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你是這樣的歷史:皇帝篇
- 程琳著 熊慧賓繪
- 3367字
- 2025-05-16 17:26:25
本期主人公 劉禪(shàn)

蜀漢末代皇帝,漢昭烈帝劉備之子,小名阿斗。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在魏國的進攻下,劉禪投降,受封“安樂公”,自此蜀漢滅亡。
在后人眼里,劉禪天資愚笨,膽小怕事,毫無作為和政績,即使有諸葛亮這樣出色的宰相輔佐都沒用,因此后人戲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

“三好學生”劉阿斗
自古昏君的特征都很明顯,不是才學不濟,就是品德不佳,或者在這兩項上都不過關。然而我們反觀蜀后主劉禪的才學和品行,卻似乎不夠“對號入座”。
作為蜀國帝位的接班人,劉禪被寄予厚望,所受教育肯定是高品質的。文化課方面,用心良苦的劉備讓頗有辯才的伊籍來教授劉禪《左傳》,又讓劉禪多讀《漢書》《韓非子》《六韜》等書來增加見識,培養政治和軍事才能。據說,諸葛亮親自抄寫書籍,而劉備在遺詔中交代,讓劉禪把那些書都熟讀、讀透。而且馬背上打江山的劉備也不忘給兒子安排體育課,讓劉禪學習騎射,期盼他能做到文武雙全。

劉禪也很爭氣,沒讓父親失望,學習成果可以從諸葛亮對劉禪的兩次評價中得到證明。在諸葛亮寫的《與杜微書》中,他評價十八歲的劉禪天資聰穎,思維敏捷,與劉備一樣仁愛,能夠禮賢下士。按照這個評價來看,劉禪非但不愚笨,還是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呢!
另外,在《三國志》中,劉備臨終前寫給劉禪的遺詔里提到了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說諸葛亮對另外一名臣子稱贊劉禪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未來前途一片光明,上升空間極大。這話并不是諸葛亮直接對劉備說的,而是由第三人轉述給了劉備,可見這并不是諸葛亮的寬慰之詞,更不是奉承之語。
能得到諸葛亮多次稱贊的人,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劉禪正是其中一個。如果劉禪真如后世大多數評價的那樣愚笨、昏庸、懦弱,那諸葛亮豈不是毫無識人之明了?很顯然是說不過去的。以劉禪表現出的才學與品德,在他成為皇帝后,只要不學壞、不“長歪”,要當個表現中等偏上的帝王,是完全沒問題的。可最終,他卻留下個“扶不起”的愚名,只怕連一向神算的諸葛亮也只看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局啊!
諸葛亮
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謹遵遺訓保團結
在對待北伐魏國一事的態度上,劉禪展現了一定的容人之量與遠見。世人往往對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交口稱贊,感嘆他為復興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卻忽略了在大后方的劉禪也不容易。劉禪身為帝王,卻事事要聽從丞相命令,這樣的容人之量,不是每個帝王都能做到的。
六祁山出
指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只有兩次出兵祁山,但歷史演繹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是“六出祁山”。
在劉禪看來,常年北伐難免勞民傷財,他也曾勸說諸葛亮,卻沒有被采納。雖然在北伐一事上,君臣之間有過摩擦,但劉禪最終還是選擇了全力支持諸葛亮。因為當初劉備臨終前給過他一個“八字真言”:一切按丞相說的辦。再加上劉禪也明白自己剛剛繼位,威信不足,處在權力中心的“老班子”還是習慣聽命于丞相諸葛亮。如果他要硬碰硬,反而會鬧得君臣不和,起了內訌。況且,劉禪清楚地知道,撇開“一心執著北伐”這一點,諸葛亮確實能力極強,其余事情都可以放心委托給諸葛亮。
等到劉禪年齡稍大后,諸葛亮更是為了兵事長期停留在漢中,很少回成都,把大后方留給了劉禪去治理。蜀漢多年來窮兵黷武,卻沒有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可見劉禪這個“后勤保障”做得挺好。
窮兵黷武
意思是竭盡所有的兵力,任意發動戰爭。
例句:歷史上窮兵黷武之人最后都逃不過世人的唾罵。
諸葛亮在前方打仗,要人要糧,劉禪從沒說過一個“不”字。諸葛亮敗了,劉禪也從不苛責,反而安慰他。戰事一勝,劉禪就給諸葛亮恢復官職,態度真叫無可挑剔。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劉禪才立刻叫停勞民傷財的北伐,采取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策略,慢慢恢復國力。
劉禪這個舉動十分明智。一來劉備死時,蜀國就已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國;二來諸葛亮與老一輩將領不是死了,就是老了,蜀國軍隊的戰斗力大不如前,繼續北伐只是自尋死路。因此,在這一點上,劉禪的遠見雖稱不上驚世駭俗,卻也不是昏庸無能者能做出的決策了。
在位多年有技巧
后世笑話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認為他有諸葛亮這種名臣輔佐,最后竟然還落了個亡國的下場,簡直是爛泥扶不上墻。可事實上,在諸葛亮死后,劉禪穩坐了二十九年的皇位!劉禪在位四十一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日子是占了大部分時間的。這說明劉禪做皇帝很有自己的一套招數。
比如劉禪在處理諸葛亮身后事上的表現,就可圈可點。劉備死前囑咐劉禪要把諸葛亮當成父親對待,劉禪也許難免心有怨言,但也做到了。諸葛亮死后,劉禪也沒有像許多終于擺脫權臣控制的皇帝那樣“算總賬”,反而傷心欲絕地痛哭,率領百官出城迎回諸葛亮的棺柩。當時有大臣上書說諸葛亮的壞話,劉禪還毫不猶豫地將其處死,不容許有人在諸葛亮死后多嘴多舌,并且繼續重用諸葛亮提拔的人才,大大展現了他跟父親劉備同樣寬容仁愛的一面。
對于為諸葛亮建廟一事,劉禪最初是拒絕的,可看了臣子有理有據的上表后,還是聽從了良言,選擇了最得體也最得人心的處理方式。先不說對于諸葛亮的死,他的痛哭有幾分真情,幾分做戲,至少他明白,如果在這時“清算”諸葛亮,雖然得了一時痛快,卻很容易讓從父輩起就效力蜀國的老臣們寒心。唯有厚待諸葛亮,他才能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團結臣子,保持君臣一心。
除此之外,劉禪趁此機會進行的政局改革,更是體現了他不俗的政治才能。諸葛亮在世時,凡事親力親為,只要打人板子判到二十下以上,都得請示他這個大丞相。全國大小事宜都要由諸葛亮過問一遍才能實行,不僅使帝權旁落,丞相獨大,還讓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劉禪早就察覺到這一弊病,所以在諸葛亮死后,他廢除了丞相制,改為重用費祎和蔣琬這兩位大臣,讓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牽制,進而加強皇權。
蔣琬死后,劉禪又將下放的權力收回,由自己直接掌控蜀國的軍政大權,一直掌管了十九年,實行與民休息,社會安定,直到蜀國滅亡。這不動干戈就完成中央集權的手段,還有執政十九年的本領,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樂不思蜀”不怪他
那為什么劉禪在歷史上的名聲這么臭呢?這得說到讓他背上最大罵名的“樂不思蜀”一事。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典故發生在劉禪投降魏國后,司馬昭宴請劉禪,刻意安排了蜀國的節目來試探劉禪。劉禪身旁的蜀國大臣看到后都難過地哭了,只有劉禪還嘻嘻哈哈的。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回自己的屬地去,劉禪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我在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因此,世人都認為劉禪沒心沒肺,而投降魏國也是因為他貪生怕死。
但劉禪真是這樣的人嗎?
《三國志》中記載,劉禪投降時,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亡國之君。他依舊保持帝王的風范,連敵國的大臣都贊嘆他的骨氣。試問歷史上有幾個亡國之君在投降時不是狼狽不堪的?能得到敵國大臣的敬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劉禪做到了。
他所上的投降書,行文中也有從容之態,并將重點落在了“保全百姓性命”上。劉禪完全可以下令讓軍民抵抗到最后,多當一天皇帝是一天,最后再投降,也一樣不會死。但因為愛民,他選擇了投降,就是不想讓百姓受到傷害。

