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道爾國際地緣政治叢書·石油大棋局:下一個目標中國
- (美)威廉·恩道爾
- 2926字
- 2025-05-19 11:30:41
前言
香料戰爭與十字軍東征
哲人喬治·桑塔亞納曾言:“忘記歷史,必將重蹈覆轍?!被厥装倌?,世界諸多大事堪稱史無前例;但若審視人類行為的本質,這些事件無非是歷史的再現。
9·11之后,小布什發動反恐戰爭,“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敵人”,可謂擲地有聲,儼然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而“新十字軍東征”的說法更是意味深長,讓各國尤其是中東國家不禁回想起“十字軍東征”——歐洲對中東地區長達兩個世紀的圣戰。這一歷史的比照發人深省,以至于小布什在其幕僚建議下迅速改口,再也不提“東征”二字。
早在800多年前,阿拉伯和北非地區就是世界地緣政治的角逐中心。在北非以及現在被西方稱作“中東”的地區,阿拉伯商人壟斷了當時最昂貴的商品——從亞洲運來的香料。
所謂的香料就是桂皮、胡椒、肉豆蔻等,精明的阿拉伯商人對其產地諱莫如深,堪比最高軍事秘密。由于香料廣受歡迎,他們費盡心機制造“物以稀為貴”的假象,為的就是在交易中輕松賺取40倍的利潤。
當時威尼斯是亞得里亞海附近的城邦,與東方多有往來,阿拉伯香料商人在此貿易頻繁。威尼斯之所以富甲一方,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海上帝國,正是源于它控制了阿拉伯商人運到歐洲的香料。
后來阿拉伯人威脅要中斷香料供應,于是威尼斯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為野蠻、也是最堂而皇之的掠奪戰爭——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明明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徑,卻披上了宗教圣戰的外衣。
威尼斯從法國等地招募雇傭兵,用他們攻城掠地,許諾之后一同分贓,當然,走卒們拿到的從來都是蠅頭小利。威尼斯派出軍艦并提供軍餉,雇傭兵拿著劍、舉著十字架,開始了近兩個世紀的征戰與屠殺。這便是基督教版本的圣戰。
于是乎,“香料戰爭”變成了基督教徒消滅伊斯蘭“異教徒”的圣戰,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控制當時世界上最昂貴的商品——東方的香料。數萬名“圣殿騎士”揮戈東征,但他們卻慢慢發現,自己所做的并不是收復被穆斯林占領的神圣領土,而是為威尼斯主子掠奪財富。
最血腥的一次東征始于1204年,其實并未以阿拉伯領土為目標,而是直指當時的基督教城市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布爾)。這座大都市是東西方香料貿易的樞紐,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王朝定都于此,擁有的財富無與倫比,但被十字軍占領后洗劫一空。當時正值基督教內東西教會大分裂,十字軍不但鏟除穆斯林異己,對東正教徒也不放過。
香料原產自印尼和印度,阿拉伯商人成功地控制了進貨渠道,并編造故事渲染香料產地之遙遠、貨物之稀缺。他們甚至對歐洲人說,獲取這些“極為珍貴”的物品風險極大,并不惜使用武力來阻止歐洲商人得知其中的秘密。后來,好奇的威尼斯人發現了香料的源頭,并準備建立自己的買賣渠道。于是,就有了十字軍東征,掀開了世界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不難看出,當時的宗教圣戰其實就是香料戰爭。
石油戰爭與美國霸權
19世紀90年代,德國工程師魯道夫·迪塞爾發明了使用汽油的內燃機,較之兩個世紀前發明的以煤為燃料的蒸汽機,效率提高了5倍。不到20年,世界強國的海軍和陸軍紛紛采用內燃機,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世界進入石油時代。
正如香料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頁,石油時代的歷史同樣伴隨著刀光劍影,充斥著欺詐與謊言。
為了確保對世界石油的壟斷,進而為奪取世界霸權做好鋪墊,幾個美英大公司由政府撐腰,炮制了當代科學史上的彌天大謊。他們聲稱石油是數億年前的生物形成的化石燃料,因此儲量有限,而且正迅速消耗。不管證據是否充分,西方地質學教科書把這作為白紙黑字的科學事實,不容些許置疑。進入石油時代之后,“石油有機說”被精心編造,幾乎為世人所接受。
