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煤礦及非煤礦山安全

(一)綜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1992年11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正)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礦山建設的安全保障

第三章 礦山開采的安全保障

第四章 礦山企業的安全管理

第五章 礦山安全的監督和管理

第六章 礦山事故處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礦山生產安全,防止礦山事故,保護礦山職工人身安全,促進采礦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第三條 礦山企業必須具有保障安全生產的設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職工勞動條件,加強礦山安全管理工作,保證安全生產。

第四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礦山安全工作實施統一監督。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礦山安全工作實施統一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對礦山安全工作進行管理。

第五條 國家鼓勵礦山安全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技術,改進安全設施,提高礦山安全生產水平。

第六條 對堅持礦山安全生產,防止礦山事故,參加礦山搶險救護,進行礦山安全科學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二章 礦山建設的安全保障

第七條 礦山建設工程的安全設施必須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第八條 礦山建設工程的設計文件,必須符合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并按照國家規定經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批準;不符合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的,不得批準。

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的設計必須有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審查。

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由國務院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制定。

第九條 礦山設計下列項目必須符合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

(一)礦井的通風系統和供風量、風質、風速;

(二)露天礦的邊坡角和臺階的寬度、高度;

(三)供電系統;

(四)提升、運輸系統;

(五)防水、排水系統和防火、滅火系統;

(六)防瓦斯系統和防塵系統;

(七)有關礦山安全的其他項目。

第十條 每個礦井必須有兩個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間的直線水平距離必須符合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

第十一條 礦山必須有與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運輸和通訊設施。

第十二條 礦山建設工程必須按照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批準的設計文件施工。

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竣工后,由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驗收,并須有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參加;不符合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的,不得驗收,不得投入生產。

第三章 礦山開采的安全保障

第十三條 礦山開采必須具備保障安全生產的條件,執行開采不同礦種的礦山安全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

第十四條 礦山設計規定保留的礦柱、巖柱,在規定的期限內,應當予以保護,不得開采或者毀壞。

第十五條 礦山使用的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和安全檢測儀器,必須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或者行業安全標準;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或者行業安全標準的,不得使用。

第十六條 礦山企業必須對機電設備及其防護裝置、安全檢測儀器,定期檢查、維修,保證使用安全。

第十七條 礦山企業必須對作業場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和井下空氣含氧量進行檢測,保證符合安全要求。

第十八條 礦山企業必須對下列危害安全的事故隱患采取預防措施:

(一)冒頂、片幫、邊坡滑落和地表塌陷;

(二)瓦斯爆炸、煤塵爆炸;

(三)沖擊地壓、瓦斯突出、井噴;

(四)地面和井下的火災、水害;

(五)爆破器材和爆破作業發生的危害;

(六)粉塵、有毒有害氣體、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引起的危害;

(七)其他危害。

第十九條 礦山企業對使用機械、電氣設備,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和礦山閉坑后可能引起的危害,應當采取預防措施。

第四章 礦山企業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條 礦山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

礦長對本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

第二十一條 礦長應當定期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報告安全生產工作,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監督作用。

第二十二條 礦山企業職工必須遵守有關礦山安全的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

礦山企業職工有權對危害安全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第二十三條 礦山企業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生產安全的合法權益,組織職工對礦山安全工作進行監督。

第二十四條 礦山企業違反有關安全的法律、法規,工會有權要求企業行政方面或者有關部門認真處理。

礦山企業召開討論有關安全生產的會議,應當有工會代表參加,工會有權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二十五條 礦山企業工會發現企業行政方面違章指揮、強令工人冒險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現明顯重大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有權提出解決的建議;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有權向礦山企業行政方面建議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礦山企業行政方面必須及時作出處理決定。

第二十六條 礦山企業必須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未經安全教育、培訓的,不得上崗作業。

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接受專門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書的,方可上崗作業。

第二十七條 礦長必須經過考核,具備安全專業知識,具有領導安全生產和處理礦山事故的能力。

礦山企業安全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必要的安全專業知識和礦山安全工作經驗。

第二十八條 礦山企業必須向職工發放保障安全生產所需的勞動防護用品。

第二十九條 礦山企業不得錄用未成年人從事礦山井下勞動。

礦山企業對女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實行特殊勞動保護,不得分配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勞動。

