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孔融助傳道 儒家名士入道門
- 黃巾漫卷
- 云夢澤祭者
- 1621字
- 2025-04-23 09:30:43
春末的巨鹿村,槐花簌簌落在太平道的學(xué)堂前。孔融身著素色深衣,手持一卷《太平醫(yī)典》,指尖輕輕摩挲著泛黃的紙頁。學(xué)堂內(nèi)傳來孩童們整齊的誦讀聲:“醫(yī)之道,仁為本,濟蒼生,除病痛......”這朗朗書聲,竟與曲阜學(xué)宮的儒家誦讀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孔先生,您可算來了!”陳昭快步迎出,身后跟著抱著木劍的周倉和揣著齒輪圖紙的馬鈞。三人身上還沾著晨露,顯然剛從校場和工坊趕來。
孔融合上書卷,眼中泛起微光:“數(shù)月不見,太平道又有新變化。這學(xué)堂教孩童識字明理,醫(yī)館救百姓于病痛,倒讓我想起《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景象。”
許攸匆匆趕來,手中攥著一卷竹簡:“孔先生來得正巧!近日朝廷在各州郡散布《討逆檄文》,稱太平道為‘妖邪’,我們正商議如何應(yīng)對。”
“檄文?”孔融冷笑一聲,“不過是些顛倒黑白之詞。張某愿以儒家名士的身份,在士林之中為太平道正名!”他展開隨身帶來的帛書,上面密密麻麻寫滿批注,“你們看,我將太平道的義舉與儒家‘仁者愛人’‘民為貴’的思想一一對應(yīng),定能讓天下士人重新審視。”
陳昭大喜過望,握住孔融的手:“孔先生此舉,勝過千軍萬馬!只是這士林清議根深蒂固,恐怕......”
“清議?”孔融捋須大笑,“當年我十歲見李膺,以‘世交’之論驚四座;十三歲喪父,因過度哀傷需人攙扶,被贊為至孝。這些所謂‘清議’,何嘗不是人為評說?”他神色一肅,“太平道行的是實事,我便要讓天下人知道,真正的大道,不在廟堂之上,而在黎民之間。”
三日后,孔融在巨鹿村設(shè)下“儒道論辯臺”。消息傳開,各地儒生、道士乃至游學(xué)士子紛紛趕來。論辯臺兩側(cè),一邊掛著儒家經(jīng)典名句,一邊懸著太平道的教義箴言,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
“聽聞太平道以符咒惑眾,可是事實?”一名頭戴方巾的儒生率先發(fā)難,“孔先生身為孔圣后人,為何與妖道為伍?”
孔融負手而立,聲音清朗:“這位兄臺可知,太平道的‘符咒’實為醫(yī)方?張寧姑娘用聽診竹筒診斷病癥,馬鈞先生以器械造福百姓,此等‘道術(shù)’,難道不比空談仁義更實在?”
他轉(zhuǎn)向陳昭:“陳教主,可否請醫(yī)館的病患前來作證?”
不多時,幾位康復(fù)的百姓被請到臺前。一位曾患肺癆的書生激動地說:“我原以為命不久矣,是太平道醫(yī)館的湯藥和張大夫的悉心照料,才讓我重獲新生!這哪里是妖術(shù),分明是仁術(shù)!”
另一位老嫗?zāi)ㄖ蹨I補充:“還有那水車,解了我們的灌溉之苦;律法公正,讓我們再不怕豪強欺壓!”
臺下議論紛紛,不少儒生露出思索之色。卻有一人冷笑:“即便如此,太平道聚眾起事,意圖顛覆朝廷,此乃不忠不義!”
“不忠?”孔融猛地一拍桌案,震得竹簡亂飛,“當今天子昏聵,十常侍亂政,百姓食不果腹,這等朝廷,何忠之有?太平道興水利、定律法、救蒼生,這才是大忠大義!”
他展開帛書,高聲誦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乃孟子所言。太平道以民為本,正是踐行儒家根本!”
論辯持續(xù)整日,孔融引經(jīng)據(jù)典,將太平道的理念與儒家思想巧妙融合。當夕陽為論辯臺鍍上金邊時,已有數(shù)十名儒生當場表示愿加入太平道。
“我愿棄筆從醫(yī),隨張寧姑娘救治百姓!”一名年輕書生摘下方巾,眼神堅定。
“我擅長建造,愿去馬鈞先生的工坊效力!”另一位工匠模樣的人高聲說道。
當晚,巨鹿村張燈結(jié)彩,為新加入的士人舉行入道儀式。孔融身著道袍,手持桃木劍,與陳昭并肩而立。
“孔先生,您這是......”陳昭驚訝道。
孔融笑著將桃木劍遞給陳昭:“張某雖為儒生,但今日方知,道無儒道之分,只有正邪之別。從今日起,我孔融既是孔門之后,也是太平道的一員!”
他轉(zhuǎn)頭望向人群中興奮交談的新弟子,朗聲道:“昔日孔子周游列國,傳播仁政;今日我等聚于太平道,便是要在這亂世之中,開辟真正的大同之道!”
消息傳回洛陽,張讓氣得將孔融的論辯記錄撕成碎片:“腐儒!竟敢與反賊為伍!傳令下去,但凡傳播太平道言論者,一律視為亂黨!”
但禁令無法阻擋思想的傳播。孔融帶來的不僅是儒家名士的影響力,更是一種理念的革新——當太平道的濟世之道與儒家的仁愛思想相遇,一場關(guān)于理想與正義的浪潮,正在這亂世之中悄然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