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行急忙拍著胸脯保證道:“賢弟但放寬心,一切包在愚兄身上。你只管端著親王使臣身架,坐等畢某求見,然后告訴他,一切詔旨印信,皆在文秘郎那里,但等副使隨從上岸,一切自然明了。”
“若他膽敢對你無禮,愚兄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就算得罪萊州司馬乃至刺史,也要護得賢弟周全。”
張明有些佩服劉仁兄,連刺史也不怕,好像也難怪,劉兄不是還有個做侍郎的大兄嗎?
不過人家姓牛的,既然能做到刺史,肯定也是朝中有人。他隨口問道:“仁兄竟然不懼刺史,不知這位刺史是何等樣人?”
劉德行有點口不擇言:“什么刺史,不過是前朝余孽,奸惡小人罷了!”
張明大奇,不由問道:“仁兄何出此言,萊州刺史會是這樣人?”
劉德行一言既出,馬上有些后悔,哪能背后如此說一個四品官?豈不是叫張賢弟以為,自己是個搬弄是非的小人。
但話已說出,又不能收回,那就說下去好了,正好也能打消賢弟可能會去掖縣的念頭。
他坐了下來,啜一口茶,緩緩道:“愚兄本不該如此說那牛某人,但心中實實對他從前有些作為很是不屑,今日左右無事,就與賢弟隨便說說。”
“這位牛使君,諱方裕,是安定鶉觚人,本姓尞氏。其祖父尞允在北魏時歷任侍中、工部尚書,封臨涇公,賜姓牛氏。父親牛弘,北周時出仕,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騎常侍、秘書監,進爵奇章郡公。后拜禮部尚書,遷吏部尚書,是隋朝名臣,大業六年病逝于江都。”
隨著劉德行娓娓講來,張明才想起,原來這位牛刺史,也是歷史上的有名之輩,在大業十四年,即唐武德元年,曾參與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加速了隋朝滅亡。
大業十二年七月,隋煬帝楊廣最后一次去江都。
次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廣之孫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楊廣在江都越發荒淫昏亂,每日酒色取樂,又預感末日將至,常引鏡自照,對蕭皇后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大業十四年三月,楊廣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命修治丹陽宮,準備遷都那里。
當時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思念家鄉,紛紛逃走。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將楊廣用練巾縊弒。
而后楊廣被弒的兇信傳到長安,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于李淵。李淵登極,改元武德,于是大唐時代拉開序幕。
參與此次兵變的除以上幾人,還有內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李覆、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等。
張明聽罷,恨恨說道:“桀紂無道,湯武可以革命;胡亥虐民,陳涉可以揭竿;昌邑昏亂,霍光可以廢立。”
“君主再有不是,你興兵也罷,篡位也罷,都由得你。但做臣子的,受的是皇恩,食的是國俸,焉能弒君害主?趙高、梁冀、董卓、司馬昭之輩,皆該千刀萬剮,挫骨揚灰!”
劉德行放下心來,張賢弟是皇帝嫡子,最見不得的,當然是犯上弒君之事。
張明又問道:“像牛某人這種奸惡之徒,大唐新朝開基,為何還要重用?”語氣很是有些不滿。
劉德行道:“賢弟有所不知,牛使君與右仆射封德彝乃是世交,他父曾任前隋禮部、吏部尚書,門人故舊無算。封德彝歸我大唐后,深得今上信重,前幾年一直是吏部尚書,自然要照拂于他。牛某人隨封德彝也歸我大唐,曾任金部郎中、吏部郎中,前年調任萊州刺史。”
張明起身道:“仁兄今日所言,小弟都記下了,仁兄但放寬心,小弟知道如何做。不過,那日在寅賓館中,你我初會,還有多人親眼目睹小弟的良種龍瓶,以及國書,仁兄可有應對?”
劉德行道:“多謝賢弟提醒,愚兄自有主張。”
張明哈哈一笑:“那好,小弟告辭。”
劉德行把張明送出二堂,看著他的背影,自言自語道:“他那里,三位娘子當然無妨,三品、四田、前程,呵呵,誰會去找下人打探?我這里,娘子、阿枝、阿儉,自也無礙。梁兄,宋老,許賢弟,還是你們三位啊。”
他對小廝道:“阿儉,去請梁縣丞來二堂,就說本官有事相商。”
張明帶四田回到寅賓館,大木匠正眼巴巴等著他,一見郎君回來,忙不迭迎上施禮。
門口馬廄已經分成兩塊區域,棗紅馬栓在里頭,鄭三品向圉人師父虛心學習,按時飼喂。
往外這一片場地已經把馬槽搬開,平整寬綽,是屬于木匠哥倆的地盤。
張明想起了自己對他的承諾,問道:“鞋楦你都做好了?”
