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編 保險合同總論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保險合同的概念

一、保險的概念

保險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將個人在生活中因遭遇各種人身危險、財產危險及對他人責任的危險所產生的損失,在共同團體中分攤消化。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重要功能,在平衡預期、對沖風險、促進消費投資、暢通經濟循環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對于這一人類用于彌補各種損失所創設的制度,各國保險法都有明文規定。基于保險本身的性質不同于一般民法所規定各種債的關系,所以保險法就其特有的保險權利、義務關系加以規范而成為民法的特別法。如果當事人因保險關系發生糾紛,首先以保險法的規定及其特有的基本理論為準,然后再依據一般民法規定。也即,在適用保險法的規定及其理論之前首先確定,其法律行為是否構成“保險”,所訂立的合同是否為“保險合同”。我國《保險法》第2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痹摱x僅列出當事人之間因保險合同所產生的給付義務的幾項特征(交付保險費、支付賠償財務損失以及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的事故為給付條件),尚不足以充分描述保險的特性。境外有學者從保險制度的歷史發展及其功能的角度,將“保險”定義為:當事人基于對價(保險費)對于不可預料的事件提供約定的給付,使承保的危險得以分散于面臨同種類危險的多數人,且其危險承擔是基于大數據計算法則而定的。[2]在上述保險定義的基礎上,有的學者進一步依據德國法理論將保險的概念細分為危險、補償需要性、團體性、有償性、獨立的法律上的請求權,即保險系受同類危險威脅的人為滿足其成員損害補償的需要,組成的雙務性且具有獨立的法律上請求權的共同團體,根據合理計算共同聚資,對危險所致損失予以補償的經濟制度。[3]這些要素的要求目的在于界定何種法律行為適用于保險合同法,以及何種經營活動應當受到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督。境外有關理論及實務部門對保險的要素分析,對于我國保險法的解釋與適用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保險合同的概念

民法上的合同,其概念有廣義、狹義、最狹義三種。廣義的合同是指當事人之間達成的確定權利義務的協議,既包括私法意義上的合同,還包括公法意義上的合同(如行政合同、勞動合同)。狹義的合同專指私法上的合同,它包括債權合同、物權合同和人身合同三種。最狹義的合同專指其中的債權合同,即把合同限制在債的關系之內。從羅馬法上的“Contractus”開始就采取具體的狹義的概念?!斗▏穹ǖ洹罚?004)將合同規定在第三編契約或合意之債部分(第1101條以下),較近的立法中有逐漸擴大的趨勢。[4]《德國民法典》將合同的成立與解釋規定在民法總則中(第145條以下),而不是規定在債編中。民法總則是規范全部民事關系的原則,因此對于合同的規定不僅適用于財產關系,也適用于身份關系;至于由合同所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則在債編(第305條以下)作更詳細的規定。[5]我國現行法所謂的合同究竟是狹義還是最狹義概念?我國《民法典》第464條第1款規定:“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這里的關鍵在于對“民事法律關系”如何理解。如果解釋為僅指債權債務關系,則應屬于最狹義概念。鑒于《民法典》將合同規定在債權一節,且明確合同為發生債的原因(第468條),我國民法尚無物權行為的概念,在我國法律中有關身份的協議(如結婚、兩愿離婚、收養、遺贈撫養等)均不稱為合同,故此所謂“民事關系”一詞,應作限制解釋,理解為債權債務關系。因此我國民法上的所謂合同僅指債權合同,屬于最狹義概念。由前述保險的基本意義可知,保險合同為這個共同團體(保險人)和其成員(即被保險人或投保人)以保險為目的所訂立的合同。我國《保險法》第10條將保險合同定義為“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這個定義過于簡單,未能揭示保險合同的基本內涵。國內較為公認的保險合同概念是:“保險合同是指投保人交付約定的保險費,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因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在保險金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或者在合同期限屆滿時承擔給付保險金的協議?!?a href="../Text/chapter001.xhtml#m6" id="w6">[6]這一定義揭示了現行法下保險合同的核心內涵,即投保人支付保險費和保險人提供危險負擔的對價平衡的法律關系。

第二節 保險合同的特征

一、債務合同

保險合同屬于債法上合同的一種,因為通過合同的成立生效,所以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可以向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另外保險人也具有保險費請求權。但因保險合同所產生的債屬特種之債,學理上稱之為“特種合同”,以示和一般合同的債的不同之處,所以民法上有關債的一般規定也適用于保險合同,如行為能力、要約與承諾的約束力、格式合同、債的效力等,但須以《保險法》無特別規定為限。違反《保險法》第16條告知義務的規定屬于民法上的締約過失責任,通知、協助和保密義務屬于民法上合同的附隨義務,且因保險法有特別規定,不適用民法上關于損害賠償請求權和違約責任的規定;按照一般民法原理,意思表示錯誤由表意人自己過失所致,不得撤銷其意思表示,而《保險法》第16條卻規定,投保人故意或因過失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弑kU費率,從而使保險人陷于錯誤的危險估計的,不論投保人有無過失都可以解除合同。另外,民法上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及不安抗辯權和保險法上有關保險費交付及保險人在財產狀況改變時終止合同的規定也有差異。

二、雙務合同

合同以各當事人是否負對價關系的債務為區別標準,可分為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保險合同為雙務合同,投保人和保險人互享權利、互負義務。以投保人保險合同的內容為例,投保人(被保險人)負有支付保險費的義務,這是不爭之處。但保險人所負的義務是什么,學說上至今仍有爭論。

(一)金錢給付說

有學說認為,保險合同中保險人所負的義務以“保險事故發生”為要件,例如財產保險,是在火災、雷擊、爆炸等災害發生之后;責任保險,則是在被保險人依法對第三人須負賠償責任之時。因保險人大多以給付金錢作為保險賠償,所以稱之為金錢給付說。該說主張保險人的給付是附有停止條件的法律行為。依此,保險合同為雙務合同,其內容為一方負無條件的交付保險費義務,另一方則負附停止條件的保險金給付義務。

