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珠章
帝王常常明知故問地試探臣子,這是一種考驗臣子的帝王權術。
從前有個魏國,國君是魏文侯。有一回,他故意把一顆珍貴的寶珠弄丟在宮殿里,然后召來諸位大臣說:“寡人的寶珠不見了,這是先王留下的寶物,你們幫著找找吧。”大臣們紛紛行動起來,有的在宮殿角落仔細翻找,有的詢問宮人是否見過。
這時,有個叫李卿的大臣,翻找時忽然看到地上有塊亮晶晶的東西,湊近一看正是寶珠。但他沒立刻撿起來,而是偷偷看了看周圍,見沒人注意,就悄悄把寶珠藏進了自己袖子里。另一個王大夫則不同,他找得滿頭大汗,還對身邊的人說:“這寶珠對國君意義重大,咱們得用心找,可不能懈怠。”
魏文侯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后來他問拾遺子:“你覺得這些大臣怎么樣?”拾遺子說:“李卿見利忘義,藏起寶珠,這樣的人不可委以重任;王大夫一心為國,不貪小利,才是忠直之臣。君王試探臣子,就該從細微處看他們的品行。”魏文侯點頭稱是,后來重用了王大夫,疏遠了李卿。
二、玉璧章
齊國的齊桓公得到一塊上等玉璧,想試試大臣們的態度。他把玉璧拿給大臣們看,第一個大臣鄭伯接過玉璧,眼睛立刻亮了,贊嘆道:“這玉璧真是舉世無雙,國君要是把它送給我,那就太好了。”齊桓公笑了笑,沒說話。
接著輪到陳卿,陳卿接過玉璧,仔細看了看,然后說:“如此美玉,理當屬于國君,臣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是如今齊國邊境有些小隱患,臣覺得應該先把精力放在鞏固邊防上。”齊桓公聽了,暗暗點頭。
事后,齊桓公找拾遺子商量:“你看這兩個大臣,哪個更可靠?”拾遺子說:“鄭伯見寶起貪心,只知為己;陳卿不慕寶物,心系國家,這樣的大臣才值得信任。君王試探臣子,要看看他們面對誘惑時,心里裝的是自己還是國家。”齊桓公覺得拾遺子說得很對,后來在重要事務上多聽從陳卿的意見。
三、密使章
西漢時,漢武帝想知道手下大臣有沒有結黨營私的情況。于是他派了一個心腹密使,假裝犯錯被貶,去接近一些大臣。密使來到大臣王弘府中,故意唉聲嘆氣地說:“我這一被貶,以后怕是沒什么前途了,您能不能給我指條明路?”
王弘聽了,正色道:“你為官時若行得正坐得端,又怎會被貶?如今應反思自己的過錯,而不是想著走旁門左道。我身為大臣,只知道忠君報國,不會參與這些不正當的事。”密使又去了大臣張昌那里,張昌則悄悄說:“別擔心,以后跟著我,我自有辦法讓你官復原職。”
密使把情況匯報給漢武帝,漢武帝問拾遺子:“這兩個大臣,一個正直,一個搞小動作,該怎么處理?”拾遺子說:“王弘不與奸佞為伍,是國家的棟梁;張昌結黨營私,會壞了朝綱。君王要明察臣子的交往,遠離那些拉幫結派的人。”漢武帝于是提拔了王弘,處置了張昌。
四、言行章
戰國時的周威王,發現有些大臣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但做起事來卻不行。他想考驗一下大臣們的言行是否一致,就把拾遺子和幾位大臣召來,說:“如今國家有些地方治理得不好,你們說說該怎么改善,然后就按你們說的去做。”
大臣李侃搶先說:“臣覺得應該減輕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這樣國家就能安定。”周威王點頭,讓他負責此事。可過了一段時間,賦稅不但沒減,反而增加了。李侃解釋說:“實在是國庫空虛,不得已才這樣。”
另一個大臣趙昂說:“臣認為要整頓軍隊,加強訓練,這樣才能抵御外敵。”周威王讓他負責軍事訓練。趙昂每天都認真督促士兵,軍隊的戰斗力果然提升了不少。
周威王問拾遺子:“為什么有的人說了卻做不到,有的人卻能言行一致呢?”拾遺子說:“李侃只說不做,是夸夸其談之輩;趙昂說到做到,是有擔當的大臣。君王試探臣子,要看他們是光說漂亮話,還是真能辦實事。”周威王從此重用趙昂,批評了李侃。
五、危機章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想試試大臣們對自己是否忠誠。有一次,他假裝在外出途中遇到危險,身邊的護衛“不敵”,紛紛倒下,他大喊:“有賊人來襲,誰能救我?”
大臣錢伯當時也在隊伍中,他一聽危險,立刻躲到了一棵樹后面,渾身發抖地說:“這可怎么辦,太危險了,我得先保住自己的命。”而大臣孫卿則挺身而出,擋在宋襄公身前,大聲喝道:“休傷吾君!”并與“賊人”搏斗起來。
后來,“危機”解除,宋襄公問拾遺子:“在危險面前,大臣們的表現大不相同,這能看出什么呢?”拾遺子說:“錢伯貪生怕死,關鍵時刻拋棄君主;孫卿舍生忘死,一心護主,這才是忠誠的大臣。君王試探臣子的忠誠,在危急時刻最能看清楚。”宋襄公于是賞賜了孫卿,懲罰了錢伯。
六、應變章
秦國的秦穆公在位時,有一年冬天,突然下起了大雪,路上積雪很深,交通受阻。秦穆公想看看大臣們面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就召集大臣們說:“如今大雪封路,百姓可能會有困難,你們說說該怎么應對?”
