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察章
拾遺子來到南京,有學生特地跑來問他:“現在皇上設立了錦衣衛,到處安排眼線。大家都說當官的每天提心吊膽,先生怎么看這事?”
拾遺子笑著摸了摸胡子,說:“以前商湯能推翻夏朝,可不只是靠打仗厲害,還靠伊尹潛入夏朝都城,摸清了對方底細。明太祖從窮老百姓起家當皇帝,心里明白管國家就像炒菜,火候得拿捏準。明朝洪武年間,有個叫錢宰的老大臣,下朝回家后隨口寫了句詩‘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意思是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去上朝,抱怨太辛苦。誰能想到,第二天上朝時,明太祖居然笑瞇瞇地對他說:‘你這詩寫得不錯,但我可沒嫌你遲到,改成“憂遲”是不是更好?’錢宰一聽,后背直冒冷汗,這才知道自己在家說的話,早就傳到皇帝耳朵里了。”
學生不太明白:“這么說,皇帝派人監視大臣,是為了提前預防壞事發生?”拾遺子點點頭:“管國家就像放羊,如果頭羊想帶著羊群亂跑,那整個羊群就散了。錦衣衛那些人,就好比牧羊人手里的鞭子,不用天天揮,但得讓羊知道鞭子在那兒。當年胡惟庸準備謀反前,他家井里突然長出石筍,他還以為是好兆頭,卻不知道早有錦衣衛把這事偷偷報告給皇帝了。皇帝掌握了這些秘密,才能在大臣還沒真動手前,就把麻煩解決掉。”
二、巡行章
拾遺子在洛陽的時候,跟周成王聊治國。成王問他:“先王制定禮樂制度,天下人都信服,為什么還要專門派人出去巡查各個諸侯國呢?”
拾遺子回答說:“以前唐堯、虞舜那么賢明,讓大禹治水、后稷教百姓種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周朝把土地分封給諸侯,雖然有家族規矩管著,但還是得知道諸侯們在干什么。當年召公去南方巡查,在甘棠樹下給老百姓斷案,到現在大家還在念叨他的好。不過召公巡查,可不只是去做好事,也是去了解情況。有個叫熊渠的小諸侯,在自己封地偷偷練兵,覺得神不知鬼不覺。結果巡查的人路過,跟當地百姓聊天,發現大家說起軍隊就躲躲閃閃,馬上就暗中調查,最后把這事報告給了朝廷。成王知道后,既沒馬上治他的罪,也沒不管,而是下命令讓熊渠到朝廷里當保鏢,這樣既解決了隱患,又顯得皇帝大度。”
成王想了想說:“這么看,這些巡查的人就像皇帝的眼睛,能把天下看得清清楚楚?”拾遺子說:“沒錯!天下這么大,皇帝一個人哪看得過來,只有到處安排眼線,才能像看自己手掌紋路一樣清楚。就像蜘蛛網,看著細細的,可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就知道。”
三、密探章
拾遺子到了長安,跟漢武帝身邊的大臣聊天,說起主父偃的故事。
“漢武帝剛當皇帝的時候,各地諸侯勢力太大。主父偃提出‘推恩令’,想削弱諸侯。但皇帝心里清楚,光有政策還不夠,還得知道諸侯們在搞什么名堂。當時濟南王劉辟光,偷偷結交江湖好漢,招兵買馬,以為藏得嚴實。可他不知道,皇帝早就派人混進他的地盤,每天他看什么書、見什么人,都被記下來了。有一回,劉辟光和手下商量造反,剛說‘現在朝廷的軍隊都在北方’,消息就快馬加鞭送到漢武帝手里了。”拾遺子慢悠悠地說,“后來皇帝派兵收拾他,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大臣問:“當密探最重要的是保密,怎么才能讓他們死心塌地為皇帝辦事呢?”拾遺子說:“皇帝對待密探,得像養鷹一樣。餓著它,它就聽話;喂飽了,它就飛走了。皇帝給密探大把銀子、許諾官職,但同時又讓他們互相監視。就好比長安城的街道,看著四通八達,其實每一條都在皇帝掌控之中。”
四、問訊章
拾遺子在開封,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孫子趙宗實聊起皇城司。
趙宗實問:“我爺爺當年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把武將的兵權都收回來了,為什么還要設立皇城司,派親事官監視大臣呢?”拾遺子說:“太祖皇帝是靠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太清楚兵權旁落有多危險了。皇城司那些親事官,就像皇帝安在大臣身邊的耳朵。當年宰相趙普,收了吳越王送的海貨,覺得神不知鬼不覺。結果親事官早就在他家安排了仆人,連箱子里裝了多少珍珠都數得明明白白。太祖皇帝知道后,沒立刻治他的罪,而是在朝堂上問趙普:‘吳越王送的海貨,你分我點沒?’趙普當場就嚇傻了,從那以后再也不敢亂來了。”
趙宗實點頭說:“這是用秘密敲打大臣,讓他們知道害怕。”拾遺子接著說:“還不止這些。宋神宗的時候,王安石變法,新派和舊派吵得不可開交。皇城司的親事官不光監視大臣,連老百姓在酒館里說什么都聽著。有個太學生在酒館里議論變法,說‘青苗法雖然好,但老百姓日子更苦了’,這話很快就傳到神宗耳朵里。神宗就調整了政策,既讓變法能推行下去,又不讓老百姓怨氣太大。皇帝掌握這些秘密,不是為了挑大臣的刺,而是像炒菜調味一樣,知道咸淡才能做出好菜。”