(二)危險承擔說

該說反對金錢給付說,主張保險人的義務并不始于保險事故發生時,而是整個保險期間保險人均負有承擔危險的義務,例如提取責任準備金的義務。對投保人而言,即使保險事故未發生,保險合同所提供的保護已具有精神上及經濟上的價值。例如,通過保險合同的訂立,船東無須再準備損害賠償金。所以在保險期間開始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即具有期待權,通過保險事故的發生,此危險承擔才由隱性的階段進入實現的階段,即期待權的實現。且只有危險承擔說才能解釋為什么保險合同關系因投保人不盡如實告知義務而保險人解除合同時,保險人無須返還已收受的保險費。危險承擔說對于保險人給付義務的重點在于保險人所提供的保護包括保險事故發生前的危險承擔,使投保人在精神上及經濟上免于憂患;而金錢給付說卻只著重于保險事故發生時的金錢給付,不足以涵蓋保險的功能及意義。該說為通說,所以保險合同為雙務合同的內容應為投保人負無條件的交付保險費義務,保險人也負無條件的相互給付義務(不僅只在保險事故發生時的金錢給付而已),彼此互相具有對價關系。[7]例如保險合同的投保人有先支付保險費的義務,不得依民法的規定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且保險人對于人壽保險的保險費不可以訴訟請求支付。所以民法上有關債的遲延給付的規定不適用于保險合同中保險費延遲支付的情形。保險合同為雙務合同,與同是雙務合同的買賣合同不同。買賣合同成立時,賣方僅負交付標的物的義務,而買方僅負給付價款的義務。除此之外,雙方并不存在其他條件。至于保險合同的投保人,有交付保險費的義務,保險人僅在特定偶然事故發生的條件下才負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三、有償合同

合同以各當事人是否互負對價關系的給付義務為區別標準,可分為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兩種。保險合同既然是雙務合同,那么也是有償合同。保險合同的成立以約定交付保險費為要件,如果未約定此代價,則合同不發生效力。危險共同團體如果沒有保險費的累積,何來資金用于賠償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遭受的損害?有學者認為保險合同不得為贈與的標的,保險人不得無償贈與被保險人保險合同。如果贈與人以自己為投保人,而以受贈人為被保險人,和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第三人利益保險合同),投保人既然負有繳費的義務,對危險共同團體而言并不是沒有對價,該保險合同仍然是有效的。[8]本書認為實務中有很多保險公司為營銷和公益目的贈送保險的情形,這些保險均非無效,而只是保險費由保險人代繳而已,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一般都有公益捐贈的權利和額度。此外須加注意的是,保險雖以其有償性為要件,但投保人所支付的對價并不必須以保險費為名。如果某法律行為實際上具有保險的各種特征,其所支付的對價雖然不冠以保險費的名義,但也不妨礙其有償性。

四、最大善意合同

保險合同是最大善意合同。《民法典》第7條規定了誠信原則,在保險合同中同樣適用,而且標準更高。最大善意合同又稱為誠信合同,通常合同的訂立,無不出于當事人的善意,而保險合同的締結更是基于當事人最大的善意。這是因為保險的宗旨在于互助共濟,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保險標的通常為投保人掌握,保險人對于保險標的的狀況往往較難詳細調查,有賴于投保人的告知而決定其所負擔的責任。此外,保險事故發生與否,與投保人對標的的保管是否已盡注意的義務密切相關,所以保險合同須具有善意性。這種善意性不僅適用于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即投保人與保險人,也適用于受益人、被保險人。它一方面要求投保人、被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對于保險人書面詢問有如實告知的義務,對于危險增加也有通知的義務,如果投保人不如實告知,不論是否出于故意還是過失,均足以影響合同的效力。投保人不但有如實告知的義務,而且對其所承諾履行的義務,也應絕對遵守。所謂“承諾履行的義務”,是指在法定義務、基本條款約定的義務以外承諾的義務,《保險法》稱之為“特約條款”。通過特約條款的履行,保險人不但可以知悉過去的風險因素、現在的風險狀況,而且可以預測未來風險的大小,進而采取措施控制將來的風險,使得保險人承擔風險的大小與收受的保險費的多少相當,構成對價的平衡。特約條款承諾的義務極為重要,當事人對特約條款所約定的義務應該嚴格履行,當事人一方違背特約條款時,他方可以解除合同,即使危險發生也是一樣。另一方面它要求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否則將導致未說明條款的無效。

五、繼續性合同

合同以其所發生的債的關系,在時間上有無繼續性為標準,可分為一時性合同與繼續性合同兩種。前者,其債的關系內容,一次即可實現,如買賣、贈與等;后者則須繼續地實現,如租賃、保管等。保險合同的繼續性,如機動車保險的標的物因保險事故發生而遭受損害時,保險人即應負賠償的責任,而不是在理賠之后保險合同歸于消滅?;谶@個特性,私法上情勢變更原則也適用于保險合同。如保險合同內所載危險增加時保險人可以提高保險費,危險減少時被保險人也可請求保險人重新核定保險費的條款。保險合同基于其繼續性的特征,特別重視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其權益不得任意轉移。財產保險的標的為保險利益,保險利益為某一特定人對某一客體(包括有體物和無體物)所存在的一種經濟上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遭受侵害,該特定人將蒙受損失。所以原則上,保險利益隨同危險負擔的轉移而轉移,這時原投保人(原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消失,保險合同應當終止,而新的保險利益承受人應另行投保。但如果原保險合同所定的保險期間未過,基于經濟因素的考慮,在法律上規定,合同效力延至受讓人。由此可見保險合同為繼續性合同,具有對人合同的性質。

