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人群
- 從獵戶開始爆肝熟練度
- 風挽殘月
- 2003字
- 2025-06-25 08:00:00
魚人妖魔出現的剎那,張硯劈出一道劍氣,重重斬向妖魔。
彩鈴目不轉睛的盯著劍氣。
就見。
妖魔的身體宛如虛幻一般,任由劍氣穿過,它卻毫發無傷。
糟了,最差也是四轉妖魔!
張硯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面露凝重。
他收劍入鞘,仔細打量那妖魔,妖魔沒有主動發起進攻,那就說明,他和彩鈴二人尚未滿足魚人妖魔發起攻擊的條件。
得趁早搞清楚,魚妖的規則。
接下來,張硯壯著膽子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包括但不限于,移開視線、走動、大聲說話、睡覺等等動作。
但魚妖從始至終就像個木雕一般,只是站在門外靜靜地看著他。
難不成,只有出了這間房子,魚妖才會發起進攻?
念及于此,張硯身形一閃,來到房門之外,不等魚妖反應,又迅速進入房間。
魚妖還是沒有攻擊的意圖。
什么鬼?
“彩鈴,不管它了,你休息,我給你守夜。”
“好。”
……
一夜過去,平安無事。
張硯自始至終都沒有搞清楚魚人妖魔的規則。
隨著朝霞升起,妖魔消失,陽春縣又變成一座空城,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彩鈴,起來繼續趕路了。”張硯輕聲喚了一句。
彩鈴猛地從床上驚醒,大口喘著粗氣,見張硯依舊平安無事,才放下心來。
昨夜她一做夢就是魚人妖魔發起攻擊,張硯不敵身亡的場景,一連驚醒好幾次,好在,夢中的一切并未發生,他們也還活著。
彩鈴緩了一會兒,從包裹中掏出搜羅來的大宋地圖,按照路線確定了下一座城池,是一座名為楊柳的縣城。
二人確定好目的地,就此出發。
陽光大盛。
一片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中,張硯帶著彩鈴停下腳步,臉上流露出幾分欣喜。
原因無他。
前方不遠處,近百名粗布麻衣的難民匯聚在一起,朝著遠方進發。
這還是他們進入大宋以來,第一次遇到如此多的活人。
彩鈴臉色一喜,道:“張先生,咱們快去看看,說不定會有你親人的蹤跡。”
她的話與張硯的想法不謀而合。
張硯也不耽擱,抱著彩鈴身形一閃就來到那群難民前方。
……
田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父親是農民,爺爺是農民,據說素未謀面的祖爺爺也是農民。
他本以為自己也會像他們一樣,耕地務農、娶妻生子、平平淡淡掙扎地過完一生,最后躺在粗制濫造的棺材里,被同為農民的兒子安葬。
可自從旬月之前,一切都變了。
村子里莫名其妙出了怪事,接連鬧出人命,后來才知道,那是妖魔作祟。
當他得知真相,想帶著妻兒逃命之時,一切都晚了,他的妻子孩子在逃離的前一夜遭到了妖魔襲擊,不幸離世。
不過,從村里逃出來,逃到縣城之時,他覺得活著未必就幸運。
縣城,沒了。
他漫無目的地走啊走,遇上了其他逃難的人,抱團取暖,慢慢的,匯聚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后,竟有九十二人。
這群人來自四面八方,有他去過的地方,有他沒去過的地方,更有的人,生于長于他從來沒聽說過的地方。
有與他同為農戶的,有家庭條件好的,他們本是不同世界、不同命運的人,卻因為妖魔作亂,成為了同一根繩上的螞蚱。
他們都是難民。
與往常一樣,田越帶著眾人漫無目的地朝著下一座城池走著,或許,下一座城池就是希望。
就在此時,他的視線中突兀出現兩道人影,一男一女。
男的高大英俊,女的花容月貌。
他們身上的衣服很干凈,臉也很干凈,陽光輝映之下,田越一度以為自己遇到了傳說中的仙人。
他是這么想的,于是也就這么做的。
“仙人,求求您救救我們吧。”話音落下之際,他重重跪在地上。
“仙人,求求您救救我們吧。”其余人不知領頭的田越瞧見了什么,也烏泱泱地跟著跪下。
這……
張硯怔了一下,回過神來,忙道:“你們快起來,我不是仙人!”
“不是仙人嗎?為什么不是仙人,為什么不是!”田越崩潰地大喊著,一路走來,歷經艱難險阻,憑什么還沒有看見曙光。
有兩個意志堅定的年輕人率先回神,站起身來,一左一右將涕泗縱橫的田越攙扶起來。
那兩個年輕人警惕地看著張硯二人,問道:“那你們是誰,妖魔嗎?”
“也不是,我們是武者。”張硯搖頭道。
“武者?”他們顯然從未聽說過這個名次,就和在懷山村之時的張硯一樣。
在張硯的示意之下,彩鈴向眾人解釋起來武者究竟是什么。
良久,田越率領的眾人逐漸平復心中激動的情緒,田越本人也是。
“那……,兩位武者大人,能帶我們去一個安全的地方嗎?”田越小心翼翼地問道。
迎著眾人期盼的目光,張硯實在是說不出拒絕的話,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實話實說道:“我們也不知道如今大宋有沒有安全的地方。”
“一路走來,在遇到你們這群人之前,我在大宋就只見過兩個活人。”
“況且,我來大宋是為了找人的,恐怕帶不了你們。”
眾人的眼神徹底黯淡下來,卻有一個年輕小伙子出聲問道:“你們要找誰,我們若是有你們要找之人的消息,能不能用來交換,讓你們保護我們?”
彩鈴回眸瞧了一眼沉思的張硯。
不一會兒,張硯就道:“可以,前提是你們真的有,并且要聽話。”
“好,那你說你要找誰?”那年輕人道。
“我要找的人有四個,他們四人應該是形影不離的,其中一人名為王自喜,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
年輕人搖搖頭,他自己沒聽說過,但不代表這里其他人沒聽說過。
他挨個問了起來,一個一個詢問。
張硯也豎起耳朵聽著眾人的回答。
第一個,沒有。
第二個,沒有。
……
第三四十個,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