五、細作章
拾遺子在沈陽,和康熙皇帝聊起粘桿處的來歷。
康熙笑著說:“先生知道嗎?我這粘桿處,一開始就是用來粘知了、捉蜻蜓玩的。”拾遺子拱手說:“陛下圣明,粘桿處雖然從玩樂開始,后來卻成了陛下的眼線。當年明珠結黨營私,覺得黨羽遍布朝廷,沒人能管得了他。可他不知道,粘桿處的侍衛早就混進他家里,連他和索額圖偷偷聊天時,茶杯在桌上敲了幾下都記下來了。陛下把這些證據往朝堂上一擺,明珠他們一句話都辯不出來。”
康熙問:“用細作監視大臣,會不會讓他們心里記恨?”拾遺子說:“水太清了就養不活魚,人太苛刻就留不住身邊人。陛下用粘桿處,不是要事事追究,而是要讓大臣們知道,做壞事遲早會被發現。就像松花江的水,看著平平淡淡,底下全是暗礁。大臣們知道陛下有眼線,就會老老實實,不敢胡作非為。這不是瞎猜疑,而是治國的手段。”
六、訪查章
拾遺子在洛陽,和北魏孝文帝聊起御史臺的工作。
孝文帝說:“我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多虧了御史臺幫忙監督。”拾遺子說:“御史臺的御史們,就像陛下手里的鏡子,能照出大臣是好是壞。當年任城王拓跋澄負責遷都的事兒,有個官員在背后使壞,到處散布謠言說‘遷都肯定會遭天譴’。御史調查清楚后,馬上報告給陛下。陛下當著大家的面懲罰了那個官員,既震懾了反對的人,又讓遷都的事兒順順利利進行下去。”
“調查這事,關鍵得細心。”拾遺子接著說,“北齊的時候,渤海王高歡派孫騰去考察地方官。孫騰每到一個地方,不光查賬,還挨家挨戶跟老百姓聊天,問他們官員平時的表現。有個縣令,賬冊做得漂漂亮亮,可老百姓都說他欺負人。高歡知道后,立馬撤了他的職,提拔了真正有能力又善良的人。皇帝通過調查掌握大臣的秘密,才能讓有本事的人上位,把壞官趕下去。”
七、監聽章
拾遺子在開封,和宋高宗趙構聊起秦檜。
高宗嘆氣說:“秦檜當宰相這么多年,我知道他結黨營私,為什么還要重用他呢?”拾遺子說:“陛下不是真重用秦檜,而是通過他掌控朝廷。當年秦檜書房里有個仆人,是陛下特意安排的。秦檜和金國使者密談的內容,很快就能傳到陛下這兒。陛下知道他的一舉一動,才能在關鍵時候制衡他。就像放風箏,線在陛下手里,風箏飛得再高也跑不了。”
“監聽可不只在朝廷里。”拾遺子接著說,“南宋時有個武將,在駐地偷偷養死士,覺得神不知鬼不覺。結果他小妾和陛下派的人認識,枕邊風就成了陛下的眼線。武將的一舉一動,都被陛下掌握了。皇帝監聽大臣,不是為了窺探隱私,而是為了守住江山。就像打更的人,每天夜里敲梆子,是為了讓老百姓睡得踏實。”
八、查訪章
拾遺子在廣州,和南明永歷帝聊起錦衣衛。
永歷帝一臉愁容:“現在國家只剩半壁江山,我的錦衣衛還能派上用場嗎?”拾遺子嚴肅地說:“當年明太祖靠錦衣衛打下天下,陛下現在更得多多安排查訪的人。就像海上的燈塔,雖然只有一座,卻能讓船只避開危險。”
“曾經有個總兵,表面上對陛下忠心耿耿,背地里卻和清軍勾結。”拾遺子說,“他以為藏得嚴實,結果錦衣衛的人扮成商人混進他軍營,發現了他和清軍來往的密信。陛下知道后及時處理,才沒發生兵變。查訪的關鍵在于用心,只要查訪的人肯下功夫,再隱秘的事也能查出來。就像獵人追蹤獵物,順著腳印總能找到老巢。”
九、探聽章
拾遺子在武昌,和黎元洪聊起北洋軍閥時期的特務組織。
黎元洪感慨:“現在軍閥混戰,大家都在互相安插眼線,根本防不住啊!”拾遺子說:“亂世之中,打探消息太重要了。當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派段祺瑞去摸清其他軍閥的情況。段祺瑞扮成商人,在各個軍閥地盤里轉悠,跟他們的手下喝酒聊天,很快就把對方的底細摸清楚了。袁世凱靠著這些情報制定策略,才能在亂世里站穩腳跟。”
“打探消息,得懂得隨機應變。”拾遺子接著說,“有個軍閥的秘書長,表面上給主公出謀劃策,實際上被對手收買了。他每次寫密信用米湯當墨水,覺得別人看不見。結果打探消息的人用碘酒一涂,字跡全顯出來了。皇帝派出去打探的人,就得有這種本事,識破各種花招,掌握真實情況。”
十、洞察章
拾遺子年紀大了,回到家鄉,對學生們總結說:“從夏商周一直到現在,皇帝治國的關鍵,就在于‘洞察’兩個字。安排特務、到處安插眼線,不是為了懷疑大臣,而是為了把國家管好。”
“朱元璋用錦衣衛,了解大臣的私心;周成王派人巡查,掌握諸侯的異動;漢武帝用密探,摸清藩國的陰謀。”拾遺子語重心長地說,“皇帝掌握大臣的秘密,不是為了懲罰他們,而是為了引導他們。就像農民種地,得知道每棵莊稼的生長情況,才能及時澆水施肥。”
“你們記住,”拾遺子最后說,“治理國家就像看病,得先找到病根。皇帝派特務調查大臣,就是為了找到治國的關鍵問題,讓國家長治久安。這不是耍陰謀詭計,而是治國的智慧。”學生們聽了,都認真地點頭,把這些話牢牢記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