第三十條 礦山企業必須制定礦山事故防范措施,并組織落實。

第三十一條 礦山企業應當建立由專職或者兼職人員組成的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配備必要的裝備、器材和藥物。

第三十二條 礦山企業必須從礦產品銷售額中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安全技術措施專項費用。安全技術措施專項費用必須全部用于改善礦山安全生產條件,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礦山安全的監督和管理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對礦山安全工作行使下列監督職責:

(一)檢查礦山企業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貫徹執行礦山安全法律、法規的情況;

(二)參加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的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

(三)檢查礦山勞動條件和安全狀況;

(四)檢查礦山企業職工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五)監督礦山企業提取和使用安全技術措施專項費用的情況;

(六)參加并監督礦山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監督職責。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對礦山安全工作行使下列管理職責:

(一)檢查礦山企業貫徹執行礦山安全法律、法規的情況;

(二)審查批準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的設計;

(三)負責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的竣工驗收;

(四)組織礦長和礦山企業安全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

(五)調查和處理重大礦山事故;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管理職責。

第三十五條 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礦山安全監督人員有權進入礦山企業,在現場檢查安全狀況;發現有危及職工安全的緊急險情時,應當要求礦山企業立即處理。

第六章 礦山事故處理

第三十六條 發生礦山事故,礦山企業必須立即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傷亡事故必須立即如實報告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

第三十七條 發生一般礦山事故,由礦山企業負責調查和處理。

發生重大礦山事故,由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會和礦山企業按照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調查和處理。

第三十八條 礦山企業對礦山事故中傷亡的職工按照國家規定給予撫恤或者補償。

第三十九條 礦山事故發生后,應當盡快消除現場危險,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現場危險消除后,方可恢復生產。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并處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分配職工上崗作業的;

(二)使用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或者行業安全標準的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安全檢測儀器的;

(三)未按照規定提取或者使用安全技術措施專項費用的;

(四)拒絕礦山安全監督人員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隱瞞事故隱患、不如實反映情況的;

(五)未按照規定及時、如實報告礦山事故的。

第四十一條 礦長不具備安全專業知識的,安全生產的特種作業人員未取得操作資格證書上崗作業的,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調整配備合格人員后,方可恢復生產。

第四十二條 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的設計未經批準擅自施工的,由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施工;拒不執行的,由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由有關主管部門吊銷其采礦許可證和營業執照。

第四十三條 礦山建設工程的安全設施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產的,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并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處以罰款;拒不停止生產的,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由有關主管部門吊銷其采礦許可證和營業執照。

第四十四條 已經投入生產的礦山企業,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而強行開采的,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進;逾期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或者由有關主管部門吊銷其采礦許可證和營業執照。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復議機關應當在接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復議機關逾期不作出復議決定的,當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六條 礦山企業主管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工人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七條 礦山企業主管人員對礦山事故隱患不采取措施,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 礦山安全監督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九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報國務院批準施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

第五十條 本法自1993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節錄)

(1986年3月19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

第二章 礦產資源勘查的登記和開采的審批

第十二條 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的區塊登記管理制度。礦產資源勘查登記工作,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特定礦種的礦產資源勘查登記工作,可以由國務院授權有關主管部門負責。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十三條 國務院礦產儲量審批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礦產儲量審批機構負責審查批準供礦山建設設計使用的勘探報告,并在規定的期限內批復報送單位。勘探報告未經批準,不得作為礦山建設設計的依據。

第十四條 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和各類礦產儲量的統計資料,實行統一的管理制度,按照國務院規定匯交或者填報。

第十五條 設立礦山企業,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并依照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由審批機關對其礦區范圍、礦山設計或者開采方案、生產技術條件、安全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等進行審查;審查合格的,方予批準。

第十六條 開采下列礦產資源的,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并頒發采礦許可證:

(一)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內的礦產資源;

(二)前項規定區域以外可供開采的礦產儲量規模在大型以上的礦產資源;

(三)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

(四)領海及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礦產資源;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他礦產資源。

開采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等特定礦種的,可以由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審批,并頒發采礦許可證。

開采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以外的礦產資源,其可供開采的礦產的儲量規模為中型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

開采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以外的礦產資源的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法制定。

依照第三款、第四款的規定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總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備案。