大臣周仲皺著眉頭說:“這大雪來得太突然了,根本沒辦法,只能等雪自己化了。”大臣吳伯則說:“我們可以組織人清理道路,給貧困百姓送些糧食和衣物,還可以設立粥棚,幫助那些受凍挨餓的人。”
秦穆公又問拾遺子:“你覺得這兩個人的應對如何?”拾遺子說:“周仲面對問題束手無策,是缺乏能力的表現;吳伯能迅速想出辦法,解決百姓的困難,說明他有應變之才。君王治理國家,需要有能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臣子。”秦穆公采納了吳伯的建議,百姓們在大雪天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七、合作章
楚國的楚莊王想看看大臣們是否懂得合作共事。他安排了一個任務,讓兩位大臣——范卿和司馬大夫,共同負責修建一座糧倉。楚莊王對他們說:“這座糧倉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儲備,你們要一起把它建好。”
范卿覺得自己很有能力,不想和司馬大夫合作,他獨斷專行,什么事都自己說了算,根本不聽司馬大夫的意見。司馬大夫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議,都被他駁回了。結果,糧倉在建的時候出了很多問題,進度很慢。
而另一個項目,由李大夫和王卿合作,他們經常一起商量,互相聽取意見,遇到問題共同解決,糧倉修建得又快又好。
楚莊王問拾遺子:“為什么同樣是合作,結果卻不一樣呢?”拾遺子說:“范卿自以為是,不懂得合作,所以事情辦不好;李大夫和王卿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君王治理國家,需要臣子們齊心協力,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楚莊王于是教導范卿要學會合作,獎勵了李大夫和王卿。
八、細節章
唐太宗時期,拾遺子在朝中擔任要職。唐太宗想通過一些細節來觀察大臣們的品德。有一次,他邀請大臣們參加宴會,在宴會結束后,他特意留意大臣們離開時的表現。
大臣劉大人吃完飯后,隨手把剩下的食物扔在了桌上,還踢翻了旁邊的凳子,揚長而去。大臣陳大人則小心地把桌上的食物整理好,把凳子擺放整齊,才離開宴會。
后來,唐太宗和拾遺子說起這件事,問:“從這些小事能看出大臣們的品德嗎?”拾遺子說:“劉大人不珍惜食物,不尊重他人的勞動,對待小事都這么隨意,很難想象他在大事上會認真負責;陳大人注重細節,做事有條理,對待小事都很認真,在大事上也會讓人放心。君王觀察臣子,往往可以從細節入手,細節之處見品德。”唐太宗覺得很有道理,后來對陳大人更加重用。
九、胸懷章
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想試試大臣們的胸懷是否寬廣。他故意在朝堂上批評了幾位大臣,看看他們的反應。大臣張大人被批評后,心里很不服氣,私下里到處說朱元璋的壞話,還和其他大臣抱怨:“皇上太過分了,一點小事就批評我。”
大臣王大人被批評后,卻認真反思自己的問題,他對拾遺子說:“皇上批評我,肯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得好好改正,不能辜負皇上的期望。”
朱元璋知道后,問拾遺子:“這兩個大臣,一個抱怨,一個反思,該怎么看待他們?”拾遺子說:“張大人心胸狹隘,容不得批評,只會抱怨,這樣的人難成大事;王大人胸懷寬廣,能虛心接受批評,并且反思自己,這樣的人才能不斷進步。君王需要有胸懷寬廣的臣子,才能共同把國家治理好。”朱元璋于是疏遠了張大人,重用了王大人。
十、私情章
清末民初,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有個軍閥頭目袁大帥,也就是袁世凱,想看看手下將領是否會因私情而耽誤公事。他有個得力將領李將軍,和一個地方官員關系很好。有一次,李將軍的這個朋友犯了法,袁大帥派拾遺子去觀察李將軍的反應。
李將軍得知朋友犯法后,找到拾遺子說:“他是我的好朋友,平時對我也不錯,你能不能在大帥面前幫他求求情,讓他免受處罰?”拾遺子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怎么能因為私情而破壞規矩呢?”李將軍卻不以為然,還是想辦法為朋友說情。
另一個將領王將軍,他的親戚也犯了法,王將軍知道后,主動找到袁大帥說:“我的親戚犯法,理應受到處罰,不能因為他和我有關系就網開一面,否則法律就沒有威嚴了。”
袁大帥問拾遺子:“同樣是面對私情,兩位將軍的做法不同,說明了什么?”拾遺子說:“李將軍因私情而不顧法律,這樣的人可能會因私廢公;王將軍公私分明,以法律為重,才是值得信賴的將領。君王治理手下,要看看他們能否分清公私,不被私情左右。”袁大帥于是對王將軍更加信任,對李將軍則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