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森有時候會想,假如鄭和那條船隊沒有在暴風雨中失散,假如他這會兒還在那艘寶船上當值,他的日子會是什么樣。大概是在船上擦擦甲板,看看海水,記記賬目,偶爾登陸時買兩斤芒果解解饞,然后繼續航行,像一條沿著預定軌道行駛的螞蟻。但命運卻把他扔到了這座荒島上,像把一顆棋子扔進了另一盤棋局。
在迦莫拉部落的南部,林大森跪在一片空地上,圍觀的土著們好奇地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他手上拿著一塊濕漉漉的粘土,正試圖做一個煤油燈的模型。
“你確定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嗎?“沈明月蹲在旁邊,皺著眉頭問道。
“當然知道,“林大森嘴上說著,但手上的動作卻透露出他的不確定,“我在開封府那會兒,隔壁就有個制陶師傅。“
“你只是住在他隔壁,又不是他徒弟,“沈明月毫不客氣地指出,“那你還看過御膳房做菜,是不是也會做滿漢全席了?“
“我對自己有信心,“林大森說,“再說了,總比什么都不做強。“
土著們圍觀這個來自天外的陌生人搗鼓泥巴已經成了一種新奇的娛樂。他們自己也會做陶器,但方法完全不同。林大森想引進明朝的制陶技術,問題是他自己對此也只是一知半解。
自從蘇豐年和阿奇拉公主的婚禮之后,部落首領卡塔爾看待這些天外來客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轉變。不再把他們視為可疑的入侵者,而是潛在的盟友和資源。林大森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決定借此機會提高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
“我們大明的技術可以讓你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林大森曾經這樣對卡塔爾說,然后在翻譯過程中,蘇豐年不得不把“大明“改成“天上的國度“,因為部落里根本沒人知道明朝是什么。
卡塔爾顯然對此很感興趣:“你們天上的國度有什么本事?能讓雨停下來嗎?“
林大森尷尬地笑了笑:“那個不行,但我們有很多實用的技術,比如——“他突然卡殼了,因為他發現自己想不出什么特別實用的技術。他在明朝不過是個小吏,對于高深的工藝一竅不通。
“比如更好的陶器,“沈明月在旁邊幫腔,“以及織布的方法。“
于是林大森現在就跪在這里,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但這塊粘土在他手中怎么都成不了想象中的形狀。
“好吧,我承認,“林大森最終放棄了,“我確實不是很了解制陶工藝。“
沈明月嘆了口氣:“我就知道會這樣。“她接過粘土,熟練地揉搓起來,“幸好我娘以前做過這個。“
林大森有些意外:“你從沒提過。“
“你也沒問過,“沈明月把粘土放在木板上開始旋轉,“我娘家在景德鎮附近,那里人人都懂點制陶。“
圍觀的土著人發出了驚嘆聲。在沈明月靈巧的手指下,一個小巧的油燈輪廓漸漸成型。她的動作輕柔而精準,完全不像一個只是“懂點“的人。
“你這哪是懂一點,分明是專業的嘛,“林大森酸溜溜地說。
“在我們那兒,這算不上什么,“沈明月抿嘴笑道,“只是女紅的一部分罷了。“
林大森看著沈明月專注的側臉,不知為何想起了他們初次相遇的情景。那時她正在船艙里清點賬目,眉頭緊鎖,一絲不茍。現在她的神情依然那么專注,只是對象換成了這塊不起眼的泥巴。
阿奇拉帶著幾個年輕的部落女孩走近,好奇地觀察沈明月的手藝。自從嫁給蘇豐年后,阿奇拉成了他們與部落溝通的重要橋梁。當然,這不僅是因為她的地位,還因為她對蘇豐年的癡迷使她比其他人更愿意學習“天外來客“的語言。
“這是什么?“阿奇拉用蹩腳的中文問道。
“燈,“沈明月回答,然后做了個照明的手勢。
阿奇拉的眼睛亮了起來,她轉身對其他女孩們嘰里呱啦地解釋著什么。女孩們發出了興奮的笑聲。
“我覺得她們想學,“林大森說。
沈明月點點頭,示意阿奇拉過來幫忙。阿奇拉猶豫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粘土上。沈明月引導著她的動作,兩人一起完成了這個簡單的油燈模型。
“好了,現在我們得把它曬干,然后放進火里燒,“沈明月說,蘇豐年在一旁翻譯。
“火?多大的火?“阿奇拉問。
沈明月和林大森對視了一眼。這正是問題所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在這里建造一個足夠高溫的窯。
“我們需要一個特殊的爐子,“林大森說,“但要建造它,需要很多材料和工具。“
蘇豐年翻譯完后,阿奇拉自信地拍了拍胸脯:“我們有最好的火工,“然后用手勢示意他們跟著她走。
他們跟著阿奇拉穿過茂密的叢林,來到部落的另一邊。那里有幾個老人圍著一個奇怪的土坑,坑里燃著熊熊烈火。他們正在往火里投入一些林大森不認識的礦石和植物。
阿奇拉向老人們解釋了什么,其中一個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的老者點了點頭,示意林大森過去。
“這位是庫瑪,部落的火工大師,“蘇豐年翻譯道,“他說他們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使用這種火坑煉制工具和裝飾品。“
林大森走近觀察,發現這并不是普通的火坑,而是一個設計精巧的小型冶煉爐。通過特殊的土層和通風口設計,里面的溫度高得驚人。
