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初見朱元璋
- 大明:開局鎖定朱標(biāo),朱元璋慌了
- 江東趙括
- 2230字
- 2025-05-11 00:51:47
朱棣見狀,忙奏道:“父皇,北方防務(wù),事關(guān)大明安危,可否先命陸瀾任職北平行都司,待完善防御體系后,再調(diào)回京師?”
朱標(biāo)眉毛微蹙,欲出言爭論。
朱元璋擺擺手,道:“爾等且先出去,喚陸瀾覲見,朕見他之后,再作定奪。”
陸瀾忐忑不安,跟在蔣瓛身后,走進(jìn)雅間。
即將要見到“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的乞丐皇帝朱元璋,誰心里不緊張?
此人在尸山血海中突圍而出,以嚴(yán)猛治國,以重典馭臣下,乃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鐵血皇帝。
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心跳。
“啟奏陛下,陸指揮使帶到。”
蔣瓛奏報,隨即退下。
陸瀾忙跪地行禮,聲音顫抖:“臣陸瀾,叩見陛下。”
朱元璋道:“起來回話。”
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見陸瀾。
從外表看來,此子豐神俊朗,神光內(nèi)斂,一副文弱書生模樣,實意料不到,竟然如此才華橫溢。
他閱人無數(shù),此子數(shù)月的表現(xiàn),不得不令他另眼相看。
陸瀾起身,垂首靜立,也偷偷看了看朱元璋。
朱元璋年近六旬,頭發(fā)花白,目光銳利。
瘦削的面容上,帶著一絲凝重。
恍惚間,陸瀾感覺那目光,似乎穿透了自己的五臟六腑,讓自己不寒而栗。
“陸指揮使,你為何要留在京師?”
朱元璋直奔主題,都是聰明人,不必遮遮掩掩。
陸瀾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腦中在飛速轉(zhuǎn)動。
這問題看似隨意,卻暗藏殺機(jī)。
此人疑心極重,顯然對自己在京師的出現(xiàn),心存疑慮。
務(wù)必在表露忠心的同時,將理由編得合情合理。
“稟陛下,臣本是鳳陽府一個紈绔,在大婚當(dāng)夜突然覺醒,心知不能再胡混下去,便前來京師,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
幸得陛下恩蔭,太子垂青,臣立誓為大明效命,無論派往何處,必盡心盡力。
然而,太子認(rèn)為,大明立國二十一年,陛下殫精竭慮,天下大治,其作為儲君,肩上重任如泰山壓頂,覺得留臣在京師,可出謀劃策,緩解壓力,故讓臣留在左右。
臣深感陛下知遇之恩,太子誠心以待,因而想留在京師,可時時聆聽陛下教誨,亦能給太子分憂。”
朱元璋的臉色有所緩和。
他一向?qū)μ拥慕逃龢O為重視,對東宮的屬官千挑萬選,便是讓太子身邊,盡是能人賢者,利于太子成長。
此人留在京師,是為輔助太子,而且是應(yīng)太子所求,倒也合情合理。
陸瀾低著頭,呼吸急促,手心冒汗,他不知道朱元璋對這答案,是否滿意。
仿佛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才聽到朱元璋說道:“甚好!日后好生輔佐太子!”
“臣遵旨!”
陸瀾暗暗松了一口氣,第一關(guān)算是過了。
“你想要獲得什么官職?”
陸瀾一聽,心里不禁嘀咕,自己能做什么官,還不是你說了算?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就如后世應(yīng)聘時,一路過關(guān)斬將,去到最后一關(guān),單位領(lǐng)導(dǎo)面試,他問你想要多少薪水一樣。
說任由公司安排,會被質(zhì)疑不夠自信,認(rèn)不清自己的價值。
說高了,會被質(zhì)疑不切實際,眼高手低。
說低了,會被質(zhì)疑不敢面對挑戰(zhàn),或能力不足。
陸瀾思考片刻,小心答道:
“臣對朝廷官職體系,不甚了解。依臣看來,官職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發(fā)揮臣之長處,能為陛下效勞,為太子分憂即可。”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
兩個問題,此子都回答到滴水不漏。
他隨后問道:“你在京師有貨鋪、書場,還有大量作坊,在京為官,如何處理此等貨殖?”