礦產儲量規模的大型、中型的劃分標準,由國務院礦產儲量審批機構規定。

第十七條 國家對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實行有計劃的開采;未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采。

第十八條 國家規劃礦區的范圍、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的范圍、礦山企業礦區的范圍依法劃定后,由劃定礦區范圍的主管機關通知有關縣級人民政府予以公告。

礦山企業變更礦區范圍,必須報請原審批機關批準,并報請原頒發采礦許可證的機關重新核發采礦許可證。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維護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的正常秩序。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他人依法設立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采礦。

第二十條 非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在下列地區開采礦產資源:

(一)港口、機場、國防工程設施圈定地區以內;

(二)重要工業區、大型水利工程設施、城鎮市政工程設施附近一定距離以內;

(三)鐵路、重要公路兩側一定距離以內;

(四)重要河流、堤壩兩側一定距離以內;

(五)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國家重點保護的不能移動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所在地;

(六)國家規定不得開采礦產資源的其他地區。

第二十一條 關閉礦山,必須提出礦山閉坑報告及有關采掘工程、不安全隱患、土地復墾利用、環境保護的資料,并按照國家規定報請審查批準。

第二十二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時,發現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罕見地質現象以及文化古跡,應當加以保護并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第三章 礦產資源的勘查

第二十三條 區域地質調查按照國家統一規劃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的報告和圖件按照國家規定驗收,提供有關部門使用。

第二十四條 礦產資源普查在完成主要礦種普查任務的同時,應當對工作區內包括共生或者伴生礦產的成礦地質條件和礦床工業遠景作出初步綜合評價。

第二十五條 礦床勘探必須對礦區內具有工業價值的共生和伴生礦產進行綜合評價,并計算其儲量。未作綜合評價的勘探報告不予批準。但是,國務院計劃部門另有規定的礦床勘探項目除外。

第二十六條 普查、勘探易損壞的特種非金屬礦產、流體礦產、易燃易爆易溶礦產和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礦產,必須采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規定的普查、勘探方法,并有必要的技術裝備和安全措施。

第二十七條 礦產資源勘查的原始地質編錄和圖件,巖礦心、測試樣品和其他實物標本資料,各種勘查標志,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護和保存。

第二十八條 礦床勘探報告及其他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按照國務院規定實行有償使用。

第四章 礦產資源的開采

第二十九條 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采取合理的開采順序、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礦山企業的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應當達到設計要求。

第三十條 在開采主要礦產的同時,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共生和伴生礦產應當統一規劃,綜合開采,綜合利用,防止浪費;對暫時不能綜合開采或者必須同時采出而暫時還不能綜合利用的礦產以及含有有用組分的尾礦,應當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損失破壞。

第三十一條 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定,具備保障安全生產的必要條件。

第三十二條 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開采礦產資源,應當節約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采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開采礦產資源給他人生產、生活造成損失的,應當負責賠償,并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

第三十三條 在建設鐵路、工廠、水庫、輸油管道、輸電線路和各種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之前,建設單位必須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了解擬建工程所在地區的礦產資源分布和開采情況。非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準,不得壓覆重要礦床。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規定由指定的單位統一收購的礦產品,任何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收購;開采者不得向非指定單位銷售。

第五章 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

第三十五條 國家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實行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鼓勵集體礦山企業開采國家指定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允許個人采挖零星分散資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礦產。

礦產儲量規模適宜由礦山企業開采的礦產資源、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和國家規定禁止個人開采的其他礦產資源,個人不得開采。

國家指導、幫助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地質工作單位和國有礦山企業應當按照積極支持、有償互惠的原則向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提供地質資料和技術服務。

第三十六條 國務院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開辦的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已有的集體礦山企業,應當關閉或者到指定的其他地點開采,由礦山建設單位給予合理的補償,并妥善安置群眾生活;也可以按照該礦山企業的統籌安排,實行聯合經營。

第三十七條 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應當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礦產資源回收率。禁止亂挖濫采,破壞礦產資源。

集體礦山企業必須測繪井上、井下工程對照圖。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幫助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經營管理,加強安全生產。

……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節錄)

(1996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準 1996年10月30日勞動部令第4號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

第二章 礦山建設的安全保障

第五條 礦山設計使用的地質勘探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技術資料:

