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恩道爾國際地緣政治叢書·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作者名: (美)威廉·恩道爾本章字數: 1495字更新時間: 2025-05-19 11:33:18
溫水煮蛙與“屠龍”戰略
關于“溫水煮蛙”的實驗,講的是要想把青蛙活活煮死,要先把它放進溫水鍋里,然后慢慢把火加大,青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聽任死亡來臨,身臨險境卻渾然不知。這則諺語形象地反映了當前美國統治階層的對華戰略。
30多年前,鄧小平提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效果出乎所有中國人的意料,世界也為之震驚。正是憑借中國人民的勤奮和進取,20世紀70年代仍欠發達的中國一舉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經濟巨人。說來有趣,中國飛速崛起的第二個因素要“仰仗”美英等國企業的外包政策,它們原本只想從這個世界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獲利,誰知卻在無形中助推了巨龍的騰飛。
美國政府高層很早就有推動中國融入世界的想法,關鍵人物是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他一手策劃了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歷史性事件。此外,還有基辛格的助手洛德,此人后來出任駐華大使。實際上,上述安排都在洛克菲勒家族的無形掌控之中,基辛格和洛德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得意門生。當年毛澤東與尼克松會談時,陪同在場的美國人僅有基辛格和洛德,連國務卿羅杰斯都未能參加。對美國的決策圈而言,能在冷戰時期融化中美外交的堅冰,無疑是對抗蘇聯的頭號地緣戰略。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雖征途艱險莫測,但此舉大氣磅礴。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美國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國,有意在中國問題上制造事端。除此之外,美國也有意削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阻止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雖然美國的行動未能成功,但對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孤立中國卻發揮了重大作用。
此后,中國對外資日益開放,并且尋求加入世貿組織,這使其成為歐美跨國公司的理想投資市場。回首過去,外資帶來的效應令人震驚。按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也是排名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
盡管中美之間不乏握手言歡、觥籌交錯,但這些不過是鏡花水月,美國的外交歸根結底是由其自身利益決定的,與鴉片戰爭時英帝國對清朝的策略并無兩樣。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巴麥尊一語中的:“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的決策者務必要對此保持警醒。
從1972年中美高層首次接觸到1989年柏林墻倒塌,美國對華交往的目的多少都帶有聯中抗蘇的色彩。美國為對抗蘇聯無所不用其極,一旦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政權土崩瓦解,受洛克菲勒和布什家族控制的美國情報部門就開始對中國共產黨如法炮制。力促中國政府推行一蹴而就的經濟改革就在其中,這一措施的本質就是曾在20世紀90年代讓蘇聯的經濟雪上加霜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導的“休克療法”。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美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計劃用投資把中國變成世界出口基地,目的是利用其廉價勞動力降低從汽車到蘋果手機等歐美商品的成本。中國雖名為出口大國,但獲利甚微,相比之下,大筆的黃金白銀卻滾滾流向了美國。
這種情形延續到2005年,中國經濟一直沿著美國倡導的“自由市場”的模式快速發展,因而并未被美國視為威脅,但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對原油、鐵礦砂、銅等原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開始采取更為大膽和有效的對外經濟政策,足跡遍布非洲、中東乃至全球各個角落,原本只被視為沃爾瑪等美國跨國公司廉價勞動力來源的中國,卻在不知不覺中對美國未來的霸權構成威脅,尤其是在非洲、亞洲和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
也正是從2005年開始,華盛頓用“溫水煮蛙”的策略來對付中國,并且逐漸把火調大,妄圖重創直至扼殺中國發展。雖然離沸點已經不遠,但中國仍有時間,對于中國領導人和人民而言,現在絕對不能對對手的殘酷和邪惡抱些許幻想。
本書所呈現給讀者的,正是美國統治集團如何一步一步精心策劃的“屠龍”戰略。
威廉·恩道爾
2012年10月
于威斯巴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