此外,保險合同基于其繼續性的特征,與一時性合同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在保險合同生效之后,如果當事人之間因特定原因欲使合同消滅,解除合同應當視為無溯及力,即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的消滅只對將來發生效力,否則在效力消滅之前的法律關系將陷入復雜混亂的局面。保險合同繼續性存在,就如自來水、煤氣、電力供應合同等繼續性合同一般,對合同當事人而言,特別重視信賴基礎,要求當事人各盡其力實現合同目的,除給付義務以外,尚發生各種附隨義務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信賴基礎一旦喪失,或因其他特殊原因難以期待當事人繼續維持這種結合關系時,法律允許一方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所以保險條款約定有較多的雙方當事人解除合同的原因,與一時性合同中約定當事人不得擅自解除合同的嚴格遵循“恪守合同”精神形成鮮明對比。

六、不要式合同

保險合同為債權合同,和不動產物權轉移合同的性質有別。因為不動產物權的要式性規定意義,在于借合同文字來表明物權取得或喪失的效力,有文字依據,可以避免爭執。保險合同內容復雜,為確定當事人彼此之間的權益,應當制作保險單或暫保單。但此也僅具有避免舉證困難的作用而已。保險合同的有效成立應依據一般債權合同的原則,當事人一方要約、另一方承諾,保險合同即有效成立。更何況,保險合同的內容在合同訂立前都已由保險人擬定好,當事人另一方很少有機會改變。據此,保險合同的要式性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須經單獨設計保險合同內容,而雙方當事人約定以要式方式履行作為保險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當屬例外。合同效力的發生以其是否必須采取一定方式為依據,可分為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如果為要式合同,在未履行一定方式時合同原則上不產生效力。現代民法都以方式自由為原則,除法律特別規定或當事人特別約定外,大多數為不要式合同。

(一)學說爭論

保險合同究竟是要式合同還是不要式合同,國內保險法學者見解不一。綜合歸納,可分為兩說。

1.要式合同說

要式合同又稱書面合同。該說認為,依據我國《保險法》第13條的規定,保險人應當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并在保險單或者其他憑證中載明當事人雙方約定的合同內容。經投保人和保險人協商同意,也可以采取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書面協議形式訂立保險合同。同時第18條規定了一般保險合同應記載的法定基本事項,據此可認定為保險合同的訂立以具備一定的方式、載明一定的事項為要件,所以保險合同為要式合同。因此,保險合同的成立為法律行為中要式行為的一種,應采取保險單或其他憑證的書面形式。投保人所作出的投保的要約意思表示,與保險人所能承保的承諾意思表示,即使口頭上已達成一致,但雙方當事人未訂立保險單或其他憑證的書面合同以前,很難說該保險已合法成立。

2.不要式合同說

不要式合同又稱口頭合同或諾成合同。該說認為保險合同為債權合同的一種,以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為成立要件,因一方提出要約,另一方予以承諾,保險合同在實質上即成立,無論要約或承諾,都無須以特定方式作出,任何言辭或行為足以顯示雙方愿意接受特定條件拘束時,保險合同即成立,所以保險合同為不要式合同或口頭合同抑或諾成合同。保險合同為諾成合同,當事人就保險條件(標的、費率、危險)的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成立,保險單的制作與交付,僅為完成保險合同的最后手續,也是證明保險合同是否成立的方法。保險合同在法律上的效力,并不是自始系于保險單。保險合同為不要式合同。我國《保險法》第13條雖然規定“保險人應當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當事人也可以約定采用其他書面形式載明合同內容”,但這屬于法律對保險人的訓示規定,而非強制性規定,所以保險合同由投保人提出要約之后,保險人如果口頭上作出承諾,保險合同即發生效力,無須等待書面形式的完成,除非當事人能夠證明約定的書面方式完成為合同生效的要件。此不僅是因為保險合同為債權合同,且依其性質也沒有必要采取書面形式。因為保險合同成立之后,大都以既定保險條款或《保險法》的規定為內容,不屬于法律法規規定須采用書面形式的情況。此外,參考德、日保險法立法例,保險合同的生效也并非以書面形成的完成為要件。保險合同在成立之后,保險人應簽發保險單或其他憑證給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作為憑據。這類書面文件一般都只由保險人蓋章、簽名,而且所謂保險人簽名,事實上只需具有簽名權的人的復制簽名或蓋章即可。另外,保險單必須載明保險合同的內容,一般保險條款及特別條款都為保險合同的一部分;在總括保險中,除了以總括保險單(流動保險單)為整個總括保險合同的證書外,針對個別標的也應當由保險人發給個別保險單以茲證明。但總括保險合同效力期間所涵蓋的任何單獨標的的保險內容,仍以總括保險合同為準,個別保險單充其量只是一種保險人對投保人通知行為的履行證明而已,并無其他特別的法律意義。嚴格地講,保險單只是保險合同的組成部分(盡管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保險合同的全部。在訂立和履行保險合同過程中形成的所有文件和書面材料都是保險合同的組成部分,不僅包括保險單,還包括投保單、投保人的說明、保證;關于保險標的風險程度的證明、圖表、鑒定報告(或體檢報告);保險費收據;變更保險合同的申請、批單;發生保險事故的通知、索賠申請、損失清單、損失鑒定,有關費用支出的發票、收據等,都可以作為保險合同關系的證明。

