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雙渠并行
- 三國:我不是漢靈帝
- 勇敢石頭
- 2325字
- 2025-05-15 07:01:00
雒陽南宮,前殿。
今日朝議,百官齊聚。
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下方群臣,微微打了個哈欠。
侍從高聲道:“豫州刺史黃琬上書,因關東大旱,請朝廷罷免司徒袁隗,請諸位各抒己見。”
話音一落,便有議郎劉岱出列,手捧玉笏,拱手道:“今歲天下大旱,汝南最重,臣認為,確實應該罷免袁司徒。”
劉岱是東海郡人士,和去年因大疫被罷免的司徒陳耽是同鄉,這就是在幫陳耽說話。
緊接著,諫議大夫種紹出列,拱手道:“臣附議。”
因地震、日食被罷免的司徒楊賜出身弘農楊氏,自有司隸官員為他說話。
一時間,許多大臣一起出列,紛紛表達意見。
“臣附議。”
“臣也附議。”
劉宏清了清嗓子,道:“既然……”
話音未落,盧植出列:“還請陛下三思。”
“嘶!”
支持罷免袁隗的大臣看向盧植,眼神里滿是憤怒。
“盧尚書,你莫不是要違逆朝廷成例?”
“我看你存有私心。”
指責聲不絕于耳。
袁隗雖然在朝堂上有優勢,卻也沒有絕對優勢,兩位前司徒的門生故吏,聯合起來,也不比袁隗弱。
畢竟楊賜、陳耽并非因為獲罪被免,而是因為天災罷官,門生故吏不受牽連,還在朝堂之上。
而且,袁隗風頭正盛,現在如果不打壓,今后更加沒機會。
既然黃琬首先發難,眾朝臣也不妨添一把力。
萬一能罷免袁隗,皇長子之師,袁隗做得,難道我家舉主做不得?
盧植沒有理會指責,高聲道:“袁司徒正前往汝南,實地踏勘,準備抗旱,現在罷免,實為不妥。”
袁隗今日不在朝堂上,眾臣一開始以為他稱病告假,沒想到回老家了。
此時,劉岱笑道:“袁司徒如何抗旱?我聽說黃豫州在豫州挖河,袁司徒在背后阻撓,黃豫州寸步難行。”
盧植高聲道:“此乃謬論,袁司徒已經找人勘測,打算自汝陽、南頓、汝陰,修一條河道,引水抗旱。”
太常劉焉問道:“這條河渠,不是和黃豫州修的河渠并行嗎?”
盧植頷首:“許多人說,袁司徒只顧一家之利,反對挖渠抗旱,實則袁司徒認為黃豫州挖渠地點不對,有更合適的挖渠方式。”
劉宏聽得有些愣,難不成一條渠要變成兩條渠?
劉岱問道:“袁司徒要挖渠,為何不上報朝廷。”
盧植道:“因為袁司徒知道國庫空虛,本就沒打算讓朝廷出資,而是打算在汝南募集錢糧,一同抗旱。”
劉岱拱手道:“陛下,臣懷疑,袁司徒為了保住三公之位,故作姿態,陛下不可被蒙蔽。”
盧植笑道:“君子論跡不論心,劉議郎這是誅心之論,實在不足以見于朝堂。”
種紹怒道:“盧尚書,你反反復復就是要違背朝廷慣例,你實乃奸佞!”
盧植正色道:“夸夸其談,不做實事者,才是奸佞,我幫務實之人說話,誰說我是奸佞,他才是奸佞……”
后面是經典的人身攻擊環節,眾臣互相指責對方奸佞,朝堂陷入嘈雜。
劉宏嘆了一口氣。
侍從看陛下臉色,高聲道:“陛下有命,此事關系重大,擇日再議,退朝。”
……
回到德陽殿,劉宏召大司農樊陵來見。
不多時,樊陵到來。
“陛下。”
“坐。”
請樊陵坐下,劉宏問道:“如果在汝南修兩條并行的河渠,這件事是否妥當?”
