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晴舉起這些單據,聲音冷峻:“黃大姐,這些由項目施工單位支付的高檔煙酒費用,都是雙創學院使用的嗎?“
黃大姐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她支支吾吾地回答:“這個...這些東西是那家施工單位買的,只是...只是暫時存放在我們倉庫替他們保管...“
“那為什么領用人清一色都是你們單位的領導?“老戴緊盯著黃大姐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追問。
辦公室里的空氣仿佛凝固了。黃大姐臉色煞白,嘴唇顫抖著,卻再也說不出一個字來。雙方僵持了近二十分鐘,審計組見問不出更多信息,便決定轉換調查方向。
雅晴、老戴和老吳簡短商議后,決定找辦公室主任陶靜了解情況。當雅晴將發現的問題向陶靜說明時,陶靜顯得十分驚訝:“這些情況我真的完全不知情。丁主任離職時根本沒有與我做過任何交接。“她頓了頓,又補充道:“你們或許該去找丁主任問問。我這里確實沒有任何相關信息。“
等審計組一離開,陶靜立刻快步走向吳院長辦公室。關上門后,她壓低聲音將審計組的發現和詢問過程一五一十地匯報給了吳院長。
吳院長聽完,臉色陰晴不定。他走到窗前,背對著陶靜沉默良久,突然發出一聲冷笑:“好懸啊...我原本還打算繼續使用那些煙酒呢...“轉身時,他的眼中閃過一絲陰鷙:“看來,我們得另想辦法了。“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又重重放下:“劉院長啊劉院長,該著你倒霉。誰讓你偏偏遇上了雅晴這么個喪門星呢!“
陶靜站在一旁,看著吳院長陰沉的臉色,心中五味雜陳。她隱約感覺到,這場審計風波恐怕才剛剛開始,而自己已經被卷入了一個危險的漩渦之中。窗外,一片烏云正緩緩遮住了太陽,辦公室里頓時暗了下來。
下午三點整,丁主任準時出現在審計組辦公室。老戴起身相迎,兩人握手時都能感受到對方手心的溫度。
“丁主任,感謝您抽空過來。“老戴推了推眼鏡,將一疊領用記錄擺在桌上,“這是我們審計發現的一些情況,想請您核實一下。“
丁主任接過資料,仔細翻看后嘆了口氣:“這些確實是我簽字的。既然你們已經查到了,我也就不隱瞞了。“
雅晴遞上一杯茶,輕聲問道:“能詳細說說這些高檔煙酒的具體用途嗎?“
“都是單位招待用的。“丁主任抿了口茶,坦然道,“這幾年規定越來越嚴,但有些公務接待又不得不做。經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由黃大姐具體經辦,費用暫時掛在項目施工單位賬上。“
老戴敏銳地追問:“集體研究?有會議記錄嗎?“
丁主任苦笑一聲:“這種事怎么可能留下書面記錄?都是口頭商量的。“
次日上午,前任劉院長也來到審計組辦公室。他西裝筆挺,但眼角的皺紋顯得格外深刻。
“各位審計組的同志,“劉院長坐下后開門見山,“丁主任應該已經跟你們說明了一些情況。我想補充的是,我們也是迫不得已啊。“
雅晴翻開筆記本:“劉院長,能具體說說嗎?“
“現在規定多嚴啊,“劉院長攤開雙手,“但有些商務接待又推不掉。我們想來想去,只能把接待地點從高檔酒店搬到單位食堂,至少能省下場地費。至于煙酒...確實走了些彎路。“
老戴突然問道:“那庫房里發現的那些紅酒是怎么回事?領用單上可都是白酒。“
劉院長明顯一愣,隨即搖頭:“這個我就不清楚了,可能是黃大姐自己采購的吧。“
待劉院長離開后,老戴立即召集審計組開會。
“你們注意到沒有?“老戴敲著桌子說,“劉院長對紅酒的事明顯不知情。而且,所有領用記錄都是白酒,但我們在庫房卻發現了紅酒。這不正常。“
雅晴點頭附和:“我懷疑黃大姐可能借采購之便中飽私囊。要不要查查她的銀行流水?“
老吳插話道:“還有,那些所謂的'集體研究',連個會議記錄都沒有,太可疑了。“
經過激烈討論,審計組決定向馬處長匯報。馬處長聽完匯報后,立即批準對黃大姐的銀行流水進行審計。
“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馬處長嚴肅地說,“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打草驚蛇。“
走出處長辦公室,老戴對雅晴低聲說:“我有預感,這次我們可能挖到了一條'大魚'。“
雅晴望著走廊盡頭,輕聲回應:“是啊,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小心行事。黃大姐背后,說不定還有人。“
審計組立即調取了黃大姐提供的銀行卡近三年的交易流水,展開細致審計。老戴戴上老花鏡,逐筆核對每一筆資金的來龍去脈。
“這筆2.6萬元的進賬很可疑,“老吳指著流水單上的一筆記錄說,“付款方是項目監理單位,備注寫的是'日常辦公用品采購'。“
雅晴立即調出對應的報銷憑證:“奇怪,發票上開的是辦公用品,但金額和日期完全對得上。“她拿起計算器快速核算,“而且這筆款項到賬后的第三天,就分別在同仁堂藥店和酒類專賣店有大額消費。“
老戴立即安排小湯前往相關商家調查取證。調查結果顯示,黃大姐確實用這筆錢購買了高檔白酒和保健品。小湯帶回來的購物小票上,清晰地記錄著“衡水老白干12瓶“、“同仁堂蟲草禮盒3盒“等字樣。
“這是典型的虛開發票、套取資金行為。“老戴嚴肅地說,“以辦公用品名義報銷,實際購買的是高檔煙酒和保健品。“
隨著審計的深入,更多問題浮出水面。老吳在核對食堂采購賬目時發現異常:“你們看,每月調味品采購量明顯偏高,但實際庫存卻對不上。我懷疑是通過虛增采購數量來套取資金。“
雅晴立即調取供應商的送貨單進行比對:“確實有問題!送貨單上的數量和財務報銷的數量不一致,每月差額在3000-5000元不等。“她快速計算后得出結論,“三年累計虛報近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