(一)較大的斷層、破碎帶、滑坡、泥石流的性質和規模;

(二)含水層(包括溶洞)和隔水層的巖性、層厚、產狀,含水層之間、地面水和地下水之間的水力聯系,地下水的潛水位、水質、水量和流向,地面水流系統和有關水利工程的疏水能力以及當地歷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

(三)礦山設計范圍內原有小窯、老窯的分布范圍、開采深度和積水情況;

(四)沼氣、二氧化碳賦存情況,礦物自然發火和礦塵爆炸的可能性;

(五)對人體有害的礦物組份、含量和變化規律,勘探區至少一年的天然放射性本底數據;

(六)地溫異常和熱水礦區的巖石熱導率、地溫梯度、熱水來源、水溫、水壓和水量,以及圈定的熱害區范圍;

(七)工業、生活用水的水源和水質;

(八)鉆孔封孔資料;

(九)礦山設計需要的其他資料。

第六條 編制礦山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總體設計,應當對礦山開采的安全條件進行論證。

礦山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應當編制安全專篇。安全專篇的編寫要求,由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七條 根據《礦山安全法》第八條的規定,礦山建設單位在向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報送審批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設計文件時,應當同時報送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沒有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查意見,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不得批準。

經批準的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設計需要修改時,應當征求原參加審查的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八條 礦山建設工程應當按照經批準的設計文件施工,保證施工質量;工程竣工后,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驗收。

建設單位應當在驗收前60日向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施工、竣工情況的綜合報告。

第九條 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單位報送的礦山建設工程安全設施施工、竣工情況的綜合報告之日起30日內,對礦山建設工程的安全設施進行檢查;不符合礦山安全規程、行業技術規范的,不得驗收,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條 礦山應當有保障安全生產、預防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安全設施,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每個礦井至少有兩個獨立的能行人的直達地面的安全出口。礦井的每個生產水平(中段)和各個采區(盤區)至少有兩個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并與直達地面的出口相通。

(二)每個礦井有獨立的采用機械通風的通風系統,保證井下作業場所有足夠的風量;但是,小型非沼氣礦井在保證井下作業場所所需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自然通風。

(三)井巷斷面能滿足行人、運輸、通風和安全設施、設備的安裝、維修及施工需要。

(四)井巷支護和采場頂板管理能保證作業場所的安全。

(五)相鄰礦井之間、礦井與露天礦之間、礦井與老窯之間留有足夠的安全隔離礦柱。礦山井巷布置留有足夠的保障井上和井下安全的礦柱或者巖柱。

(六)露天礦山的階段高度、平臺寬度和邊坡角能滿足安全作業和邊坡穩定的需要。船采沙礦的采池邊界與地面建筑物、設備之間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七)有地面和井下的防水、排水系統,有防止地表水泄入井下和露天采場的措施。

(八)溜礦井有防止和處理堵塞的安全措施。

(九)有自然發火可能性的礦井,主要運輸巷道布置在巖層或者不易自然發火的礦層內,并采用預防性灌漿或者其他有效的預防自然發火的措施。

(十)礦山地面消防設施符合國家有關消防的規定。礦井有防滅火設施和器材。

(十一)地面及井下供配電系統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十二)礦山提升運輸設備、裝置及設施符合下列要求:

1.鋼絲繩、連接裝置、提升容器以及保險鏈有足夠的安全系數;

2.提升容器與井壁、罐道梁之間及兩個提升容器之間有足夠的間隙;

3.提升絞車和提升容器有可靠的安全保護裝置;

4.電機車、架線、軌道的選型能滿足安全要求;

5.運送人員的機械設備有可靠的安全保護裝置;

6.提升運輸設備有靈敏可靠的信號裝置。

(十三)每個礦井有防塵供水系統。地面和井下所有產生粉塵的作業地點有綜合防塵措施。

(十四)有瓦斯、礦塵爆炸可能性的礦井,采用防爆電器設備,并采取防塵和隔爆措施。

(十五)開采放射性礦物的礦井,符合下列要求:

1.礦井進風量和風質能滿足降氡的需要,避免串聯通風和污風循環;

2.主要進風道開在礦脈之外,穿礦脈或者巖體裂隙發育的進風巷道有防止氡析出的措施;

3.采用后退式回采;

