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勞動監察典型案例評析與要點剖析作者名: 欒居滬本章字數: 1309字更新時間: 2025-05-14 15:16:07
前言
勞動監察制度起源于國家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交易市場中勞動力的流入,勞動者面臨的勞動條件、勞動環境也有所變化,由于勞資雙方本身力量懸殊,勞動者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勞資矛盾日益明顯,政府逐漸認識到對于勞動力市場的放任將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不得不通過干預來改善這一狀況,于是作為政府管制勞動力市場手段的勞動監察制度應運而生。19世紀末,英國政府加強了對勞動領域的監督和管理,將勞動監察員納入國家公務員隊伍序列。隨后,英國等15個歐洲國家的代表齊聚柏林,通過了第一批國際勞工標準,并一致同意勞動法律的實施應當由政府的勞動監察員進行監督。這成為推動勞動保障監察制度的重要契機。1978年國際社會通過的《勞動行政管理公約》和1981年通過的《關于職業安全和健康公約》,表明各國對勞動保障監察制度的日趨重視。
1995年1月1日我國《勞動法》[1]開始實施,明確了監察機構的監察職責。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障監察條例》是我國勞動保障監察在執法過程中所依據的專門法律性規范,對勞動保障監察的內容、方式、責任進行了規定。《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等也賦予了勞動保障監察相關職責。因此,我國的勞動保障監察是勞動保障行政機關依法對用人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和糾正違法行為,并對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理或行政處罰的行政執法活動,具有法定性、行政性、專門性、強制性的特征。
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是保障勞動法律法規實施、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勞動保障監察部門通過日常巡視檢查、舉報投訴調查、書面審查、專項檢查和大要案專查等執法方式,可以有效監測預警、預防化解企業的違法用工等損害勞動者權益問題,保障勞動者在職業介紹、勞動合同簽訂、工作時間、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特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權益落實,為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權益救濟途徑。在此過程中,難免會在勞動關系雙方之間、勞動關系一方或雙方與人社行政部門之間發生糾紛。因此,有必要對相關案例進行探討和研究,以便進一步統一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標準和尺度,以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正義。
本書按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的程序、實體,勞動保障監察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之間的銜接,勞動保障監察與勞動爭議仲裁,刑事司法之間的銜接等內容分為四個章節,每個章節又分為若干專題分別研判分析。通過梳理實踐中的真實案件發展歷程,展示人社行政部門、行政復議機關、司法機關對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行為的觀點,從而引發作者的系列思考,通過釋法析理達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完美結合。本書沿襲作者近年出版的工傷認定、勞動爭議、社會保險疑難案例評析方面的圖書體例,案例大多取自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案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權威性的特點。
本書既是勞動保障監察員,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從事企事業單位調解、司法審判、工會等工作人員的工具用書,也可以作為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的檢索工具,更是廣大勞動者的維權指南,還可以作為高等院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專業的輔助教材。
欒居滬
2023年7月11日
[1] 本書中規范性文件名稱使用簡稱, 以下不再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