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圍:穿越低谷,韌性增長
- 藺雷 吳易
- 3536字
- 2025-04-24 18:59:15
作者序
用創新搏韌性
寫一本關于企業韌性主題的書,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心愿,這次與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合作,終于讓我們得償所愿。產生創作欲望背后的原因,說起來也不復雜。我們從2001年就開始跟蹤研究中國企業的創新,在長達23年的時間里發現了一個頗為有趣又令人困惑的現象——曾經把事業搞得轟轟烈烈的創新企業最終分別迎來兩種不同的命運:要么因沒能抵住時代的洪流而消逝不見,要么歷久彌新,不斷煥發生機。
兩種命運,兩重境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差異?
之前,人們對創新的關注,更多在于如何開辟新領域、創造新業態、獲取新優勢。然而,自從經歷了中美經貿摩擦,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創新更重要的一個使命是保障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打造金剛不壞之身、鍛造強大韌性,是這個時代創新更重要的價值和使命所在。
如今的中國企業,更加渴望對企業高韌性成長規律的把握。因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沖擊前所未有,企業面臨“內卷”和“外堵”的雙重挑戰。一方面,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和資源,不惜打價格戰,開展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大投入,最終導致行業整體收益下降;另一方面,企業不僅面臨日益提高的關稅壁壘,而且還要應對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甚至遭遇供應鏈中斷等挑戰。如何讓企業在巨大的環境波動下生存、成長,如何讓企業在不確定時代獲得成功,已經成為企業家的一門新的必修課。
如何讓企業的高韌性真正落地?這需要智慧,也因此必須形成一種符合中國企業實際的方法論,“用有彈性的堅持替代無屈伸的硬剛[1]”,這就是打造企業高韌性的初心所在。
在傳統觀念里,韌性主要被視為一種文化和精神的體現,它通過吃苦耐勞、拼搏奉獻來抵抗各種風險,穿越低谷周期。但在當今時代,企業的韌性已經超越了文化的范疇,如何打造韌性也不再是個體意志力和精神層面的問題,而要靠企業實打實地創新。企業打造韌性,不僅要實現“挺得住”的生存性價值,還要升級到“站得穩、過得好”的創新性價值,這恰恰非常符合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更為重要的是,增長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尤其在當今變幻莫測的環境下,如何保增長、促增長,這自然引得企業家們開始思考一個全新的問題:創新、韌性與企業增長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不斷觀察、調研、討論、思考。越進行實地調研和思考迭代,越深度接觸抗壓逆行的企業家,我們就越堅信一個樸素的邏輯:用創新形成韌性,用韌性助推創新,最終實現企業的穩定增長,就是新時代的“創新—韌性—增長”規律。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我們萌生出撰寫一本關于企業韌性的圖書的想法,試圖揭示企業如何通過創新提升韌性,最終發現增長的思維、模型和方法,為中國企業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境下實現偉大的創新突圍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恰巧此時,我們有緣與人民郵電出版社智元微庫結識,經過反復討論與優化校正,雙方最終就寫作主題達成了一致。說干就干,我們兩位作者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又展開了針對性的案例調研,并通過40余次的頭腦風暴會議和三輪修改迭代,最終完成了本書的內容。
在本書中,我們緊緊圍繞企業的“強創新—高韌性—促增長”提出了一些觀點和落地方法,具體內容總結如下。
第一,企業的高韌性依靠強創新驅動。
企業韌性在當今時代不再只是文化的產物,更是創新的產物。這種創新不是一般的小改進、小創新,而是強創新,其中既有觸摸未來的突破性創新,也有把創新當作唯一戰略的企業全面創新,還有數智底座支撐的深度賦能創新,以及高端化躍升帶來的升級型創新。不論是哪種方式,用創新形成硬核支撐,才是中國企業應對沖擊和波動的最佳方式。因此,企業需要更新觀念,從戰略高度把創新與韌性緊密綁定起來。
第二,高韌性為企業帶來獨特的韌性增長法則。
企業一旦具備高韌性,將在三個維度上實現增長:一是低風險的創新增長;二是可持續的穩健增長;三是多重沖擊下的安全增長。創新增長、穩健增長、安全增長這三條就構成了企業的韌性增長法則。創新增長會擴張企業的業務邊界,穩健增長會筑牢企業的發展底座,安全增長則為企業的主航道保駕護航。不同企業面臨的問題不同,可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判斷企業韌性增長的重點所在。