4.能防止井下污水散流,并采取封閉的排放污水系統。

(十六)礦山儲存爆破材料的場所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十七)排土場、矸石山有防止發生泥石流和其他危害的安全措施,尾礦庫有防止潰壩等事故的安全設施。

(十八)有防止山體滑坡和因采礦活動引起地表塌陷造成危害的預防措施。

(十九)每個礦井配置足夠數量的通風檢測儀表和有毒有害氣體與井下環境檢測儀器。開采有瓦斯突出的礦井,裝備監測系統或者檢測儀器。

(二十)有與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運輸設施和通訊設施。

(二十一)有更衣室、浴室等設施。

第三章 礦山開采的安全保障

第十一條 采掘作業應當編制作業規程,規定保證作業人員安全的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并在情況變化時及時予以修改和補充。

第十二條 礦山開采應當有下列圖紙資料:

(一)地質圖(包括水文地質圖和工程地質圖);

(二)礦山總布置圖和礦井井上、井下對照圖;

(三)礦井、巷道、采場布置圖;

(四)礦山生產和安全保障的主要系統圖。

第十三條 礦山企業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批準的范圍開采,禁止越層、越界開采。

第十四條 礦山使用的下列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和安全檢測儀器,應當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或者行業安全標準;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或者行業安全標準的,不得使用:

(一)采掘、支護、裝載、運輸、提升、通風、排水、瓦斯抽放、壓縮空氣和起重設備;

(二)電動機、變壓器、配電柜、電器開關、電控裝置;

(三)爆破器材、通訊器材、礦燈、電纜、鋼絲繩、支護材料、防火材料;

(四)各種安全衛生檢測儀器儀表;

(五)自救器、安全帽、防塵防毒口罩或者面罩、防護服、防護鞋等防護用品和救護設備;

(六)經有關主管部門認定的其他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設備和器材。

第十五條 礦山企業應當對機電設備及其防護裝置、安全檢測儀器定期檢查、維修,并建立技術檔案,保證使用安全。

非負責設備運行的人員,不得操作設備。非值班電氣人員,不得進行電氣作業。操作電氣設備的人員,應當有可靠的絕緣保護。檢修電氣設備時,不得帶電作業。

第十六條 礦山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不得超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礦山企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方法,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檢測:

(一)粉塵作業點,每月至少檢測兩次;

(二)三硝基甲苯作業點,每月至少檢測一次;

(三)放射性物質作業點,每月至少檢測三次;

(四)其他有毒有害物質作業點,井下每月至少檢測一次,地面每季度至少檢測一次;

(五)采用個體采樣方法檢測呼吸性粉塵的,每季度至少檢測一次。

第十七條 井下采掘作業,必須按照作業規程的規定管理頂幫。采掘作業通過地質破碎帶或者其他頂幫破碎地點時,應當加強支護。

露天采剝作業,應當按照設計規定,控制采剝工作面的階段高度、寬度、邊坡角和最終邊坡角。采剝作業和排土作業,不得對深部或者鄰近井巷造成危害。

第十八條 煤礦和其他有瓦斯爆炸可能性的礦井,應當嚴格執行瓦斯檢查制度,任何人不得攜帶煙草和點火用具下井。

第十九條 在下列條件下從事礦山開采,應當編制專門設計文件,并報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批準:

(一)有瓦斯突出的;

(二)有沖擊地壓的;

(三)在需要保護的建筑物、構筑物和鐵路下面開采的;

(四)在水體下面開采的;

(五)在地溫異常或者有熱水涌出的地區開采的。

第二十條 有自然發火可能性的礦井,應當采取下列措施:

(一)及時清出采場浮礦和其他可燃物質,回采結束后及時封閉采空區;

(二)采取防火灌漿或者其他有效的預防自然發火的措施;

(三)定期檢查井巷和采區封閉情況,測定可能自然發火地點的溫度和風量;定期檢測火區內的溫度、氣壓和空氣成份。

第二十一條 井下采掘作業遇下列情形之一時,應當探水前進:

(一)接近承壓含水層或者含水的斷層、流砂層、礫石層、溶洞、陷落柱時;

(二)接近與地表水體相通的地質破碎帶或者接近連通承壓層的未封鉆孔時;

(三)接近積水的老窯、舊巷或者灌過泥漿的采空區時;