(二)境外立法例分析

就境外立法例而言,日本2008年《保險法》第2條第1款規定了保險合同的定義,即“無論使用保險合同、共濟合同或其他任何名稱,當事人的一方約定以一定事由的發生為條件支付財產上的給付(生命保險合同以及傷害疾病定額保險合同的情形下僅限于金錢支付。以下稱之為‘保險給付’),另一方對此約定支付與該一定事由發生的可能性相對應的保險費(包括共濟費,以下相同)之合同”。由此可見,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即產生效力,不以其他要件為合同的生效要件。綜觀日本《保險法》的全文,并沒有類似我國《保險法》第13條的規定,僅日本《保險法》第6條、第40條、第69條第1項分別規定了損害保險、生命保險和傷害疾病定額保險締結時的書面交付。以第6條損害保險書面交付為例,保險人于損害保險合同締結后,必須及時向投保人交付載有下列事項的書面資料:保險人的氏名或名稱;投保人的氏名或名稱;被保險人的氏名或名稱以及其他用以確定被保險人的必要事項;保險事故;損害保險合同約定的,填補由該期限內發生的保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害之期限;保險金額(損害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給付限額,以下本章中相同);沒有約定保險金額的,其理由;具有保險標的物(損害保險合同約定的因保險事故而發生損害之物)的,用以確定該標的物的必要事項;具有第9條但書所規定的約定保險價值的,該約定保險價值;保險費及其支付方法;約定必須履行第29條第1款第1項所規定通知義務的,該約定趣旨;損害保險合同締結年、月、日;書面資料作成年、月、日;保險人(法人及其他團體的情形下,其代表人)必須在前款所規定的書面資料上簽字或記名蓋章。此外,德國《保險合同法》第3條第1項,美國加州《保險法》第22條、第380條等規定,均不以保險單或其他書面之制作為成立要件。就法院判決而言,英美法院早期雖曾一致贊成保險合同應采取書面形式,但這一見解自19世紀末期起被揚棄。目前一般認為只要雙方對于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包括保險標的、保險事故、保險期間、保險金額及保險費)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口頭保險合同就是有效且可強制執行的合同,保險單的簽發,除當事人特別要求外,并不是保險合同的成立要件。日本法院通說也采取不要式合同說。日本學說也一致認為保險合同為不要式合同。在英美法系,現今學者通說認為除要約內容特別要求外,保險單的交付并不是保險合同的成立要件。我國臺灣地區多數學者也認為保險合同為不要式合同[9]。將保險合同強制規定為要式合同,有異于保險法發達國家的立法,例如英、美、德、日等。為解決這一問題,只有將我國《保險法》第13條理解為宣示性規定,僅對保險人方面有約束力,違者應認為保險人手續上有欠缺,但不影響合同的效力。保險合同效力的發生自何時開始,主要依據保險人對投保人的要約何時承諾、承諾何時為投保人所了解或到達投保人確定。只有雙方當事人同意約定以某一特定行為的完成為保險效力發生的開始(如約定保險單或暫保單的交付),才能認定該保險合同為約定要式合同。

(三)保險合同要式性的分析

上述兩說各有其根據及理由。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為修訂現行《保險法》,將現行《保險法》第13條修正為“保險合同的保險人,應投保人的請求,應交付保險單”以止爭論。但在《保險法》未修訂前的現階段下,本書認為保險合同為不要式合同較妥。理由如下:

1.《保險法》第10條關于保險合同的定義并未將保險合同為要式合同的要件加以明文規定。《保險法》第13條前半段規定:“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保險合同成立?!庇纱丝梢?,保險合同在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時即成立。至于發給保險單或其他憑證,僅是保險人單方面的行為。《保險法》第13條第1款后半段及第2款規定的宗旨在于規范保險人,經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請求應履行發給保險單或其他憑證的義務。即使保險人拖延不發給保險單,也不影響保險合同的成立與效力。這與倉儲合同、運輸合同等,均不因未出具倉單、提單、載貨證券等,而對合同的成立或生效有所影響的情形相同。

2.保險人填發保險單必須耗費一番手續及時日。保險在實質合同已成立后,如果發生保險事故,以形式條件尚未完成為原因得不到保險人的賠償,實在有違保險在分散危險與彌補損失方面的功能,有礙交易的靈活與安全,與保險的理論相違。

3.現代商業習慣上,對押匯,以及提單、載貨證券、倉單的買賣及質押,均要求須附有保險單,所以保險單已為貿易上必要的證明文件,其目的在于證明保險合同的存在,尤其是人壽保險合同的保險單,更具有“存款證書”的作用。因此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人有請求交付保險單的權利,以證明其保險合同的存在,而不是保險合同的效力或成立取決于保險單或暫保單是否出具。

七、非要物合同

保險合同是要物合同還是非要物合同,或者說,保險合同是實踐性合同還是諾成性合同,學術界頗有爭議。不少人認為,保險合同的成立必須以投保人交付保險費為條件,因此是要物合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衡量一種合同是要物還是非要物的,與該種合同的內容并無本質上的聯系,而主要取決于國家立法如何規定。無論是從我國現有的法律來看,還是從理論上分析,保險合同均應是非要物合同。

我國《保險法》第13條規定:“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保險合同成立……”從該規定來看,保險合同成立與否,取決于保險人是否同意承保。我國《保險法》第14條規定:“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約定交付保險費,保險人按照約定的時間開始承擔保險責任。”這里投保人按照約定交付保險費,即指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交付保險費,在合同成立之前,這種約定條款是不可能存在的,更談不上交付保險費。

如果一概主張保險合同的成立必須以投保人交付保險費為條件,那么是以投保人交付所有保險費為條件,還是以交付第一期(或部分)保險費為條件?對一些分期分批支付保險費的保險合同,又該如何解釋?如果以投保人交付所有保險費為合同成立的條件,那么在分期分批交付保險費的保險合同中要等到投保人交付完最后一期保險費時,合同才算成立。保險人可以對前一期間投保人因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顯然是行不通的。若是以投保人交付第一期保險費為合同成立的條件,那么以后每期交付保險費是不是投保人的義務?若是義務,眾所周知,義務是在雙方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后才產生的,交付保險費是投保人的最基本義務這一點,持保險合同是要物合同觀點的人均不否認。這種交付保險費是合同義務,但交付部分(或第一次)保險費卻又成了合同成立的要件,在理論上無法自圓其說。事實上,在英美法系國家越來越多的人主張保險合同是非要物合同。即使當事人約定,保險合同必須到保險費交清時才生效,也不能因此就認為保險合同是要物合同,這只是當事人約定的保險合同何時生效的一種附加的延緩或停止條件而已,與保險合同的成立是兩個概念。[10]

