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帝王篇·壬·公私經

  • 拾遺子
  • 拾遺士
  • 3456字
  • 2025-05-10 08:00:00

一、和珅章

帝王權術不是君王的專屬,臣子、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使用。

清朝乾隆年間,京城繁華如舊。拾遺子坐在書院的老槐樹下,弟子陳生湊過來問:“先生常說官員當守正,為何如今貪腐之事屢見不鮮?”拾遺子目光深邃,緩緩說起和珅的事。

那時和珅深受皇帝信任,掌管戶部。有一回,朝廷要查辦一位外省官員的貪腐案,按律該抄沒其家產充公。和珅卻暗中指使親信,在查抄時故意夸大財產數目,把許多本屬官員家人的私產也列入其中。等到清點完畢,他又讓手下將一部分貴重財物偷偷運到自己的庫房,只把少量財物上繳國庫。他還對皇帝說,是查案官員辦事不力,差點讓贓物遺漏,自己費了好大勁才追回這些財物。皇帝聽了,反而覺得和珅忠心能干。

拾遺子說:“和珅就是利用朝廷的法律,打著懲貪的旗號,行自肥之實。他表面上嚴格執法,實際上在法律的框架內做手腳,讓自己的貪腐行為看起來名正言順。這就是有些官員的權術,用法律當幌子,損公肥私。”陳生點點頭,似有所悟。

二、夏禹章

夏朝時候,黃河水患頻發。禹帝治水有功,建立夏朝。有一年,某個部落的首領負責征收治水所需的物資。他對百姓說,這是奉了禹帝的命令,為了治理水患,每家都要交出一定數量的糧食和布匹。百姓們不敢怠慢,紛紛繳納。

可這首領卻暗中降低征收物資的標準,本該交一斗糧食的,他說禹帝有新令,只需要交半斗,但實際上他還是按一斗來收取,多出的半斗就進了自己的腰包。他還偽造了一份禹帝的文書,上面寫著允許征收額外的物資作為治水的備用。當有人質疑時,他就拿出這份文書,說這是法律規定,誰敢違抗就是對禹帝不忠。百姓們害怕得罪首領,更害怕違背“法律”,只好默默忍受。

拾遺子路過這個部落,了解到情況后,對百姓說:“真正的法律是為了百姓的福祉,而不是官員謀取私利的工具。這位首領假借禹帝的命令,利用法律的名義,實際上是在剝削你們。你們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虛假的法律所迷惑。”

三、商鞅章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推行嚴刑峻法。有個地方官員負責執行新法中的土地政策。按照規定,百姓開墾荒地可以獲得土地,但需要向官府登記報備。

這個官員卻想出了歪招。他對開墾荒地的百姓說,登記需要繳納一定的手續費,而且手續費的標準由他來定。有些百姓開墾的荒地多,他就收取高額的手續費,甚至超過了百姓開墾荒地的成本。他還威脅百姓,如果不繳納手續費,就說他們是私自開墾荒地,要按照新法治罪。百姓們無奈,只好拿出辛苦攢下的錢來繳納。

同時,他還把登記的土地數量暗中減少,把多出的土地說成是自己開墾的,據為己有。當商鞅派使者來檢查時,他拿出偽造的登記冊,上面數據齊全,使者也沒看出問題。拾遺子聽說后,感慨道:“商鞅變法是為了強國富民,可有些官員卻在執行過程中,利用法律的細節漏洞,大肆謀取私利,這不僅違背了變法的初衷,也傷害了百姓的利益。”

四、文景章

漢朝文景之治時期,天下安定。有個郡縣的太守負責管理糧食儲備。當時朝廷下令,要各地儲備足夠的糧食,以備災年。

這個太守表面上積極響應,派人到各地收購糧食,可實際上他和糧商勾結。他讓糧商故意抬高糧價,然后自己以高價收購糧商的糧食,糧商再把多出的錢分給他。收購的糧食數量本應如實上報,他卻虛報數目,說已經儲備了足夠的糧食,實際上倉庫里的糧食遠遠不夠。

后來當地發生旱災,百姓需要開倉放糧。太守又謊稱糧食在運輸過程中遭遇災害損失了很多,只能少量發放。而他自己卻把之前收受賄賂得來的錢用來購買糧食,高價賣給百姓。拾遺子知道后,對身邊的人說:“官員本應為民謀福,可此人卻借著朝廷儲備糧食的法律,與商人勾結,損公肥私,實在是可惡。法律在他手中,成了賺錢的工具,而不是保障百姓的依靠。”

五、貞觀章

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推行納諫制度,廣開言路。有個御史負責巡查地方官員的政績。他到了一個州縣,當地官員為了討好他,先是送上重金,被御史拒絕后,又想出了別的辦法。

這個地方官員知道御史要考察百姓的民生情況,就提前安排好一些百姓,讓他們在御史面前說自己的好話,還偽造了一些政績數據,比如新開了多少農田,修建了多少水利工程等。同時,他還利用法律中關于誹謗官員的條款,威脅那些對他有意見的百姓,如果敢在御史面前說壞話,就以誹謗罪論處。

御史巡查時,看到的都是“良好”的景象,就向朝廷上報了這個官員的“政績”。拾遺子聽說后,嘆息道:“唐太宗設立納諫制度和考察官員的法律,是為了了解真實情況,治理好國家。可這個官員卻用威脅百姓、偽造政績的手段,欺騙御史,利用法律來堵住百姓的嘴,掩蓋自己的失職和貪婪,這是對法律的褻瀆。”

