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河地處遼河下游沖積平原,兩岸土質為沉積土,地勢平坦,河道蜿蜒曲折多變,屬彎曲形河道。遇洪水沖刷易造成塌岸,遇特大洪水,河流常發生改道。歷史上大遼河有多處自然裁彎的河段,所以舊河道和河汊較多。
熊魚望著地面平坦,多水無山的土地,心里升起一股悵然,多好的土地啊,要是種上糧食,能活多少百姓啊,這樣自己的侄子侄女和楊靖的父親就不會餓死。
“大帥,后面的斥候來報,盤錦的金軍出城追擊,但是他們速度很慢,屬下猜測他們應該是怕再次遭遇伏擊......”
趕來稟告的楊靖無意間打斷了熊魚的游思。
“嗯,不過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猜測上,平兒(楊靖的小名),你帶領北軍大部隊加快速度返回到大遼河入海口處的大營,那里有來接應我們的戰船,只有回到那里我們才是安全的。”楊靖應諾快步離開。
望著楊靖走遠,熊魚才晃了晃腦袋,已經十多年沒回到這兒了,難道真是近鄉情怯?回到熟悉的地方總是勾起一些有的沒的回憶,自己一個殺才,回到了故土倒是多愁善感起來了?
經過一夜的疾行軍,熊魚率領的聯合軍終歸是回到入海口處的大營,眾人還沒來得及松口氣,一份戰報跟著遞到了熊魚跟前,熊魚看完后直接讓將士們休息半天再坐船回錦州。
翟老將軍接過戰報一看,水師都統常威于十六日,也就是昨日,率領三千水師在大遼河阻擊營口支援鈕鈷祿·爾康的金軍,讓金軍不得寸進。
熊魚之所以要求麾下不得休息也要趕回海岸處的大營,一是怕從盤錦追擊來的金軍,二便是營口的金軍水師大營,里面駐軍一萬,雖然實力比不上自家的水師,但依舊是一大麻煩。
如今兩大擔憂皆除,熊魚可以放心地讓將士們好好休息一會兒,順帶還能側應一下常威的水師。聽取楊靖和翟老將軍的部署,熊魚便按計劃讓他們輪值休息去了,將士們廝殺多時,又連夜趕路,現如今安全了,大多放松下來倒頭就睡。
茫茫渤海上,黎明剛剛撕開天邊,東方的海天交際之處,染出一抹清冷的魚肚白。突然,濃霧被巨大的艦首劈開,旗艦如一座移動的城寨,赫然撞破了黎明的沉寂。那朱砂涂裝的艦首,劈開萬頃海水,霎時卷起蒼白的浪沫,飛濺如雨般潑灑在甲板上。緊接著,一艘、兩艘……無數艦影次第浮現,輪廓由模糊漸次清晰——龐大艦隊在晨光熹微里浩浩蕩蕩鋪展開來。
旗艦上,幾個衣衫襤褸的倭人跪伏在熊魚的帥案前,他們于三個月前在漢城曾被高麗的治安軍抓獲,原因竟是假扮商賈去青樓快樂,他們自說有潑天富貴,讓高麗青樓女子各種‘委曲求全’,基于他們變態的暴虐欲望,他們快樂完后還給高麗女子的臀部留下一些特殊的印記。
事后看著眾姐妹戲謔的目光,高麗女子頓時氣哭了,立刻找自己在漢城治安軍中的老相好樸且一頓梨花帶雨的哭訴,那些人的行為,那哪是打她的屁股啊,這分明就是打他的臉。
樸且一聽,一個商賈賤業也敢如此猖狂!于是招呼幾個手下去抓人,這一抓就扯出了一個驚天陰謀。樸且很快就抓到了那幾人,一審問,什么?無可奉告?那就打!幫他們努力找回記憶。
一招大記憶修復術下來,幾人只吐露他們是倭人,樸且對審問結果不太滿意,剛準備加大力度,宮里突然來人硬闖監獄帶走了那幾個倭人,走前,奄奄一息的倭人對著樸且一臉挑釁;沒幾天,樸且就面臨追殺,要不是他為人平時比較仗義,他可能交待在一處臭水溝里了。
樸且在三教九流朋友的幫助下撿了一條命,慌忙投奔駐守在漢城外的防備軍中的表兄,宮中那位的手還伸不進防備軍中,因為高麗的王沒有軍隊的指揮權,指揮權在駐軍平城的北軍都指揮使長孫達手里,他能指揮得動的只有維持秩序的治安軍。
樸且的表兄聽完樸且添油加醋的遭遇,也是一臉氣憤,轉頭就向軍中的北軍教習報告了此事,教習見事有蹊蹺,又上報給平城的長孫達,恰巧長孫達收到趙宇密信,要密切關注高麗王,最近這老小子不安分。
于是長孫達安排在高麗的細作著重調查樸且的事,結果查出倭國和金國的商隊首領頻頻進出高麗王宮,長孫達為了在不打草驚蛇的前提下能清楚三國勾搭的目的,一方面許給樸且重諾,以他為餌,引出被樸且教訓的倭人進行抓捕;一方面讓駐守高麗的北軍水師假扮海盜襲擊倭人的商隊,掩蓋倭人少人的事實。
在北軍循循教導下,被抓的倭人才吐露事實,簡單來說就是倭國的幕府將軍想獨占高麗通往倭國的航道;高麗王想謀求真正的獨立,但又怕金國記恨挖祖墳之恨;金國部分高層不想面臨兩面夾擊的局面,意向斷掉高麗與北軍的聯系,砍斷北軍這只伸進金國被窩里的爪子,三國的核心都是圍繞北軍展開,如此這般,三國看對眼了,決定暫時放下恩怨,暗戳戳給北軍來波大的:由倭國出兵牽扯住北軍的水師;金軍出兵錦州拖住北軍的鐵騎,可金國要求其他兩國付給開拔之資;高麗王趁北軍左右難顧之機奪回高麗軍隊的指揮權肅清北軍在高麗的駐軍。事成之后,高麗要整條鴨江以作安全保證,但會歲貢四成全國的錢糧給金國;允許倭人在釜山自治,但不能駐軍......
三國謀求共同利益的同時也各懷鬼胎,畢竟三國之前可是有血海深仇的,所以才有了長孫達見縫插針地抓捕了幾個倭人其他兩國而不知的情況,甚至還防著對方搞事情。
了解三國的圖謀后,長孫達密信在錦州的熊魚,熊魚在楊靖他們的建議下,決定將計就計,在倭國和高麗預付給金軍的糧草運輸途中突襲,殲滅金軍,截獲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