八、附合合同

附合合同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事先擬好合同條款,另一方當事人只能考慮訂立或不訂立,就合同的條款內容沒有太大的協商余地。它與協商合同相對應,協商合同是由締約雙方經過充分的協商而訂立的。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絕大部分合同都是此類合同。保險合同是附合合同,其基本條款及費率是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制定或保險人事先擬定并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備案的。除特殊險種外,投保人如同意投保,就必須接受這些基本條款。保險合同的這一特征是由保險業的迅速發展決定的,保險人承保的風險越來越復雜,同時保險人每年簽發的保險合同數以千萬計,不得不簡化手續,追求高效,這就使保險合同逐漸走向技術化、定型化和標準化。由于保險條款是典型的附合合同,因此產生《民法典》和《保險法》關于格式條款解釋規則適用于保險條款的問題。

九、射幸合同

保險合同為有償合同,有償合同依民法上的概念可分為實定合同及射幸合同。前者在合同成立時,當事人的給付義務及給付的范圍均已確定,一般的有償合同都屬于實定合同;后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給付義務,取決于合同成立后偶然事件的發生。訂立保險合同的目的在于使保險人在特定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的事故發生時,對被保險人履行賠償或給付的義務,所以也是射幸合同的一種。但保險為一種具有道德上值得承認,且對任一有誠意的人具有分散危險經濟作用的制度,和同屬射幸合同的賭博行為大不相同[11]。前者須以保險利益為標的,在保險利益遭受侵害時而產生的損失,由保險人來補償,主要在于補償被保險人的損害而已,非增加其利益,否則為不當得利;后者則僅以少數賭注,約定在某特定事故發生時,獲取約定的金額,其可能所得的利益并不是用以補償其在該事故發生時遭受的損害,所以兩者不得混為一談。自16世紀末以來,保險合同不是以保險利益為標的的,即屬無效,已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我國《保險法》也不例外。

第三節 保險合同法的概念

一、保險合同法在民法中的地位

如上所述,保險合同法是調整合同主體之間因保險合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是保險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規范保險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有效和無效以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等問題。保險合同法具有以下兩個最主要的特征:第一,保險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保險合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的法律;第二,保險合同法是強調實質自由與平等,協商、等價有償和自愿原則的法律。

保險合同法實質上是民法上債權制度的一個分支,合同為債發生的原因之一,而保險合同是民法上諸多合同中的一種,其立法的指導思想、法律原則和法律制度,無不建立在民法債權基本制度的基礎之上。民法就其基本原則與基本制度的各項規則對于保險合同法具有支配作用,而保險合同法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排除民法某項具體制度的適用。2020年《民法典》頒布后對《保險法》有重要影響。我國是實行“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典》自2021年開始實施后在我國民商事法律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為其他民商事立法和執行提供依據。根據《立法法》第88條、第92條規定的法律適用原則,我國法律法規的適用遵循“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新法優于舊法”等原則?!睹穹ǖ洹放c《保險法》屬于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意味著特別法立法主旨及內容應當符合并遵照一般法的規定,但是特別法對某一事項有特別規定的,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根據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民法典》與《保險法》的關系在合同法部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保險合同作為保險業承載責任的載體,也是合同的一種,《民法典》總則編和合同編針對合同的訂立、履行和終止這樣一個完整過程設定的合同“從生到死”的法律規則,大部分是適用于保險合同的,尤其是在《保險法》沒有特別規定時,就需要援引和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另一方面,《保險法》對保險合同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定,保險合同畢竟不同于普通合同,《民法典》關于合同的規定并不完全適用于保險合同。[12]如何在正確理解《民法典》基礎上弄清兩者差異之處及掌握法律適用尺度就成為在《民法典》頒布實施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在適用保險合同法時應妥善把握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民法基本原則在保險合同法中的體現

既然我國實行“民商合一”,那么保險合同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必須服從于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法的基本理念。民法的實質精神必須貫穿于保險合同法始末。

1.平等原則

原《民法通則》確認,民法調整的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平等主體,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睹穹ǖ洹返?條充分體現了該原則?!侗kU法》第11條第1款也明確規定:“訂立保險合同,應當協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可見平等原則也是保險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究其本質,保險合同是民事合同的一種,是平等主體之間商品經濟關系的特殊表現形式,保險合同雙方均為具有獨立意志、獨立利益的主體,相互之間不存在依附關系。

2.實質自由原則

《民法典》第5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贝思次鞣椒▽W所稱的“合同自由原則”。該原則在保險合同關系中則體現為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合同的締結、相對人的選擇、合同的具體內容、變更和解除合同、選擇合同的方式等方面,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非法干預。具體內容有:除非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保險公司和其他單位不得強制他人訂立保險合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保險人對于責任免除條款的說明義務;附合合同條款解釋有利于被保險人等。本書認為,為實現實質自由,《保險法》對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權益制衡設計上必須重新架構,既應保護經濟上處于相對弱者地位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利益,同時也應保護保險人的利益,以其達成利益平衡方有利于保險業長期穩健發展。

3.誠實信用原則

誠信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時又是債法、合同法的原則,合同當事人雙方均應遵守最大誠信原則,也理所當然為《保險法》的基本原則。雖然任何法律行為無不以誠信為基礎,但由于保險合同具有射幸性,特別強調誠信或善意的本質。因此投保人與保險人均負有一定的義務,但我國《保險法》僅規定了保險合同訂立前有告知義務制度及訂立合同后安全維護和危險通知義務制度等,以防止被保險人濫用保險合同,而對于保險人遵守最大誠信的義務則規定明確說明義務,但如通知義務、附隨義務、棄權及禁止反言等,則未規定。