本書對“石油有機說”這一迷思追根溯源,同時檢視了石油在綿綿不絕的國際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冷戰一直到近來中東等地的局部戰爭,其實都是為了石油,尤其是控制石油交易及隨之產生的石油美元資金再循環。掌握控制權的一直是一小撮美英石油公司——曾被稱作“石油七姊妹”,如今合并為四家:??松梨凇⒀┓瘕垺P、殼牌。
20世紀80年代末,一種新的金融工具“石油期貨”大行其道,開啟了美英合伙控制石油的新套路。這種機制拋開了傳統的石油供需法則,可以在關鍵時期控制石油價格,為他們利用石油發動經濟戰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本書回顧了石油的百年歷史,探究了那些美英精英們如何制造石油稀缺的神話——也就是當今被奉若神明的“石油峰值論”,以及他們如何利用種種駭人聽聞的策略來維系其全球霸權。
書中還介紹了俄羅斯的“石油無機說”,即石油生成于地幔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這一理論被傳統石油地質學駁斥為異想天開。新學說最初成形于美蘇冷戰的巔峰時期,指出一旦摘下西方石油有機說的假面具,石油的價格就會像當初的香料一樣,難以繼續維持高價位。
9·11之后,紐約世貿大廈轟然倒塌的場景被反復播放,本·拉登的形象也一再刺激人們的神經,讓美國人倍感無助,但這一恐怖襲擊事件也為華盛頓發動戰爭賺足了吆喝。民眾對反恐近乎宗教般的狂熱讓事實上的能源戰爭師出有名。從喀布爾到巴格達,從達爾富爾到開羅、的黎波里,美國操縱的戰爭一輪接著一輪,輿論更是鋪天蓋地。人們被告知戰爭是為了“自由與民主”,但實際目的是為了控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石油,可謂逢油必奪。
2010年12月17日,年輕的突尼斯小販穆罕默德·布阿齊齊縱火自焚,原因是當地執法人員不讓他在街上擺攤。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的抗議、暴亂、沖突,并迅速蔓延到伊斯蘭世界,從埃及到也門,從北非到中東。
自蘇聯垮臺后,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地區局勢動蕩,起因卻和真正的民主毫不相干,當地民眾的民主訴求被人加以利用。真正的原因是一個式微的超級大國對全球權力的爭奪,并借此謀求再度獨霸天下。
中東之亂,并非針對腐敗王朝或極端政權,當然這些的確存在,其幕后主使真正的目標是萬里之遙的北京和地中海之濱的歐洲。
到2011年,中國已迅速崛起為全球經濟大國。甚至有論調稱,中國將在10至20年后成為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超級大國。多年來,美國不斷給中國制造麻煩,試圖告誡北京,美元的主導地位不容撼動,但成效并不明顯。
到2010年底,華盛頓及華爾街財團愈發清楚,中國在自身發展方面更加自信且成果明顯。北京在全球發起的經濟和政治攻勢頗有成效,目的之一就是確保未來的發展有充足的石油供應。即便在非洲這片被西方遺忘的大陸,中國政府和企業也有大手筆,與不少國家簽訂了經濟合作協議。
筆者伏案作序之際,2011年伊始。從中東到北非爆發了所謂的“推特革命”(Twitter Revolutions),推動油價急速飆升,眾多國家對此十分警惕,尤其是中國和西歐諸國。他們擔心長此以往,整個伊斯蘭世界會被美國搞得永無寧日。小布什在2003年曾提出“大中東計劃”,劍指西起摩洛哥、東到中國的廣袤地區。事實上,美國正竭力促變,希望看到未來主導大中東的是市場的極端私有化、美國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F-16戰機,以及遠程控制的無人機。
正如香料戰爭一樣,最具戰略性的問題是誰來控制最關鍵的資源,而當今地緣政治博弈中最大的籌碼就是石油。作為尼克松總統的國務卿,基辛格曾一手策劃了20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他曾講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钡?011年,華盛頓的戰略已經明白無誤,控制中國及其在歐亞大陸的朋友才是戰略要義。只是,這盤大棋局才剛剛開始,美國作何結局,仍需拭目以待。
威廉·恩道爾
2011年3月于德國法蘭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