(四)發現有出水征兆時;

(五)掘開隔離礦柱或者巖柱放水時。

第二十二條 井下風量、風質、風速和作業環境的氣候,必須符合礦山安全規程的規定。

采掘工作面進風風流中,按照體積計算,氧氣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不得超過0.5%。

井下作業地點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8℃;超過時,應當采取降溫或者其他防護措施。

第二十三條 開采放射性礦物的礦井,必須采取下列措施,減少氡氣析出量:

(一)及時封閉采空區和已經報廢或者暫時不用的井巷;

(二)用留礦法作業的采場采用下行通風;

(三)嚴格管理井下污水。

第二十四條 礦山的爆破作業和爆破材料的制造、儲存、運輸、試驗及銷毀,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 礦山企業對地面、井下產生粉塵的作業,應當采取綜合防塵措施,控制粉塵危害。

井下風動鑿巖,禁止干打眼。

第二十六條 礦山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對地面陷落區、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的檢查和維護制度;對可能發生的危害,應當采取預防措施。

第二十七條 礦山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關閉礦山,對關閉礦山后可能引起的危害采取預防措施。關閉礦山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采掘范圍及采空區處理情況;

(二)對礦井采取的封閉措施;

(三)對其他不安全因素的處理辦法。

第四章 礦山企業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八條 礦山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下列安全生產責任制:

(一)行政領導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職能機構安全生產責任制;

(三)崗位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制。

第二十九條 礦長(含礦務局局長、礦山公司經理,下同)對本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負有下列責任:

(一)認真貫徹執行《礦山安全法》和本條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礦山安全生產的規定;

(二)制定本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三)根據需要配備合格的安全工作人員,對每個作業場所進行跟班檢查;

(四)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職工勞動條件,保證安全生產所需要的材料、設備、儀器和勞動防護用品的及時供應;

(五)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

(六)制定礦山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計劃;

(七)及時采取措施,處理礦山存在的事故隱患;

(八)及時、如實向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報告礦山事故。

第三十條 礦山企業應當根據需要,設置安全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工作人員。專職安全工作人員應當經過培訓,具備必要的安全專業知識和礦山安全工作經驗,能勝任現場安全檢查工作。

第三十一條 礦長應當定期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報告下列事項,接受民主監督:

(一)企業安全生產重大決策;

(二)企業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及其執行情況;

(三)職工安全教育、培訓計劃及其執行情況;

(四)職工提出的改善勞動條件的建議和要求的處理情況;

(五)重大事故處理情況;

(六)有關安全生產的其他重要事項。

第三十二條 礦山企業職工享有下列權利:

(一)有權獲得作業場所安全與職業危害方面的信息;

(二)有權向有關部門和工會組織反映礦山安全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三)對任何危害職工安全健康的決定和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第三十三條 礦山企業職工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有關礦山安全的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

(二)維護礦山企業的生產設備、設施;

(三)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訓;

(四)及時報告危險情況,參加搶險救護。

第三十四條 礦山企業工會有權督促企業行政方面加強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開展安全宣傳活動,提高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和技術素質。

第三十五條 礦山企業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

(一)新進礦山的井下作業職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訓的時間不得少于72小時,考試合格后,必須在有安全工作經驗的職工帶領下工作滿4個月,然后經再次考核合格,方可獨立工作;

(二)新進露天礦的職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訓的時間不得少于40小時,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三)對調換工種和采用新工藝作業的人員,必須重新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四)所有生產作業人員,每年接受在職安全教育、培訓的時間不少于20小時。

職工安全教育、培訓期間,礦山企業應當支付工資。

職工安全教育、培訓情況和考核結果,應當記錄存檔。

第三十六條 礦山企業對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礦山安全法》及本條例賦予礦山職工的權利與義務;

(二)礦山安全規程及礦山企業有關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

(三)與職工本職工作有關的安全知識;

(四)各種事故征兆的識別、發生緊急危險情況時的應急措施和撤退路線;

(五)自救裝備的使用和有關急救方面的知識;

(六)有關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三十七條 瓦斯檢查工、爆破工、通風工、信號工、擁罐工、電工、金屬焊接(切割)工、礦井泵工、瓦斯抽放工、主扇風機操作工、主提升機操作工、絞車操作工、輸送機操作工、尾礦工、安全檢查工和礦內機動車司機等特種作業人員應當接受專門技術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作業。特種作業人員的考核、發證工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八條 對礦長安全資格的考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礦山安全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及礦山安全規程;