4.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源于《民法典》第8條,在《民法典》頒布之前源于原《民法通則》第7條以及原《合同法》第1條規定,意指當事人的民事行為的目的和內容不得相悖于社會公共利益,不能與良好的社會道德觀念相沖突,因此對保險合同關系當事人的意志自由也構成法律約束。《保險法》的許多具體制度也源于這一原則,如保險利益制度,禁止不當得利原則(整個損害保險制度的基礎)、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等保險欺詐行為的效果規定。

(二)保險合同法與民法基本制度

1.民事主體制度

民法有關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規范,同樣也是確定保險合同主體地位和行為資格的準繩。就自然人而言,須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在特定條件下實施的行為才具有法律效力。同樣地,保險人也須具有法人資格。

2.民事代理制度

民事代理是民事主體通過他人的行為為自己設定民事權利義務,我國《民法典》規定了代理產生和運作的基本規則,這些規則是確定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法律地位和行為后果的法律依據。

3.民事行為制度

我國原《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行為制度,是保險合同的基本法律依據。首先,民法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生效的條件,是確定保險合同效力的法律依據。保險合同的成立也同樣須滿足合同主體合格、標的合法和意思表示真實三項條件,否則無效。其次,民法關于民事行為無效、可撤銷及其后果的規定,也是確定無效、可撤銷保險合同的法律后果的依據。[13]特別是《保險法》中的合同法部分,為《民法典》(尤其是合同編)的延伸。因此《民法典》中關于合同關系或者法律行為的規范,除《保險法》另有特別規定外,對于保險合同均可直接適用。例如《民法典》合同編總則中關于行為能力、意思表示、法律行為等規定,以及通則中關于合同、債務不履行、合同效力、債的保全和代位、債的變更與轉讓以及債的消滅等規定,除保險法另有規定外,原則上均可以直接適用于保險合同。所以處理保險合同上的紛爭時,必須同時注意《民法典》的相關規定。例如保險合同的解除,在《保險法》沒有特別規定的情形下,應當依照《民法典》相關規定決定其方式與對象。因為《民法典》為民事基本大法,修法不易且較為耗時,某些屬于合同法的共同問題,本應在《民法典》中統一規范的條款,于是就以《保險法》先行規定,以解決保險合同方面的紛爭。例如關于保險合同條款的內容控制(《保險法》第19條)以及保險格式條款的不利解釋(《保險法》第30條)。鑒于《保險法》的前述規定與《民法典》已經產生矛盾,建議保險法修訂時予以刪除,自動適用《民法典》,以免產生疊床架屋之嫌(詳見后述相關章節論述)。

4.民事責任制度

民事責任包括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和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兩種。民事責任制度包括民事違法行為(違約、侵權),民事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民事責任的形式(損害賠償責任、違約責任、強制實際履行)等內容。我國實行“民商合一”,保險法為民法的特別法,《保險法》對于保險人及其代表人的違約行為或業務上的侵權行為所負的民事責任未明確規定的,自應準用《民法典》有關規定。

第一,就不履行債務責任(違約責任)而言,這些內容同樣適用于保險合同法。保險人不依約履行其義務,如保險人意思表示遲延、未發催繳通知、拒絕和解與抗辯、未為終止通知、拒絕或遲延賠付等構成保險人違約的各種行為,按照英美法,投保人可基于違約請求賠償,但若違約出于欺詐或惡意,或違約行為本身等于獨立的故意侵權行為,保險人除應給付遲延利息及訴訟律師費外,還應承擔法定或約定違約金,而不局限于保險金額為保險人所負最高責任。就我國《保險法》而言,如果保險人不履行給付義務、附隨義務和不真正義務,均有可能構成《民法典》項下的違約行為而承擔違約責任。給付義務的違反產生民法上的違約責任承擔,但《保險法》對保險合同違約責任另有規定的,適用《保險法》的規定。《民法典》對通知、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的違反也有專條規定,但具體后果承擔要結合《保險法》的特殊規定?!睹穹ǖ洹泛贤幍诎苏逻`約責任部分適用于保險合同。(1)損失填補規則同樣適用于財產保險合同和補償型人身保險合同?!睹穹ǖ洹返?84條規定了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這點與《保險法》關于損失補償原則的規定相似。作為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石,損失補償原則是指保險事故發生使被保險人遭受損失時,保險人必須在保險責任范圍內對被保險人所受的損失進行補償。但是與一般合同不同,一般合同情形下雙方都有可能承擔補償對方損失的責任,但是保險合同只有一方(保險人)承擔該項責任。違約損害賠償包括可得利益損失,這是與基于合同無效產生的賠償范圍最大的區別。《民法典》第584條第2句規定的是可預見性規則,可預見性規則是限制損失賠償范圍很重要的規則,可預見性規則與減損規則、損益相抵規則、與有過失規則共同構成了限制損失賠償范圍的基本框架?!侗kU法》第23條第2款也規定,保險人未及時履行前款規定義務的,除支付保險金外,還應當賠償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這就是保險人違反及時核定損失這一主付義務時應承擔的違約責任的規定。(2)防止損失擴大規則適用于保險合同?!睹穹ǖ洹返?9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請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負擔。本條是對減損規則的規定,完全沿襲了原《合同法》第119條規定,同時也與《保險法》第57條規定相同。減損義務屬于不真正義務,不真正義務的違反并不適用違約責任違反的規定,對方通常不能請求義務人履行,如不履行也不發生賠償責任,而是適用不真正義務項下義務人自擔風險的后果。(3)過錯相抵和損益相抵規則?!睹穹ǖ洹返?92條規定,當事人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對損失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少相應的損失賠償額。本條是對雙方違約和與有過錯規則的規定,第1款與原《合同法》第120條相同,第2款來源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22條。《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23條規定的損益相抵規則未見諸《民法典》明文,該解釋第23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對方違約而獲有利益,違約方主張從損失賠償額中扣除該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損益相抵規則,作為限制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重要規則,雖然《民法典》未明文規定,但是實踐中也能夠類推適用到其他合同?!侗kU法》第23條、第60條和第61條也有類似禁止被保險人不當得利的規定。

