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縣廨寅賓館。
這幾天,凡是踏進小院的人,無不被這里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嚇了一跳。
首先是西廂房,這里已經(jīng)開辟為一座制衣車間。
那對縫子夫妻分工明確,丈夫負責裁剪,妻子帶幾個婦人縫制。
原本縫子夫妻在陳墨指導下,用幾種絹綢裁剪出張明畫的大禮服,然后開始縫制拼接。還別說,這對夫妻手藝當真不錯,針腳細密,縫口平直??p到一半,孫淑容和林楠陳墨都不住夸獎。
張明和劉欣然一見,畫興大作,從正房搬出新買的筆墨紙硯——原時空的寶貝紙筆他們現(xiàn)在不舍得用了,在院中擺上案幾,便開始了涂鴉。
張明用毛筆本就有基礎,練了一會,開始得心應手,首先畫了幾套男裝常服,有魏晉款式,有盛唐款式,有宋朝款式,還畫了一件道袍。
這種道袍不是專給道士穿的,而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一種男子便服,上下通直,不區(qū)別上衣下裳,直領右衽,大袖飄飄。
正好劉德行過來,現(xiàn)在這兩口子沒事就往寅賓館跑,一見張賢弟大作,連連夸獎,說哪件都能展示男子陽剛之美,又凸顯士人書卷之雅,特別是賢弟所說這道袍,穿來必有仙風道骨之氣質(zhì)、超凡出世之風度。
孫淑容一聽,馬上拍板,做,照著張郎君描摹來做,夫君你說做幾身就做幾身。
陳墨自然也不甘人后,當場為老公指定幾款。
劉欣然一邊忙她的繪畫大業(yè),還不時往姐夫這邊瞟,眼饞姐夫的盛唐男裝,吵著也要一身。
林楠眼前一亮:“小然此言有理,我也做一身?!?
陳墨和孫淑容舉手:“我也做。”
再看劉欣然這邊,七八件女裝也已出爐,有漢朝樣式,有盛唐樣式,也有宋朝的,還有老版《紅樓夢》里的,特別還為前程似錦,各自設計了漂亮的丫鬟裝,如同晴雯襲人那樣的,兩個丫頭看得眼淚汪汪。
孫淑容小手指點,奴要做這件,這件,嗯,還有這件。那啥,阿枝阿葉,也幫你們做,就做前程這樣的。
劉欣然看劉家兩個小孩也在,那好,再設計兩套童裝。
張明一看,不能讓小姨子比下去,撓撓頭,再畫。
放下毛筆,喊一聲:“三品四田,過來看看。”
三品四田正坐在馬廄下面看書,三品態(tài)度認真,坐姿端正。四田屁股下面就像有根釘子,來回扭著,還不時和木匠聊幾句。
一聽郎君呼喚,二人急忙跑到院里。
張明指指案幾上的畫紙,兩人低頭看去,只見張郎君筆下,是個少年俠客形象,手持一柄寶劍,身穿直領右衽長衫,窄袖緊口,腰束大帶,頭戴斗笠,足蹬快靴。
四田一下子就明白過來,興奮道:“郎君是給我們畫的嗎?”
張明笑著反問:“你說呢?”
三品四田異口同聲道:“好看,多謝郎君!”
張明一高興,說道:“再為你們做一身?!彼址盗藗€場。
劉欣然扭頭看來,說道:“姐夫,這服裝好眼熟。”
林楠低頭一瞧,差點笑出聲:“錦衣衛(wèi),飛魚服?!?
縫子過來看郎君與小娘子的畫圖,又掰著指頭一算,有些目瞪口呆,半晌無語。
孫淑容道:“怎么,絹帛不夠?不要緊,后宅還有?!?
縫子結結巴巴道:“回娘子,絹帛應是夠了,可是小人算來,要做三四十件呢,小人夫妻二人,起早貪黑只怕要做到月底?!?
陳墨想起一事,她問道:“在店里時,那店東說你二人每日工食銀八十文,劉明府付了他五日的,看來必然不夠。我來問你,這八十文錢,店東會分給你們多少?”
縫子夫妻對視一眼,縫娘道:“回娘子,我夫妻二人在他店里,每日工錢也就是六十文,到外面接活,主家不管付給店東多少,他也只給我夫妻這多錢?!?
陳墨心里算了一下,明哥說初唐時,一文錢大約相當于我們那時代五塊左右,這兩口子一天工資300,就是這時代普通手藝人的待遇。
孫淑容哼一聲:“這奸商,還刮我二十文?!?
劉德行在旁笑道:“娘子也不必動怒,雁過拔毛人之常情?!?
陳墨又對縫娘道:“你夫妻二人一般一日能縫幾件單衣?”
縫娘道:“小婦人與夫君連裁帶縫,一日能做兩件?!?
陳墨道:“那好,此間大人衣裳,按每件三十文工錢給你夫妻,小孩衣裳每件減半,你們可同意?”
縫子夫妻又對視一眼,有些迷茫。
陳墨知道他二人沒明白自己的意思,解釋道:“我是說,要做的所有衣裳,按照件數(shù)把工食銀直接給你們。你們二人做不來,可去邀請左右鄰居、親朋好友家會針線的婦人過來,你夫君負責裁剪,你帶婦人縫制。我們只把工食銀給你們,至于你們給婦人多少手工費用,我們不管?!?