大木匠道:“回郎君,些許鞋楦,小人與舍弟最多過午就能做完,那已做好的,皮匠老兒正在用著呢。”
張明道:“那好,咱們現在準備做個大活,馬車。對了,你會做馬車嗎?”
大木匠忙道:“回郎君,小人會做。我即墨這里,木匠分做三班,一班叫大作,一班叫小作,一班叫水作,除了水作,小人大作小作都精工。”
張明大體知道,木匠所說大作,是指修房建屋,檁梁柱棚之類;小作,一般指雕花鑿刻,家具馬車,廟觀造像等等;水作很好理解,就是造船。
他說道:“這樣,我還是畫圖,你先看看能不能行,然后不明白的問我,具體怎么做,咱們商量著來。關鍵是,一定要結實,這車最少要跑三千里路,你要是能做好,某家就讓你再做一輛。”
張明又坐下畫圖,劉欣然和林楠雙雙走過來觀看。老是看女人們做衣服,也看膩了,她們倆可不像陳墨和孫淑容那樣,盯著人家幾個縫娘的手就不抬眼。
劉欣然看了一會,問道:“姐夫,你要畫四輪馬車吧?”
張明邊畫邊道:“是啊,咱們要是動身去長安,沒馬車怎么行?又有行李箱子,又有我的寶貝詩書,又有你們三位,還有兩個丫頭。”
前程和似錦也都圍觀郎君作畫,一聽郎君這么說,前程忙道:“郎君,小婢和似錦不用坐車,能走到長安。”
通過這幾天相處,在兩個小丫頭心中,郎君和娘子們好像比爺娘還要親。
郎君和娘子,脾性都那么好,說話都那么輕柔還有趣,她們兩個做事手腳慢點,有時吩咐什么,小腦袋也會反應不過來,可郎君娘子從來不會罵她們,更不會打她們,只是笑笑再對她們說一遍,說得更細致些。
最重要的是,在郎君與娘子們身上,有一種她們能體會得到,但卻說不出來的感覺,用后世的話說,叫做親和力。
與郎君和娘子們相處,她們只覺得如沐春風,愉悅輕松。這是在任何人身上也找不到的感覺,包括劉家阿郎和娘子。
前程有時想,為什么三品阿兄和四田阿兄也想跟隨郎君,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是老天叫郎君娘子來即墨,老天又叫孫娘子安排自己伺候郎君娘子。
張明笑道:“有比沒有強,準備比沒準備好,到了路上,你們想走就走,累了就上車,兩條腿不要跟四條腿賽跑。”
林楠道:“小明,四輪馬車不一定適用呢,你看來縣城的路上,坑坑洼洼的,兩個輪子都得走在車轍里,在這種路況下,四輪車不如兩輪車。”
張明道:“也不是這樣,我設計的馬車,后輪正常,與現在通用的馬車輪距相同。感謝始皇他老人家,下令車同軌造福千秋,全國車輪一盤棋,走到哪都行,不像那個老西兒,火車鐵軌還要搞得另類。”
“跑題了,言歸正傳。楠姐你看,前面輪子小,不讓它們走在車轍里,只負責部分承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轉向。”
劉欣然看著看著,皺眉想了想,指著張明的大作道:“姐夫,這里好像有點不對,就是轉向這里,嗯,肯定不對。”
張明站起,把毛筆往劉欣然手里一塞,然后拍拍自己腦袋,對林楠道:“楠姐,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我好像會畫四輪馬車,我不知道原來小然比我畫得更好,我一大早起來就該叫她畫。”
林楠想大笑又不能,憋得難受,只好用手指點點張明前額:“小明嫂,記住,但凡專業的事,就找專業的人。”
孫淑容正從西廂房走出,揉揉眼睛,看縫娘們做衣,眼睛都花了。
接著,她猛地看到讓她心跳加快兩拍的一幕,林娘子手指點著張郎君前額,調笑意味甚厚甚濃。
孫淑容不由下意識回頭,陳娘子正跟在自己身后,她應該也看到了這場景。
讓孫淑容詫異的是,眼見自家夫君被林娘子親昵逗弄,陳娘子卻是那樣地若無其事。
孫淑容忙抬頭看看天,煞有介事地對陳墨道:“陳娘子,天色不早,該進午膳了。”
這時,劉德行走進寅賓館,除了阿儉,他身后還跟著個十六七歲的少年,與阿儉相貌很像,手里提個小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