第二,就侵權責任而言,責任保險中確定被保險人應當承擔的侵權或者違約賠償責任,就基本依據《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相關規定。《民法典》人格權編賦予受害人的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向侵權人要求承擔侵權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是責任保險發展的環境條件?!睹穹ǖ洹返?77條至第782條、第790條第1款、第791條、第807條第2款屬于典型的侵權責任法規范。第777條與第807條第2款是兼具構成要件與法律后果兩種要素的不完全法條(構成上需要侵權責任編予以補充故意要件),第782條、第790條第1款與第791條是兼具構成要件與法律后果的完全法條,第778條、第780條、第781條是關于侵權法律后果的規定,第779條是關于侵權構成要件的規定。這些規定屬于侵權責任法性質的規定或規范,屬于侵權責任編的特別法?!睹穹ǖ洹啡烁駲嗑幣c侵權責任編合并可能更為科學。當然,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首先強調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這是人身保險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的價值基礎和權利依據。《民法典》關于民事法律責任,特別是侵權責任編關于侵權責任的規定既是侵權賠償的請求權基礎,也是責任保險經營的基礎;同時,侵權責任編是受害人向侵權人要求承擔侵權行為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是責任保險發展的環境條件。民法典在既有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全面規范、完善和提升了產品生產銷售、機動車交通事故、醫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高度危險、飼養動物、建筑物等領域的侵權責任規則。這勢必全面強化相關領域主體的風險和責任意識,催生責任保險的市場需求。

5.民事訴訟時效制度

《保險法》有專門的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規定,對于《保險法》有特別規定的,按照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應當優先適用。對于《保險法》沒有規定的,則可以適用民法的規定。關于保險求償權的訴訟時效,我國《保險法》第26條的規定就可以排除《民法典》第188條規定的適用。但《保險法》對保險求償權以外其他的請求權并未規定專門的訴訟時效,原則上準用《民法典》第188條規定。關于除斥期間,我國《保險法》第16條規定了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時保險人解除合同權的除斥期間,第32條規定的年齡不真實情形下保險人解除權的除斥期間以及第58條規定的部分損失時的解除權顯然與《民法典》關于意思表示不真實產生的撤銷權除斥期間以及構成合同根本違約項下的合同解除權的除斥期間的規定不一致,在此種情形下應當以《保險法》的規定為準。如果《保險法》對在其他情形下(如《保險法》第27條、第51條、第52條)產生的合同解除權除斥期間未作規定,原則上可準用《民法典》,但究竟準用撤銷權還是解除權的除斥期間,則存在疑問,本書認為應該根據解除的事由具體加以判斷。

二、保險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一)合同自由原則

這是民法上的實質自由原則在《保險法》中的具體體現,投保人可以自愿選擇保險公司投保。保險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變相強制投保人投保,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的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主要是指強制保險的情形。例如機動車強制保險、船舶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按照《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的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委托未經中國保監會認可的保險代理人為其展業;不得接受未經中國保監會認可的保險經紀人介紹的保險業務;不得向任何非法中介機構支付保險手續費、保險傭金或類似的費用。保險公司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非正常降低保險費率或擴大保險責任范圍開展保險業務,進行惡性價格競爭。保險公司不得偽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其他保險公司的信譽、聲譽。保險公司不得利用中國保監會、其他政府部門或法院的判決、處罰決定,攻擊競爭對手,牟取商業利益。保險公司不得以搶占市場為目的,勸誘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解除與其他保險人的保險合同。保險公司不得利用政府部門、其他國家權力機關,壟斷性行業、部門或企業,非法排擠、阻礙其他保險公司正常開展保險業務活動。這些禁止規定均是為了防止保險公司利用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優勢地位在締約時對投保人存在欺詐、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等情況。

(二)最大善意原則

這是民法上的誠信原則在保險中的體現。受到英美保險法文獻和判決的影響,我國保險法著述中也經常使用最大善意原則(Utmost Good Faith)的概念,或者將保險合同稱為最大善意合同,并經常用來作為訂約時投保人告知義務、危險發生時通知義務、申請理賠時的陳述與說明義務的理論基礎。后來更進一步發展出保險人應負責說明(披露)義務。最大善意原則的意義與我國民法上的誠信義務并無不同。英美保險合同法上之所以特別強調最大善意原則,可能是因為其合同法原理并不像歐陸民法承認一般性的誠信原則。善意原則在英美合同法中具有相對的特殊性,而在歐陸國家,例如德國《保險合同法》因為直接適用民法上的誠信原則本就理所當然,故其保險法文獻上極少提及最大善意原則。在我國法制下保險合同重視誠信或者善意的程度,與其他民法合同也沒有什么不同。不論是適用最大善意原則還是誠實信用原則,作為立法基礎或者調整合同上的權利義務,其意義都是一致的。