夫妻二人聽罷,又琢磨了一會,眼中一亮,互相看看,點頭道:“好,就依娘子吩咐?!?
孫淑容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必定能加快做衣進度,她想想說道:“縫娘你的手藝我們已經(jīng)見過,但你招來幫工,你要看好,如縫得七扭八歪或是拼接不對,拿你是問?!?
再說東廂房這邊,明間已經(jīng)轉做了皮貨作坊,皮行東主帶著他的兩個兒子,父子三人齊上陣,老子切皮,兒子縫制上膠。
活太多了,簡直干不過來,老皮匠只恨那該死的婆娘,不給自己多生幾個兒子。
本來老皮匠對這次出門接活,也沒考慮那么多,郎君與神仙娘子也要穿鞋不是,咱這手藝到哪都不怕。
當張明從東市回來,去正屋拿來自己的黑皮鞋,又從腳上脫下運動鞋,擺到老皮匠眼前,老皮匠當時就跪了。
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老皮匠剛一過眼,心里就閃過一個念頭,與那天鐘二呂在二堂所說不謀而合:皇帝也不曾穿過這鞋!
張明問道:“貴東主,這種鞋能做嗎?”
老皮匠把鞋捧在手中,也不管有沒有什么味道,翻來調(diào)去,鞋底鞋面,鞋里鞋外,看個不休。最后咬咬牙:“小人能做!不過,肯定做不了這么好?!?
突然,他又大叫一聲:“郎君,這鞋,分左右腳嗎?”
中外歷史上,不論鞋履靴舄,兩只都是一樣的,直到十九世紀,才誕生了第一雙區(qū)分左右腳的鞋子。
張明笑道:“不錯,就要這樣的,某給你畫圖,男女皮鞋皮靴還有皮帶都要做,你要能做布鞋也給你做,大小不一,款式各異,主要的,都要區(qū)分左右腳?!?
老皮匠呆了片刻,沖著馬廄大喊:“大木匠,你狗入的來活了!乃公向你定做大批鞋楦,左右腳都要。還是乃公惦記你這乖兒,有乃公吃干的,就有乖兒你吃稀的?!?
這木匠兄弟兩個,都從事這一行業(yè),人稱大木匠,二木匠。
門外馬廄里,老皮匠口中的乖兒大木匠,現(xiàn)在也忙得不可開交,他帶著兄弟二木匠,有砍有刨,汗流浹背卻是渾身干勁。
本來打造個檀木匣,其實只是材料貴些,工程量其實不大,很快就做好了。張明驗收一番,還不錯,這家伙手藝還成。
然后大木匠就在現(xiàn)場接了皮匠的訂單,為這老兒制作鞋楦。鞋楦制作簡單,也不用什么好木料,純粹是個體力活,又賺不到皮匠老兒多少錢,可是架不住量大啊。
那位張郎君又傳授皮匠鞋碼之道,按后世說法,把所有成人鞋子分為從33到46碼,區(qū)分左右,制成鞋楦,管保你用得比愚公他們家還要長久。
大木匠回去拉來半車木頭,還帶了兄弟來,他決定鞋楦也在馬廄里做,雖然不在院里,可多少也能沾沾送子觀世音的仙氣不是。
然后張明突然一個念頭上腦,拍拍大木匠肩頭,說道:“老兄,你做好鞋楦,某家再給你整個大活。”
縣廨二堂,劉恩正對劉德行稟報著,最后說道:“阿郎,千真萬確,整個萊州,能穿深綠公服,只有司馬畢公一人,小人絕不會看錯?!?
劉德行沉思一會,說道:“好,我知道了,你也辛苦了,去后宅見見你娘子吧,你也好久沒回縣廨了。”
劉恩眼中露出柔情,對劉德行施禮道謝就要離開。
劉德行又叫住他:“阿恩兄,職分田與公廨田那里,你估計今年收成會怎樣?”
劉恩回道:“這幾月風調(diào)雨順,粟子長勢很好,就要成熟,小人看職分田與公廨田收成都應當不錯。”
職分田,是唐朝政府按官員職務品級授給他們的田地,用來出租給農(nóng)人耕種,收取租子作為官員的一部分俸祿。
劉德行是中縣縣令,正七品上,有職分田三頃半,即350畝。
所謂公廨田,是各級政府出租給農(nóng)人的官田,收取的租子用來供官府辦公等開支。即墨為中縣,有公廨田八頃,就是800畝。
簡而言之,職分田收租歸官員個人,公廨田收租歸公家。
朝廷還有規(guī)定,職分田和公廨田每年收租不得超過每畝六斗粟。
按說劉德行只要把職分田和公廨田租出去,坐等收租就是。但他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知道民生艱難,心中也很同情終年辛勤勞作的窮苦百姓。故而自來到即墨上任以后,就派忠仆劉恩帶著他的長子阿勤,住在城郊的兩份官田,督促佃戶們努力耕作。
反正年景再好,他最多只收每畝六斗粟,剩余的都是佃戶們所有。收成要是不行,他也會適當減免。
劉德行點點頭,說道:“那就好,誰都盼著豐年啊。阿恩兄,你回到田莊之后,就讓阿勤回縣廨吧,我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