“天吶,“林大森驚訝地說,“這簡直比我們的一些小作坊還先進。“
庫瑪似乎看出了林大森的驚訝,得意地笑了笑,然后從坑邊拿起一個奇怪的工具。那是一個木柄鐵頭的東西,鐵頭部分閃爍著奇異的光澤。
“他們能冶鐵?“沈明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來是的,“林大森說,“而且技術不差。“
庫瑪向他們展示了如何操作這個小型冶煉爐,以及如何控制溫度。雖然語言不通,但通過手勢和簡單的示范,他們基本明白了過程。
“我懂了,“沈明月興奮地說,“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冶煉技術,結合我們的制陶知識,做出比兩邊都更好的東西來。“
林大森點點頭:“這就是文明交流的魅力所在。“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沈明月和庫瑪合作,試驗了各種制陶方法。他們遇到了不少困難:有時候泥土的成分不對,有時候溫度掌握不好,有時候造型設計不合理。但每次失敗后,他們都會總結經驗,繼續嘗試。
與此同時,林大森發現自己似乎沒什么用武之地。畢竟在明朝,他只是個不太出色的小吏,除了記賬算數外,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技能。
一天,當他無所事事地在部落邊緣徘徊時,看到幾個土著青年正在嘗試搭建一個新的棚屋,但似乎遇到了困難。那個棚屋的結構看起來不夠穩固,幾次差點倒塌。
林大森走近觀察,然后靈機一動。“等一下,“他用手勢阻止了他們繼續的嘗試,然后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畫起了草圖。
“在明朝,我見過工匠們是怎么建房子的,“他自言自語道,一邊在地上畫出一個簡單的木結構設計,“關鍵是榫卯結構。“
雖然語言不通,但土著青年們很快就理解了林大森的意思。他們看著草圖,然后嘗試按照圖上的方法處理木材。最初的嘗試并不成功,但經過幾次調整,他們終于做出了一個簡單但牢固的木質連接。
“對,就是這樣!“林大森興奮地說,然后繼續指導他們完成整個結構。
到了傍晚,一個比原計劃更牢固、更寬敞的棚屋基本成型了。土著青年們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熱情地拍打林大森的肩膀表示感謝。
當林大森回到營地時,看到沈明月和庫瑪正站在一堆陶器旁邊。有些已經燒制完成,有些還在等待入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盞造型精美的油燈,顯然是沈明月的手筆。
“看起來你今天很忙,“沈明月說,“我看到你在教他們建房子?“
“是啊,“林大森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雖然我不會親自動手,但好歹見過別人怎么做的。“
沈明月笑了:“這就是我們能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物品本身,還有制作的方法和思路。“
“說得對,“林大森點頭,“不過他們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那個冶煉爐,在某些方面確實很巧妙。“
晚上,當他們點燃第一盞成功燒制的油燈時,整個部落都聚集在了廣場上。溫暖的燈光照亮了人們的臉,大家都驚訝于這小小火焰所能提供的穩定光亮。
卡塔爾首領滿意地點點頭:“天上國度的火光,“然后又補充道,“地上部落的材料。“
林大森笑了:“是啊,兩者結合,才是最好的。“
夜深了,大部分部落成員都回去休息了,只剩下林大森和沈明月還坐在油燈旁邊。燈光在沈明月的臉上投下柔和的陰影,使她看起來比平時更加溫柔。
“你知道嗎,“林大森輕聲說,“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真能回到明朝,會不會反而感到失落。“
沈明月沉默了一會兒,然后說:“我也這么想過。在那里,我們都只是蕓蕓眾生中的小人物,誰會在意一個女賬房或一個小吏的技藝和想法?“
“但在這里,“林大森繼續道,“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哪怕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也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沈明月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地方,卻從未真正了解過那里;而有些人遠離家鄉,反而能看清自己的價值。“
油燈的火焰輕輕搖曳,照亮了這對在異鄉的明朝男女。他們身上沒有絲毫英雄氣概,只是憑借著普通人的智慧和堅韌,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點一點地扎下了根。
而在部落的另一邊,蘇豐年和阿奇拉的小屋里,蘇豐年正笨拙地試圖學習阿奇拉的語言。
“我、愛、你,“他一字一頓地說。
阿奇拉笑得前仰后合:“不對不對,你說的是'我想吃你'!“
蘇豐年紅著臉重新嘗試,但阿奇拉已經撲到他懷里,用一個吻堵住了他的嘴。
語言不通又如何?在這座荒島上,技藝和愛情自有它們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