樊陵笑著說道:“臣在朝堂上聽說了,十分妥當。
“雙渠并行,在上游設置水閘分水,旱季一條河可以當做兩條河用。
“雨季更是有助于泄洪,讓汝南無水災之虞。
“汝南雖然產糧不少,但每逢降雨過量、積水難排,當地只能種豆子和芋頭,其產量遠不如粟、麥。”
不久前,劉宏聽說大司農曹嵩一直在開陽忙曹家生意,結束休沐了也沒回朝。
于是罷免了大司農曹嵩,由樊陵接替。
現在看來,樊陵這人還挺稱職。
“既然雙渠并行沒問題,那就兩條渠一起挖,這樣能多解決流民問題。”
樊陵言道:“陛下,袁隗那邊溝渠不說,黃琬那邊的溝渠,也要不少花費,陛下能負擔嗎?”
劉宏擺手道:“朕只給黃琬撥一個月的錢糧,后面先欠著……袁隗能募集錢糧,自己開工,黃琬也不差。”
樊陵嘆息道:“黃琬也被架起來了,要是壓不住袁隗,他恐怕就要遠離朝堂了。
“對了,黃琬上書罷免司徒,這件事鬧的沸沸揚揚,陛下準備如何收場?”
劉宏緩緩道:“罷免三公,不一定非得罷免司徒。
“去歲干擾桓典糾察官員者,有太尉許彧,此人不賢,可以先罷免。
“正好加黃琬為太尉,不過得讓他繼續行豫州刺史事,主持挖渠事宜。”
……
“大漢皇帝陛下制詔,任黃琬為太尉,繼續行豫州刺史事,主持抗旱事宜,事后歸朝。”
汝南,豫州刺史部,行轅。
黃琬接過使者詔書,心里是說不出的滋味。
沒想到自己短短兩個月連升數級,直接位列三公。
送走使者,黃琬和眾屬官、幕僚,回到行轅廳堂。
基本上渠修到哪兒,黃琬就駐扎在哪兒,直接親臨指揮。
沒辦法,汝南官員一直推諉扯皮,加之百姓鬧事,沒有行轅壓著,根本修不動。
此時,一禁軍軍官上報:“前方修渠,路過一方陵園,百姓拒不遷移,正在和官軍對抗。”
黃琬厲聲道:“你們手里的刀是鈍的嗎?遇到阻礙國策之人,不會抓?不會殺?”
“這……”
禁軍將領一臉茫然。
帳下幕僚拱手道:“太尉,嚴懲百姓,恐怕激起民變,還是不要著急?”
黃琬看著這幕僚,沒好氣道:“若是本太尉當初聽你的,不管豫州旱情,哪會有今日榮寵,你還是收拾一下,到別處謀生去吧。”
“啊?”
幕僚一臉震驚。
太尉,你變了。
以往你和劉焉一起,整天不是罵皇帝,就是罵宦官,如今皇帝給了你三公之位,你竟然現出了鷹犬模樣。
這幕僚趕緊拱手道:“太尉不要生氣,在下的意思是,敢阻撓修渠者,格殺勿論!”
黃琬一愣,我聽錯了?
“你不是勸我不要著急嗎?”
眾幕僚、屬官見狀,一起拱手道:“太尉聽錯了,我們意見一致,誰阻撓修渠,格殺勿論!”
黃琬擺擺手:“格殺勿論沒必要,先抓起來,所有占用的耕地、民房,按市價賠償,至于陵園,另外再買一處空地,給百姓建陵園。”
見屬下如此激進,黃琬反而冷靜了一些。
此時,刺史部吏員來報。
“使君。”
“叫太尉!”幕僚提醒。
吏員一愣。
幕僚趕緊解釋,黃使君已經是太尉了。
吏員拱手道:“太尉,司徒袁隗修渠的工地昨日開工,一夜之間,已經挖了五里……”
……
光和六年癸亥(公元一八三年)
夏,大旱。
——《資治通鑒·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