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適用全書系列: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關聯適用全書
- 法規應用研究中心編
- 5字
- 2025-05-14 16:06:49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立法依據[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 立法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 適用范圍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要點提示
人民調解不影響訴訟,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執行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或者達成協議后反悔的,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對于屬于仲裁范圍的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仲裁,一旦選定仲裁,當事人應將糾紛提交選定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若起訴,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第四條 空間效力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 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六條 獨立審判原則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七條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第八條 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要點提示
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完全平等,即訴訟權利和義務平等。(2)雙方當事人擁有同等的行使訴訟權利的手段,同時,人民法院平等地保障雙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3)對雙方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 法院調解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關聯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20年12月29日)[2]
第十四條 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時應當先行調解:
(一)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
(二)勞務合同糾紛;
(三)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
(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
(五)合伙合同糾紛;
(六)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
但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不能調解或者顯然沒有調解必要的除外。
第十條 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兩審終審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 辯論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三條 誠信原則和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關聯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22年4月1日)
第一百一十條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簽署保證書。
保證書應當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愿意接受處罰等內容。當事人應當在保證書上簽名或者捺印。
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拒絕到庭、拒絕接受詢問或者拒絕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
第一百一十九條 人民法院在證人出庭作證前應當告知其如實作證的義務以及作偽證的法律后果,并責令其簽署保證書,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除外。
證人簽署保證書適用本解釋關于當事人簽署保證書的規定。
第一百八十九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處理:
(一)冒充他人提起訴訟或者參加訴訟的;
(二)證人簽署保證書后作虛假證言,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三)偽造、隱藏、毀滅或者拒絕交出有關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查明被執行人財產狀況的;
(四)擅自解凍已被人民法院凍結的財產的;
(五)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后,給當事人通風報信,協助其轉移、隱匿財產的。
第一百九十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的他人合法權益,包括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
第三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提起撤銷之訴,經審查,原案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處理。
第五百一十六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除對被執行人予以處罰外,還可以根據情節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的信息向其所在單位、征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通報。
第十四條 檢察監督原則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十五條 支持起訴原則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六條 在線訴訟法律效力
經當事人同意,民事訴訟活動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在線進行。
民事訴訟活動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在線進行的,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要點提示
為尊重和保障當事人對在線訴訟的選擇權,本條明確進行在線訴訟應當經當事人同意。
關聯規定
1.《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2021年6月16日)
第一條 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可以依托電子訴訟平臺(以下簡稱“訴訟平臺”),通過互聯網或者專用網絡在線完成立案、調解、證據交換、詢問、庭審、送達等全部或者部分訴訟環節。
在線訴訟活動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如存在當事人欠缺在線訴訟能力、不具備在線訴訟條件或者相應訴訟環節不宜在線辦理等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相應訴訟環節轉為線下進行。
當事人已同意對相應訴訟環節適用在線訴訟,但訴訟過程中又反悔的,應當在開展相應訴訟活動前的合理期限內提出。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不存在故意拖延訴訟等不當情形的,相應訴訟環節可以轉為線下進行。
在調解、證據交換、詢問、聽證、庭審等訴訟環節中,一方當事人要求其他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在線下參與訴訟的,應當提出具體理由。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案件存在案情疑難復雜、需證人現場作證、有必要線下舉證質證、陳述辯論等情形之一的,相應訴訟環節可以轉為線下進行。
第十條 案件適用在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告、被上訴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詢問其是否同意以在線方式參與訴訟。被通知人同意采用在線方式的,應當在收到通知的三日內通過訴訟平臺驗證身份、關聯案件,并在后續訴訟活動中通過訴訟平臺了解案件信息、接收和提交訴訟材料,以及實施其他訴訟行為。
被通知人未明確表示同意采用在線方式,且未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內注冊登錄訴訟平臺的,針對被通知人的相關訴訟活動在線下進行。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選擇和案件情況,可以組織當事人開展在線證據交換,通過同步或者非同步方式在線舉證、質證。
各方當事人選擇同步在線交換證據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時間登錄訴訟平臺,通過在線視頻或者其他方式,對已經導入訴訟平臺的證據材料或者線下送達的證據材料副本,集中發表質證意見。
各方當事人選擇非同步在線交換證據的,應當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合理期限內,分別登錄訴訟平臺,查看已經導入訴訟平臺的證據材料,并發表質證意見。
各方當事人均同意在線證據交換,但對具體方式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適用同步在線證據交換。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案件,應當根據當事人意愿、案件情況、社會影響、技術條件等因素,決定是否采取視頻方式在線庭審,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適用在線庭審:
(一)各方當事人均明確表示不同意,或者一方當事人表示不同意且有正當理由的;
(二)各方當事人均不具備參與在線庭審的技術條件和能力的;
(三)需要通過庭審現場查明身份、核對原件、查驗實物的;
(四)案件疑難復雜、證據繁多,適用在線庭審不利于查明事實和適用法律的;
(五)案件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的;
(六)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受到廣泛關注的;
(七)人民法院認為存在其他不宜適用在線庭審情形的。
采取在線庭審方式審理的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轉為線下庭審。已完成的在線庭審活動具有法律效力。
在線詢問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參照在線庭審的相關規則。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推進行政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的意見》(2021年5月14日)
第二十二條 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通過信息化訴訟平臺在線開展行政訴訟活動,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的,可以參照適用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的相關規定。
第十七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或者補充規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