第三,企業的韌性診斷可以采用“二元法”。
企業打造高韌性的基礎是提前判斷自己的安全底線和最大威脅,進行內外部風險掃描,找到可能的“要素斷裂點+管理失控點”,這就是二元診斷法。不論是生產系統正常運行所需的各種要素供給出現斷裂,還是企業在人、財、物、信息、數據等方面的管控治理機制的內部失控,都需要企業尋找創新方法去預測、對沖、化解和應對風險,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四,企業打造高韌性可以從七個維度入手,各有側重。
戰略韌性是企業打造的第一韌性,它確保企業在主航道上一路前行。提升技術韌性、打造供應鏈韌性是鍛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實現創新增長的難點,前者讓企業在數字時代站在技術前沿,后者則讓企業享受供應鏈精準微生態的紅利。財務韌性和組織結構韌性是幫助企業實現穩健經營的兩個基礎支撐點,前者讓財務與業務融為一體、共生成長,后者則讓企業具備足夠的彈性適應外界環境劇變。人才韌性與文化韌性則是企業的軟實力與內生力,前者讓企業的用人有了更大的余地,后者則讓企業的發展有了看似無形卻最有力的底氣和動能。
必須強調,本書提出這七種韌性的用意,并非要強調企業必須同時具備這七種韌性才能在風險中生存發展,而是建議企業要從這七個方面審視自身抵御風險和生存的可能性。
第五,高韌性可以培養和管理,但企業必須做到“頂天”又“立地”。
高韌性可以刻意培養和有效管理,當然也必須經歷試錯進化和快速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須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企業要向上看,強化政策把控力,既能利用政策紅利賦能企業經營,又能有效管控政策風險;“立地”,就是企業必須向下落,通過“風險判斷—壓力測試—冗余反推”來持續探尋韌性水平的提升路徑與方案設計。
以上核心觀點的提出與落地方法的提煉,并非靠作者的一己之力,而是得到了眾多企業家和業內人士的支持,在此我們要向各方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首先,我們要感謝出現在本書中的案例企業。這些案例中,既有我們在工作實踐中調研訪談的鮮活企業,也有我們親自輔導的代表性企業,又有粉絲和學生們主動提供的自己所在企業的經驗與教訓,還有我們精心搜集整理的案例資料。選擇本土的、更接地氣的案例,是我們寫作的一貫風格。事實上,這些案例給了我們極大滋養,雖然案例企業的做法各異,但當我們從韌性角度去審視這些企業時,發現它們在提升高韌性水平這條主線上是如此的相似,其創新做法與獨特魅力不僅讓我們兩位作者癡迷,更令我們深思。
其次,我們要感謝眾多業內專家和好友的鼓勵、認可與支持。每當我們遇到思考瓶頸,總會有來自老專家、企業家和友人們的啟發,他們不僅提供原始素材、調研線索,還會深度參與頭腦風暴討論,為本書提供了很多真知灼見,讓我們在寫作之路上備受鼓舞,在此一并感謝。
再次,我們要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智元微庫的張渝涓、繆永合,以及劉艷靜等多位老師,他們對選題的把控、觀點的提煉、文字的打磨,為本書增色良多,讓我們體會到何為專業與嚴謹。
最后,我們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創新時代,這樣一個必須用高韌性對抗外部沖擊的時代,讓我們有了一線調研、深度思考和扎實研究的寶貴機會。我們經常暗自慶幸,能在這樣一個時代,找到這樣一個既深刻又能落地的選題,并且親自完成這樣一本書,這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
當然,我們也要感謝自己和家人。不夸張地說,在二十多年前剛開始接觸創新時,我們斷然不會從韌性的角度看創新、從創新的角度判增長,而只是就創新論創新。但也正是在持續跟蹤國內和國際創新23年的漫長歲月里,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錘煉自己,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終于在自己的閱歷、思考與實踐達到一定程度時,撰寫了本書。這讓我們知道創新的世界如此美妙絕倫,創新的天地如此海闊天空。這個不斷試錯和糾錯的過程,這種既吸收外部養分又創造新知的磨礪,才是人生最燦爛的煙火。而絢爛煙火的背后,是家人的默默付出與無條件的支持,我們只有以更好的作品貢獻于世,才不會辜負他們。
當完成書稿的一瞬間,我們無比激動,但又心存遺憾。由于學識水平有限、認知仍有待提升,雖然我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本書,但仍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望各位讀者指正、海涵。
愿每位讀者都能從本書得到啟發,愿每家企業都能成為高韌性的擁有者,成為生機勃勃的常青樹。如果未來從每一家企業的成功背后都能看到用創新搏來的高韌性,那將是我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用創新搏韌性,就是本書要告訴你的全部。
藺雷
2024年7月于北京
[1]“硬剛”也叫“正面剛”,指正面對抗、硬碰硬。——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