(三)禁止不當得利原則

這也是民法上誠信原則的體現。保險制度以填補被保險人的損失為目的,而不在于讓被保險人獲得損失補償以外的利益。被保險人若是因為保險給付獲得額外利益,將違反保險的目的,并且間接誘發道德危險。因此在損害保險中原則上并不允許被保險人獲得超過損害額的利益,這被稱為禁止不當得利(也被稱為禁止不當得利原則或者損失填補原則)?!侗kU法》直接基于禁止不當得利原則所設置的規范,包括禁止重復保險(《保險法》第56條)、保險代位(《保險法》第60條)以及禁止超額保險(《保險法》第55條)。而以填補抽象損害(不能以金錢估計的損害)為目的的險種(定額保險),因為無從判斷被保險人的損害額,無超額填補的可能性,所以不適用上述基于禁止不當得利原則的規定。禁止不當得利原則還包括禁止被保險人通過故意制造保險事故來非法獲利的含義。保險合同是以團體的力量分散個人的危險與損失的良善制度,具有高度的互助精神。但也因為保險給付的射幸性使得保險制度同時隱藏著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主觀上的心理危險(道德危險)。利害關系人可能故意促使保險事故發生來獲得非法利益。此種來自利害關系人心理狀態的危險稱為道德危險或者主觀危險。各國保險法無不盡力加以防止或者排除,我國《保險法》也不例外。

《保險法》與此有直接關系的規定包括:(1)以保險利益作為保險合同特別生效要件(《保險法》第12條、第48條);(2)以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作為死亡保險的特別生效要件(《保險法》第34條);(3)對于死亡保險的被保險人設置年齡或者精神狀態與保險金額的限制(《保險法》第34條);(4)將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故意行為列為法定除外不保的危險(《保險法》第27條);(5)人壽保險受益人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時剝奪其受益權(《保險法》第43條)。上述規定的內容,本書將在后續章節中進一步說明。

(四)對價平衡原則

這是民法上平等原則在《保險法》中的具體體現。投保人交付的保險費與保險人承擔的風險之間是一種對價關系,應具有精算上的平衡,此即對價平衡。對價平衡原則源于保險制度的技術性規則,為維持保險機制運轉所必需,因而具有價值中立的特點。保險人的賠款實際上不是保險人自身的錢,而是同類險種投保人繳納保險費積累的資金池,只有保險人嚴格控制保險賠付才能使得最終保險賠付與資金池相等。個案上表現的對被保險人的慷慨實際上損害保險共同體的利益,如果保險人經營難以持續則最終損害整個社會全體公民的利益。《保險法》中的保險合同解除與保險費扣除、危險程度變化與保險費調整、如實告知義務的限定與不可抗辯規則等,都體現了對價平衡的原則和精神。在現階段,尊重和強調對價平衡原則,有助于正確理解保險機制及其法律規則、保護被保險人利益與尊重保險行為特點的關系。與有過錯責任原則是對價平衡原則中“給付與對待給付均等”內涵的具體體現?!睹穹ǖ洹返?92條和第1173條規定分別適用于合同法和侵權法中的過錯相抵規則。過錯相抵是債法的概念,是在侵權之債中存在多個加害人或者受害人亦有過錯而減輕加害人的賠償責任,在違約之債中一方違約但如果另一方對損失的發生存在過錯的,則應當適用過錯相抵原則,減輕違約方的責任。與有過失制度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和延伸,體現了過錯責任依據過錯確定責任的要求。我國《民法典》確認與有過失制度對于督促和教育當事人合理行為,特別是促使受害人采取合理措施注意自身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從而預防和減少損害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以網約車為例,網約車司機將家用車輛擅自變更為商業運營車,出行頻率增加導致危險概率和事故發生次數增加,在保險費未變動的前提下,按比例減少保險金給付顯屬合理。比例賠付原則在保障保險合同有效的基礎上,保證保險共同體在收支上的平衡,維護保險人的經營安全。[14]


[1] 李丹:《發揮保險保障功能 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載《中國金融家》2022年第9期。

[2] 葉啟洲:《保險法》(第7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版,第16頁。

[3]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4頁。

[4] 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頁。

[5] [德]赫爾穆特·科勒:《德國民法總論》(第44版),劉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65頁。

[6] 李玉泉主編:《保險法學——理論與實務》(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

[7] 葉啟洲:《保險法》(第7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版,第46頁。

[8] 參見凌湄、王衛國:《論贈與保險的法律效力》,載《中國保險》2014年第5期。

[9] 參見陳云中:《人壽保險的理論與實務》,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75頁。

[10] 李玉泉:《保險法》(第3版),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57—58頁。

[11] 英美保險法學者稱保險合同為射幸合同(Aleatory Contract),是指當事人一方的給付義務確定不變,他方是否負給付義務,則取決于特別事故發生與否的合同。所以射幸合同一詞較為精確的解釋應為“保險合同為僅在承保事故發生時保險人始負擔給付義務的合同”。

[12] 從制定機關來看,《民法典》為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保險法》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民事單行法,但效力位階上均屬于法律,沒有上下位法之分。新法優于舊法意味著新舊法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同時則應當適用新法。按照頒布時間,《保險法》頒布在前,《民法典》頒布在后,雖然規定的事項有重復,但《民法典》不屬于《保險法》的新法,可以將《保險法》看成《民法典》的特別法,適用特別法優先原則。

[13] 參見尹田主編:《中國保險市場的法律調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220頁。

[14] 參見韓璐璐:《違反危險增加通知義務全為拒賠之質疑與完善——以網約車保險糾紛為中心》,南京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江县| 五峰| 繁峙县| 舞钢市| 肃南| 个旧市| 宜兰市| 西安市| 于都县| 梁河县| 乌兰浩特市| 宜春市| 韶山市| 汾阳市| 灵山县| 镇坪县| 卢湾区| 邢台县| 靖宇县| 海兴县| 武陟县| 荥阳市| 永丰县| 龙陵县| 新化县| 尉氏县| 榆林市| 山丹县| 广丰县| 乐业县| 清涧县| 沧州市| 若羌县| 北川| 铜川市| 贵南县| 龙游县| 沙河市| 清水河县| 肥西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