陸瀾深知朱元璋極為痛恨貪官污吏,對于官員貪腐手段狠辣,自是擔(dān)心自己在京師為官,會以權(quán)謀私。
陸家家大業(yè)大,陸瀾對于京師的貨鋪、作坊,并不看重,而書場,更是結(jié)交太子的手段而已。
因而,他輕松回答:“臣若在京師為官,這些貨鋪、作坊,關(guān)停便是,免得落人口實。
至于書場,其本身只售賣門票,且一直虧損。臣想將其留下,晚上到此說書,可為陛下及太子,提供一處放松的場所。”
朱元璋擺擺手,道:“書場要保留,作坊也不可關(guān)停,當(dāng)下兵部正在協(xié)調(diào),合作生產(chǎn)軍用燈具。至于貨鋪......”
他停頓一下,略為思量,道:“也不必關(guān)閉。貨鋪銷售物品,便于民眾,且與你之官職,并無利益關(guān)系。但你不可參與,需讓族人操持。”
陸瀾這才想起,他入獄前,兵部侍郎丁斌找過他,商討合作生產(chǎn)軍用燈具之事。
只因他對于合作,不太情愿,且丁斌又是李善長的外甥,恐怕牽涉其中,便敷衍了事。
皇上既然發(fā)話,他無話可說,道:“臣遵旨。”
“至于北方防務(wù),燕王會與你聯(lián)系,你需好生協(xié)助,不可怠慢!”
陸瀾恭敬稱是。
朱元璋凝視著陸瀾,眼中閃過一絲寒意,道:“韓國公真有福氣,竟招得如此一位有才華的孫女婿!”
陸瀾暗吃一驚,這是試探吧?
還是逼自己表態(tài)?
他多次對太子等人說過,陸家要與李家決裂,太子欲留他任職東宮,必對朱元璋提及此事。
自己必須表明立場,方會得到信任。
他抬頭道:“陸家與李家,雖同出定遠(yuǎn),但臣對李家行徑,十分不滿,故而作出逃婚之舉。”
朱元璋眉毛一挑:“詳細(xì)道來。”
“臣自幼在鳳陽府為非作歹,但李家之人,比臣惡毒十倍。大婚當(dāng)夜,臣突然醒悟,李家魚肉鄉(xiāng)里,將來必受嚴(yán)懲!故臣逃婚至京師,便是欲與李家斷絕關(guān)系。”
朱元璋看他說得理直氣壯,不禁冷笑道:“在京期間,李家屢屢出手助你,又是為何?”
陸瀾嘆息一聲,將李琰求李家出手之事,細(xì)細(xì)道出。
聽罷,朱元璋直視陸瀾,道:“李家竟有如此之人?倒是好眼光!那你如何處理陸家與李家的關(guān)系?”
陸瀾語氣堅定:“臣已與爺爺商議妥當(dāng),下月韓國公壽辰,臣會以孫女婿名義,回鄉(xiāng)祝壽。到時,會向李家提出,解除婚約!”
不能再拖了,必須盡快作個了斷。
此刻,他的腦海里,閃出了李琰貞靜柔婉的樣子,心中涌起一陣苦澀。
經(jīng)過半天的接觸,李琰竟已進(jìn)入了他的心扉。
也許,因名分關(guān)系,二人內(nèi)心早有牽絆,即便從未相見,但相見片刻,就宛若百年。
他竟心生不忍。
對她而言,這是極為殘酷的決定,可是,為何她生在李家!
朱元璋臉色一沉:“不可!”
“為何不可?”
陸瀾猝不及防,吃驚之下,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