樂不思蜀
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的環境中去。含貶義。例句:他玩游戲玩得樂不思蜀,都忘了要早點兒回家寫作業。
劉禪投降之后,帶著一眾蜀國大臣入魏。雖然他被封為“安樂公”,卻深知自己和大臣們可能隨時都會被滅口。為了保全自己與其他蜀國大臣的性命,在面對司馬昭的試探時,他只能裝傻充愣,表現出自己沒心沒肺。《三國志集解》中解說,劉禪思念蜀國是司馬昭不想聽到的,所以當聽到劉禪回答的是“此間樂,不思蜀”后,司馬昭大為放心,也不想著迫害他了。
如果劉禪不自毀形象,可能只怕就要和東吳的廢帝孫皓一樣,被司馬氏毒殺了。劉禪的心態極其豁達,既來之則安之,平平淡淡地把自己的余生走完,真是亡國之君中的幸運兒了。
總結劉禪的一生,他當過“三好學生”,締造過安穩的蜀國,也在亡國時刻盡到了君主保護百姓的責任。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劉禪應該會是個“業績不錯”的君主,只怪時事和命運沒能給他茁壯成長的機會,也怪他父親的盛名太過,一對比,就顯得他格外不濟。
“扶不起”這頂帽子,對劉禪來說實在有點兒冤枉啊。
司馬昭
三國時期曹魏的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公元 265 年,他病逝數月后,他的兒子司馬炎取代曹魏稱帝,建立了西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