羲之除了充滿生活氣息的《十七帖》外,不得不提的,還有另外一條著名“短信”——《快雪時晴帖》:“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jié),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边@顯然只是一條單純抒發(fā)大雪過后愉悅之情的“短信”。王羲之在寫下時,恐怕萬萬沒想到,后世的乾隆皇帝會把它奉為至寶,專門蓋了一間小而精致的“三希堂”收藏著,并且終其一生反復(fù)臨摹把玩,反復(fù)為之題跋(bá),最后導(dǎo)致王羲之的 28 個字被多達(dá) 73 次的乾隆題跋給團(tuán)團(tuán)包圍了……
題跋
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題,寫在后面的叫作跋,總稱題跋。
一口吃成大名人
在歷朝歷代,欣賞王羲之書法的帝王不在少數(shù)。梁武帝就曾稱贊王羲之的字是“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唐太宗更是“羲之迷弟”,揚言自己心里所仰慕的、手里所模仿的,都是羲之,眼中再無旁人!
可你們知道嗎?被皇帝們追捧的大書圣王羲之,小時候可差點兒就因為不善言辭,木訥老實,不受家里人重視。多虧他后來吃對了一道菜,才在圈里混出了名。

要說這道菜,在咱們現(xiàn)代人看來也挺普通,就是一道燒烤牛心,但在古代卻是難得的高端美味。宋朝以前,人們不懂得吃小炒,因此“烤”已經(jīng)是一種很先進(jìn)的烹飪美食方式了。古人把烤制食品稱為炙,在晉朝尤其流行炙牛肉。不過吃貨都知道,一頭牛那么大,不同的部位,美味程度大不一樣。牛心最受上層社會追捧,大戶人家招待貴客時,多用牛心炙來顯擺自個兒財大氣粗。
有一回,當(dāng)時的大官周(yǐ)擺宴,13 歲的王羲之也跟著去做客。火眼金睛的周
只在人群中多看了王羲之一眼,就相中了這個不愛說話的后輩。于是他竟跳過了滿場的權(quán)貴高官,讓人把“至尊套餐”牛心炙割了一份,先端給王羲之。“一菜激起千層浪”,周
的舉動讓王羲之成為被廣為關(guān)注的“未來之星”。
垃圾堆里淘國寶
對于走上人生巔峰的書圣王羲之來說,用自己美美的草書隨心地寫寫“短信”,似乎是人生的一大趣事。只可惜他的真跡并未能流傳下來,包括《上虞帖》在內(nèi),都只是后代的摹本而已。然而,就僅僅是這摹本,要不是有人把它從垃圾堆里撿回來,我們也還看不到呢!
把《上虞帖》撿回來的人,就是上海博物館的明清古畫鑒定專家、墨拓大師萬育仁。
當(dāng)時,上海成立文物清理小組,對文物書畫逐個鑒定清理。萬育仁是其中一名工作人員。一次偶然的機(jī)會,萬育仁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硬黃破舊的書法帖。他展開書卷,入目的就是各種皇帝的印章題跋,可謂霸氣外泄,再打開內(nèi)頁一瞧,58 字 7 行草書——識貨的人一眼便知真假!萬育仁激動不已,當(dāng)即將廢筐里的《上虞帖》撿走,這才有了今日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