六、開元章

唐朝開元盛世,商業繁榮。有個管理市場的官員,負責制定和執行市場交易的規則。他規定商人在市場上交易,必須繳納一定比例的稅費,而且要領取專門的營業執照。

這個官員卻在稅費和執照上做起了文章。他私自提高稅費的比例,還說這是朝廷新頒布的規定,商人如果不繳納,就不讓他們在市場上交易。同時,辦理營業執照本來不需要費用,他卻巧立名目,收取高額的辦理費,說這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的成本。

對于一些不愿意繳納額外費用的商人,他就以違反市場規則為由,沒收他們的貨物,甚至把他們關進監獄。商人們敢怒不敢言,只能乖乖交錢。拾遺子在市場上看到這種情況,對商人們說:“法律是為了規范市場,保障你們的合法權益,而不是讓官員用來敲詐勒索的。你們要團結起來,揭露他的違法行為,讓真正的法律得以執行。”

七、包拯章

宋朝時候,包拯以執法嚴明著稱。但有個地方官卻借著包拯的名義,行不法之事。他所在的州縣,有百姓之間發生糾紛,按照法律應該秉公處理。

這個地方官卻對原告說,要想打贏官司,必須繳納“打點費”,否則就按照對方的說法來判案。他還說,這是包拯大人制定的規矩,為的是防止有人隨便打官司。對于被告,他也同樣索要錢財,說如果不繳納,就會被判有罪。

有些百姓相信了他的話,為了打贏官司,只好拿出家里的積蓄。而這個地方官把收來的錢都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后來包拯聽說了這件事,親自來查辦,才揭穿了他的真面目。拾遺子以此為例,對弟子們說:“即使有像包拯這樣的清官,也會有官員借著法律和清官的名義,謀取私利。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的法律條文,還要看執行法律的人是否真正公正。”

八、萬歷章

明朝萬歷年間,朝廷推行礦稅政策,在各地開采礦產并收取賦稅。有個礦監被派到一個礦區負責收稅。

這個礦監到了礦區后,不僅按照規定的稅率收稅,還私自增加了很多名目的費用,比如“開礦許可費”“安全保障費”“設備檢查費”等等。礦工們每天辛苦挖礦,所得本來就不多,還要繳納這么多費用,生活十分艱難。

他還威脅礦工,如果不繳納這些費用,就關閉礦洞,不讓他們挖礦。同時,他把收取的這些額外費用都據為己有,還向朝廷虛報礦產量,說這里的礦產豐富,為朝廷增加了很多稅收。拾遺子來到礦區,看到礦工們的困境,說道:“朝廷的礦稅政策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可這個礦監卻借著這個政策,隨意增加費用,剝削礦工,這是典型的利用法律名義損公肥私的行為。法律的威嚴在于合理執行,而不是成為官員斂財的借口。”

九、崇禎章

明朝崇禎年間,天下大亂,災荒不斷。朝廷下令各地官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有個知府負責管理當地的糧倉。

這個知府表面上打開糧倉,卻在放糧時做了手腳。他規定每個災民只能領取少量的糧食,而且這些糧食都是發霉變質的。他還把好的糧食偷偷運到外地賣掉,換取錢財。當有災民抗議時,他就以擾亂賑濟秩序為由,派兵鎮壓。

他還向朝廷上報,說當地的災情已經得到控制,糧倉里的糧食足夠賑濟災民,不需要再調撥糧食。實際上,他把賣糧食得來的錢都放進了自己的腰包。拾遺子路過此地,看到災民們餓殍遍野,十分痛心,他對災民們說:“官員的職責是保護百姓,可這個知府卻借著賑濟的名義,私賣糧食,不顧你們的死活。法律賦予官員權力,是讓他們為百姓服務,而不是讓他們肆意妄為。”

十、北洋章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割據,稅收繁重。有個軍閥手下的稅務官,負責征收各種賦稅。

他制定了很多苛刻的稅收條目,比如田稅、人頭稅、商業稅,甚至還有“行路稅”“房屋稅”等等。百姓們無論做什么,都要交稅。而且他在收稅時,不按規定的標準來,而是隨心所欲地收取,想收多少就收多少。

他還養了一群打手,誰敢不交稅或者質疑他的收稅行為,就會被打手打得遍體鱗傷。他把收來的稅款大部分都據為己有,只給軍閥一小部分。拾遺子在這個混亂的時期,看到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感慨地說:“在這動蕩的年代,法律被拋在一邊,官員們借著征稅的名義,肆意盤剝百姓,這是對百姓的極大傷害。真正的法律應該保障百姓的權益,而不是成為官員掠奪的工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石泉县| 建德市| 大名县| 财经| 象州县| 延安市| 邯郸县| 东丽区| 嘉义县| 镶黄旗| 兴隆县| 留坝县| 连州市| 南昌县| 唐山市| 义马市| 达拉特旗| 汽车| 嵊泗县| 灌阳县| 多伦县| 双峰县| 宁晋县| 郁南县| 密云县| 通榆县| 滦南县| 海城市| 东乡县| 皋兰县| 平凉市| 锦州市| 宝应县| 洛宁县| 夏邑县| 阳西县| 梓潼县| 水富县| 西乡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