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吉林船廠

在漢族文人的筆下,黑龍江與內地的距離是極其遙遠的,不管上游還是中下游,都顯得遙不可及、冰天雪地。而生活在那里的大小部族,像是有著天然的向心力,自遠古的肅慎就注意保持與中原王朝的溝通聯絡,形成一種松散但親切的貢賞關系,商周時期如此,唐宋亦然。至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橫掃遼東與中原,竟將徽、欽二帝流放到黑龍江地域,可謂民族自信心爆棚。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30],百余年后金朝滅亡,女真的皇族勛貴也很快被打回原形。

明朝建立未久、都城還在南京、明軍與元朝殘部仍在交戰之際,請求歸順的東北各部族首領已絡繹于道。其中主要是前朝在遼東的官員和將領,如洪武四年(1371)二月,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以遼東州郡地圖并籍其兵馬錢糧之數,遣右丞董遵、僉院楊賢奉表來降”[31];但也有僻遠部族的頭領,如洪武十五年二月,鯨海千戶速哥帖木兒等四個千戶從女真之地來歸,并提供了相關信息:

遼陽至佛出渾之地三千四百里,自佛出渾至斡朵憐一千里,斡朵憐至托溫萬戶府一百八十里,托溫至佛思木隘口一百八十里,佛思木至胡里改一百九十里,胡里改至樂浪古隘口一百七十里,樂浪古隘口至乞列憐一百九十里。自佛出渾至乞列憐,皆舊所部之地,愿往諭其民,使之來歸。[32]

他們所提到的為生女真、野人女真生活的區域,自告奮勇前往招撫。至于那些個里數,僅可作為參考。而隨著野人女真首領西陽哈來降,明太祖曾宣布在斡朵憐設置遼東三萬衛指揮使司,后因糧餉難繼等情況退回開元。

明成祖朱棣也可稱一代英主,武力篡位后諸事未定,即著手經略大東北。行人司邢樞與知縣張斌受命前往奴兒干地區招撫,備歷艱辛,張斌病死途中,而邢樞不負使命,所至之處的女真部族酋長紛紛歸附,首領把剌答哈、阿剌孫等相隨入京。朱棣命設奴兒干衛,賜予來京各首領官職。此乃明朝在黑龍江下游的第一個衛所,阿剌孫等受封后衣錦還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黑龍江流域各部族紛紛來歸,接受朝廷封賜,很快建立起一百三十多個衛所,包括偏遠的精奇里江與烏第河地區。

永樂七年(1409)閏四月,在已有眾多衛所的基礎上,朱棣接受黑龍江下游一些部族首領的吁請,決定設立奴兒干都司,以相統攝。都司,全稱都指揮使司,明朝在內地和邊疆普遍設置,“掌一方之軍政”[33],職能上則有較大差別。內地省份的都司,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負責所屬衛所的管理,隸屬五軍都督府。而在少數民族地區如遼東都司,實行軍政合一,與清朝的駐防將軍衙門近似。還有一種較松散的管理模式,即以羈縻招撫為主的都司,奴兒干屬于這一類。

奴兒干都司的管轄范圍幾乎覆蓋了整個黑龍江流域,在北源有斡難河衛,在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匯合處有木河衛,在左岸最大支流精奇里江源頭有古里河衛,在外興安嶺濱海處有兀的河衛,而下江與松花江沿岸更是衛所密集。都司衙門所在的奴兒干,又作弩爾哥、耦兒干等,據說為滿語圖畫之義,可知自然景色之美。黑龍江經過數千里東趨,在奇吉(又作奇集、奇咭)一帶已接近大海,卻被接連不斷的大山阻住,轉向正北、西北,至奴兒干再折向東北、正東入海。此一轉彎處有一個巨石構成的高崖直插江中,后被俄人標稱“特林岬”。大江的左岸,是由外興安嶺輾轉流下的恒滾河(又稱亨滾河、興袞河、恨古河,俄稱阿姆貢河),明朝在匯合處北側設滿涇衛,附設滿涇站,是為大明驛路十五狗站的最后一站。往下還有哥吉河衛、野木河衛等衛所,越過河口灣至庫頁島,也建立了一些衛所。奴兒干是古肅慎各部的一大交會聚集之地,有著向睦中原文化的悠久傳統,又得水陸交通之便,于此建置都司是明智的。明朝對省級衙署的建設有一個大致規格,此地雖屬偏遠,也不會太過草率,唯不見于記載,難得其詳,但拖了兩年才得以落實,也可知諸事之繁難。

首先是要為奴兒干都司配備一個較強的班子。考慮到該地域的歷史與民族背景,明廷挑選遼東都司東寧衛千戶康旺為都指揮同知,東寧衛千戶王肇舟、佟答剌哈為指揮僉事。東寧衛設于遼陽,由于大量接納安置下江等地來歸的女真人,官員們熟悉邊情,從那里就近選調,是一種明智的決策。

其次是派誰前往宣布朝廷旨意?因該都司設于女真部落為多的下江,加上明廷倚信太監,深受皇上信任的首領太監亦失哈為欽差,統帶大型船隊前往宣撫,同時送新任命的都司官員上任。亦失哈,又作亦信、易信,經歷永樂至景泰五朝,在內廷頗受重用,最后做到遼東都司鎮守太監。根據萬明教授的最新研究,亦失哈為海西女真木里吉寨人,乃父在洪武初率三個兒子投軍,朱元璋嘉其一門忠順,賜姓武,侄子后來位至錦衣衛都督。[34]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可惜記載無多,因何進宮做了太監,又因何受寵發跡,于何時何地死去?史籍中皆無從查詢。最重要的是他曾作為欽差,多次率領龐大船隊抵達黑龍江下游。明朝太監廣受非議與厭憎,實際上因人而殊,讀書明理、品節嚴正、充滿忠誠和責任心者不乏其人。

