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嬸子又多多少少有點那種母性心理吧,覺得韓旭一個小后生還沒成人呢,不容易。
還好李建國每天晚上都來接她回去,所以兩口子拿著錢他也不擔心。
同時回去的還有牛家父子和周大爺呢。
牛二叔干的挺好,現在韓旭也讓他正式在店里做工了,工資跟別人都是一樣的。
差不多搞好這些就等著九月初一開學了。
開學這一天,學校里還是挺熱鬧的。
忻城中學還是可以的,師資力量在如今來說在這座城市里算是比較強的了。
學生沒有那么多,不過聽說今年三中,四中都開始籌建了。
現在學校很熱鬧,大家都剛來。
最熱鬧的還不是韓旭他們這批人,畢竟這一開學他們都高三了。在這所學校讀書第三年了。
最熱鬧的還是今年剛考進來的高一的學弟學妹們。
不過他們多數都很樸素,來也是帶了不少東西,個個都是背著東西的,因為還有一部分是從下面的村或者是縣考進來的。
學校有一部分宿舍就是專門供給這些不在市區的人住的,所以他們帶的東西就格外多。
這個時候的中學校園跟后世是沒有辦法比的,環境很差,設施不行,什么都得自己帶。
整個學校也沒有很大,所有的房子也是舊的。
學校里唯一比較新的就是操場,去年的時候翻新過。
高一,高二,高三的教學樓都是在樓上,也只有兩層一樣是舊的。
其他包括老師們的辦公樓以及那些必須要住校的同學的宿舍,還有一些必須要住校的老師的宿舍全都是平房。
高中校園里有一個圖書館,小的可憐,里面也沒有幾本書。
都是社會上的一些愛心人士捐助的,以及前些年校長他們從外面淘來的。
但是韓旭記得這所學校的學習氛圍還不錯。
老師們反而是兩極分化,有一部分人是有真才實學的。
但是也有少數的那么幾個是特殊年代的時候奮斗上來的。
這種時代特色就不必多說了。
他順著記憶走進了學校,直奔高三的班級。
推開門走進去,倒也沒有驚動所有的同學,大家經過了一個暑假,現在回到學校都很開心,嘰嘰喳喳的在聊天,有的人根本沒注意有人進來了。
韓旭是從后門進去的。
也只有離后門近的同學回頭看了他一眼,這一看就都愣了一下。
第一反應是陌生。
韓旭今天穿了一條牛仔褲和一件白色的T恤。
T恤上非常富有時代特色的印了新城本地的一個旅游景點,是一個全國馳名的旅游景點的圖標。
他昨天下午的時候找理發店理了個頭發,那個時候理發店的人還要問他要不要做一個流行的發型。
普通洗頭剪頭也就花了五毛錢。
如果要做個什么流行的發飾的話,就要一塊或者一塊二。女性剪頭發八毛。
現在的流行發型也挺大膽前衛的。
新城街頭已經有留中長發的男生了,看起來頗具藝術范兒。
不過留的最多的發型一個是板寸,一個是三七分。
韓旭沒有要那些時髦的發型,他只是把原本的頭發剪短了一些。比起三七分倒更像四六分。
他的臉型本來就好,養了自己一個多月之后,人更精神了,臉上有了肉之后看起來比以前精致多了。
誰看見都得說一聲俊后生。
在這個年代身長腿長,穿這么一身新潮時髦的衣服,頭發理的板板正正,人站的也直溜。
誰不得多看兩眼?
就跟那年畫上的電影明星似的。
很快就有人戳了一下李望清的胳膊問他:“哎,那是你弟不?他咋大變樣了?”
不用同學說李望清其實已經看見了。
應該說他比所有人都震驚于韓旭的改變。
原來的韓旭是什么樣兒?在這一刻他竟然有點想不起來了。
但是面前高身大手穿的干干凈凈的韓旭,絕對不是原來的韓旭。
他下意識的看韓旭的褲子,那牛仔褲他見過,可一條要十七塊錢,他也想要來著,可他爸媽都不給他那么多錢。
還有韓旭腳上的是球鞋?他在百貨商店看見過的回力球鞋,要十二塊錢一雙,他怎么買得起?
什么年代,男生都會想要一雙球鞋,回力的球鞋在如今,就是特別好的了。
“是隨便坐嗎?定好座位了嗎?”韓旭也沒太往那邊看,就問旁邊的同學。
“沒定呢,瞎坐,隨便坐吧,你就坐我旁邊吧。”那同學對他笑了一下。
“你這一個暑假怎么長高了這么多?”
其實長高的不只是一個韓旭,其他的同學也有長高的。
都是長個子的時候嘛。
現在的人營養差,發育的比比較晚,到了十七八歲長個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誰也沒有韓旭這么突出。
“吃的多吧,我最近特別能吃,一天三頓,半夜還餓。”
“哎,誰不是呢?我奶天天罵我和我弟說我倆餓死鬼托生的。”同學也是心有余悸。
“人都到齊了嗎?快上課了。”曾經的班長也是班里的班花喬月站起來四處看了一下。
她的眼神也在韓旭身上停留了一會兒,然后又轉走。
“沒到齊吧?李金花呢?丁金呢?馬上就九點了,這倆人怎么還沒來呀?”有同學念叨著。
“咱先坐好吧,估計他倆是遲到了,馬上老師就來了。”
他們的老師大部分還是原來那一批,為了保證他們能一直把高中三年的學生帶出來,所以不會輕易換,但是也有一些稍微的調整,比如說英語老師換了。
據說新來的英語老師是從省城過來的。
他們原來的英語老師水平真的很差。
現在這個年代教英語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沒有出過國,他們自己的口語就很有問題,所以再來教導學生的時候誤差就更大了。
這也沒有辦法,只是韓旭他們班的英語老師是屬于那種特別差勁的。
別說是英語,他連普通話都說不好,講英語的時候都帶著口音。
所以就導致他們全班的英語都稀爛。
升上高三大學,學校大概是終于看不下去了,所以換了一個新的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