(二)礦山安全知識;

(三)安全生產管理能力;

(四)礦山事故處理能力;

(五)安全生產業績。

第三十九條 礦山企業向職工發放的勞動防護用品應當是經過鑒定和檢驗合格的產品。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標準由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條 礦山企業應當每年編制礦山災害預防和應急計劃;在每季度末,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及時進行修改,制定相應的措施。

礦山企業應當使每個職工熟悉礦山災害預防和應急計劃,并且每年至少組織1次礦山救災演習。

礦山企業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不同作業場所的要求,設置礦山安全標志。

第四十一條 礦山企業應當建立由專職的或者兼職的人員組成的礦山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不具備單獨建立專業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的小型礦山企業,除應當建立兼職的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外,還應當與鄰近的有專業的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的礦山企業簽訂救護和急救協議,或者與鄰近的礦山企業聯合建立專業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

礦山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應當有固定場所、訓練器械和訓練場地。

礦山救護和醫療急救組織的規模和裝備標準,由國務院管理礦山企業的有關主管部門規定。

第四十二條 礦山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安全條件進行生產,并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于下列改善礦山安全生產條件的項目:

(一)預防礦山事故的安全技術措施;

(二)預防職業危害的勞動衛生技術措施;

(三)職工的安全培訓;

(四)改善礦山安全生產條件的其他技術措施。

前款所需資金,由礦山企業按礦山維簡費的20%的比例具實列支;沒有礦山維簡費的礦山企業,按固定資產折舊費的20%的比例具實列支。

第五章 礦山安全的監督和管理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礦山安全監督工作的實際需要,配備礦山安全監督人員。

礦山安全監督人員必須熟悉礦山安全技術知識,具有礦山安全工作經驗,能勝任礦山安全檢查工作。

礦山安全監督證件和專用標志由國務院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作。

第四十四條 礦山安全監督人員在執行職務時,有權進入現場檢查,參加有關會議,無償調閱有關資料,向有關單位和人員了解情況。

礦山安全監督人員進入現場檢查,發現有危及職工安全健康的情況時,有權要求礦山企業立即改正或者限期解決;情況緊急時,有權要求礦山企業立即停止作業,從危險區內撤出作業人員。

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檢測機構對礦山作業場所和危險性較大的在用設備、儀器、器材進行抽檢。

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對檢查中發現的違反《礦山安全法》和本條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規有關礦山安全的規定的情況,應當依法提出處理意見。

第四十五條 礦山安全監督人員執行公務時,應當出示礦山安全監督證件,秉公執法,并遵守有關規定。

第六章 礦山事故處理

第四十六條 礦山發生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礦長或者有關主管人員;礦長或者有關主管人員接到事故報告后,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盡力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四十七條 礦山發生重傷、死亡事故后,礦山企業應當在24小時內如實向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報告。

第四十八條 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管理礦山企業的主管部門接到死亡事故或者一次重傷3人以上的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并報各自的上一級主管部門。

第四十九條 發生傷亡事故,礦山企業和有關單位應當保護事故現場;因搶救事故,需要移動現場部分物品時,必須作出標志,繪制事故現場圖,并詳細記錄;在消除現場危險,采取防范措施后,方可恢復生產。

第五十條 礦山事故發生后,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事故調查處理。

第五十一條 礦山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90日內結束;遇有特殊情況,可以適當延長,但是不得超過180日。礦山事故處理結案后,應當公布處理結果。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瓦房店市| 鲁山县| 沙河市| 噶尔县| 上蔡县| 五家渠市| 姜堰市| 泸西县| 朝阳县| 南丹县| 永年县| 石城县| 岐山县| 潜山县| 双流县| 西和县| 宝山区| 大连市| 荣成市| 于田县| 北京市| 聂拉木县| 海晏县| 哈巴河县| 黑山县| 怀远县| 肇源县| 清苑县| 交口县| 福海县| 剑川县| 阳山县| 陆丰市| 穆棱市| 陇南市| 汕头市| 清原| 仁布县| 咸丰县| 五寨县|