三是要確保都司的權威和安全。為顯示朝廷的尊威,也為了加強駐防實力和預防不測,特命從遼東都司調一千多名官軍隨行,由遼東都司挑選女真族將領統帶,同船前往。

永樂九年(1411)開江以后,亦失哈率領船隊出發,號稱“巨船二十五艘”,沿松花江先向西北,至肇州折向東北,入黑龍江,然后順流而下。這是亦失哈第一次奉旨前往下江,宣詔設立奴兒干都司,送都指揮同知康旺等人上任。[35]以常理推測,先期應有不少人打前站,搭建一些屋宇木柵,做好各種預備和布置。亦失哈似乎沒待太久,舉行過都司的成立儀式,將帶去的綢緞銀兩等物頒賞當地頭領和部眾,即回朝復命去也??低热肆粝聛恚嗍Ч矔⒋蟛糠执唤o都司衙門留下,仍從水路返回。此舉被稱為“東巡”,意思是代天子巡狩,在后來還有過多次(學界有七次、九次、十次之說),每一次往返都是乘船從吉林船廠出發,走同樣的路線。而宣撫海西與沿途的各部族百姓,也是亦失哈東巡的任務。

所有這些舉措,自然都要經過朱棣的御批。他對這些地方與朝廷的日常性聯絡很關注,下旨恢復元朝設立的驛站,并予以適當增加擴建。《明太宗實錄》卷一三三載:“置遼東境外滿涇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領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設奴兒干都司并各衛,凡使命往來所經之地,舊有站赤者復設,各站頭目,悉恭命毋怠?!?a href="../Text/chapter01_0008.xhtml#ch36" id="ch36-back">[36]此諭頒于永樂十年十月,而相關驛站的復建,應在設置奴兒干都司之初就開始了。

至于東巡所用的大小艦船,應是先期在松花江畔的吉林船廠制造的。那里靠近盛產松木的長白山林區,采伐大木方便,往黑龍江有水路可通,距離遼東都司也不太遠,是理想的造船基地。船廠位于松花江上游接近源頭之處,也是亦失哈東巡的起點,大批物資由陸路轉運而來,選派的官員將弁以及工匠等皆在此集結登船,這也催生了吉林烏喇的繁榮,后世成為一大都會——清代的吉林將軍衙門所在地。今天已無法還原這個大東北造船中心的實況,誰來設計和監造?有多少碼頭和船塢?有多少工匠以及他們來自何方?而由其一次興造數十艘大船,可以推測吉林船廠具有相當的規模。在江畔崖壁上,幸存著幾處摩崖石刻,曰:

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

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

洪熙元年領軍至此

宣德七年領軍至此

這位留下大名的劉清也是個人物,靖難之役中曾參與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永樂間一直備受皇上倚信,以都指揮同知隨侍左右。后升為陜西都指揮使掌管寧夏衛,犯事論斬,朱棣特命寬宥,發配遼東,數年后即予復職,命負責造船之事。由此也得知造船的主體是官軍,竟達數千之眾,因生活條件艱苦,或也有其他一些原因,逃入女真部落的竟達五百余人。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劉清于永樂十八年七月復任都指揮使,奉旨造船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排在他前面的,還有“太監阮堯民”。從吉林烏喇的船廠而言,二人只能算后來者和領導者,前面是哪些人管事,已無從知曉。

從吉林船廠到奴兒干都司,要走的水路很長,松花江先向西北,至肇州折向東北,經過約兩千里奔趨與黑龍江匯合,再有三千多里水程才能抵達。它是一個常設衙門,抑或時開時關的臨時駐地?史籍中提供的信息較少且混亂。但不管怎樣,都需要大量的糧餉輜重,需要很多艦船運送,需要軍隊的護行,所有這些都要耗費巨大的財政經費。對于雄才大略的明成祖,這是穩定邊疆的必然代價,而在后來的守成之君看來,則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而邊疆部族的情況也極為復雜,永樂末年即出了些狀況,后來更是發生襲擾官軍,搶奪糧餉物資,甚至扣留從奴兒干返回的官員將士,道路受阻,也使得向奴兒干的糧餉輸送大受影響。

宣德七年(1432)五月,亦失哈等“率官軍兩千,巨船五十”最后一次前往奴兒干后,造船官兵即被裁撤,這是一個信號。十年正月初二日,處于彌留之際的朱瞻基諭令遼東總兵官都督僉事巫凱等,“凡采捕、造船、運糧等事悉皆停止,凡帶去物件悉于遼東官庫內寄收,其差去內外官員人等俱令回京,官軍人等各回衛所著役”[37]。那之后,奴兒干都司的官員將士回到遼東地方,亦失哈并未返京,接著擔任遼東都司的鎮守太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巩义市| 玉林市| 衡阳市| 宣化县| 施甸县| 金秀| 新巴尔虎右旗| 建瓯市| 油尖旺区| 阆中市| 西畴县| 肥乡县| 清流县| 额尔古纳市| 海阳市| 陵川县| 邵武市| 渭源县| 武乡县| 思南县| 景宁| 汝城县| 姜堰市| 河西区| 津南区| 郴州市| 林周县| 沂源县| 景泰县| 岳阳县| 凤山县| 武威市| 阿拉善右旗| 焦作市| 四会市| 建始县| 大足县| 定日县| 永仁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